十小時外銷員考試國際貿(mào)易講座六

字號:

心態(tài)調整好,就可以小試身手了。
     先說客戶的上限。不熟行的產(chǎn)品,難以把握好“預期利潤”。此時不妨把手上收集到的客戶加以分類。按照自己的感覺(所以說玩手段需要先經(jīng)過長期的修煉),把客戶分成三六九等,保留那些潛在價值比較大的先不動。挑選一些無關緊要的做探路的犧牲品,用不同的價位來試探,報虛盤,看對方的反應,借機調整。探出大概了,再去攻打那些心儀的買家。
     對內(nèi)采購的下限,則先要找出此類產(chǎn)品的集中地。比如義烏和深圳,你可以采購到很多產(chǎn)品,但卻不是個好選擇。大部分的產(chǎn)品都有它們的專業(yè)產(chǎn)地,外行常常不知道。比如麗水、慶元、景寧、衢州一帶的香菇和菌類;天臺木珠;浦江水晶;水頭皮革;佛山陶瓷;泉州樹脂等等。這些常識,平時就要注意收集,以備不時。一個簡單的技巧,就是查找這類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廠家,注意是否密集出現(xiàn)在某個地區(qū),然后再根據(jù)地區(qū)查閱政府網(wǎng)站,側面了解一下。
     找主產(chǎn)地的廠家,一來價格一般有優(yōu)勢,二來一旦后期出問題,調貨補貨拼貨的成本都比較低。廠家的選擇也有技巧,“犧牲品”云云固然也可偶爾為之,但要非常謹慎。因為同一地區(qū)的廠家往往聲氣相通,個中關系復雜。注意不要砸了自己的招牌。探價的時候,對于過高和過低的報價要特別留意,刨根問底,因為這類報價往往是掌握基本工藝和關鍵點的捷徑。但如大家所能理解,這類報價不大會成交,特別是初次接觸的廠家。
     話說回來,不少工廠業(yè)務員都討厭別人“探價”,特別是“外行探價”,其實大可不必。所謂相生相克世事無常,探價的固然沒什么成交誠意,但至少說明對方可能有單。尤其是外行,迫切需要了解工藝,你配合了,從某種意義上就牽住了對方的鼻子。但要注意牢記一個“牽”字,讓探價者雖然了解了工藝行情,“有所收獲”,但這種“收獲”又與你的工廠和產(chǎn)品息息相關,有片面性,這樣對方在“收獲”的同時就埋下了依賴的伏筆。
     所以說,簡單的“討厭”和“喜歡”,“好事”和“壞事”,本身就是新手的理念。而無可無不可,化被動為主動,太極推手見招拆招,恐怕才是一個成熟業(yè)務員發(fā)展的方向。
     其實,從這個階段開始,技術性的東西越來越次要,人情練達江湖經(jīng)驗更為重要,也不再有什么技巧可言。
    接報價技巧:
    客戶詢價,我怎么回
     大家好,我是新人,剛開始工作沒多久。碰到客戶詢價的時候,公司采取不直接報價的原則,只有在對方意向明確的情況下才能報價,但是我有點擔心會不會有客戶流失。公司認為對方真要買產(chǎn)品會繼續(xù)聯(lián)系的,我覺得也有道理。我想請問一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
     答: 閑著也是閑著,生意又難做,好容易逮著個客戶,哪能輕易讓他跑掉(猙獰地笑)?
     首先肯定要報個價。報價的尺度根據(jù)客戶詢盤的情況來判斷,常規(guī)產(chǎn)品價位中等,新品略偏上。
     初次接觸,不要用"quote"這樣正規(guī)的詞來報價,輕描淡寫的"price"足矣. 甚至不出現(xiàn)price字樣亦可。
     重點:一定要留個尾巴來“釣”客戶。
     1.規(guī)定一個最低訂貨量(作為以后討價還價的籌碼之一)。
     2.最重要的,后面要補充說明,"上述價格為參考。如您所能理解,根據(jù)訂貨量、交貨時間和付款方式的不同,價格會有很大的區(qū)別----有時甚至會有高達10%的折扣。"云云--當然這都是虛的。
     3.除報價外,盡可能在回信中附上一些關于產(chǎn)品的資料,比如包裝情況、集裝箱情況、產(chǎn)品圖片等等。
     魷魚式的理念是,首先給客戶一個關于價格的概念,以及關于產(chǎn)品的基本情況,讓客戶強烈感覺到跟你接觸,無論是否成交都能夠了解產(chǎn)品信息,“值得聯(lián)系”。其次,在你對客戶心理價位不了解的情況下,報價的同時給客戶留下討價還價的興趣和空間。
     和釣魚同理,既不能只白白地撒餌,也不能冷冰冰甩個空魚鉤過去。
     總之,初次與客戶打交道,成交是第二位的,細水長流,設法激起客戶“保持聯(lián)系”的欲望才是最主要的。
     又及:所謂的明確意向
        不能坐著干等客戶表示"明確意向",要設法引客戶說出他的目的。比如,泛泛地報個FOB價之后,告訴客戶“請告知您所需要的目的港,我很樂于折算一個CNF價格給您做參考” 又或“請告知您可能的定購量和交貨時間,我看看是否能給您一個好價格或折扣” 等到客戶把這些資料給你之后,你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拿著去向老板請示了。 否則業(yè)務員就成了夾心餅干:老板不報價,客戶就不給“意向”;客戶不透露詳情,老板又不肯松口。生意就僵持了。 做業(yè)務員的,不但要跟客戶斗,還要跟老板周旋,可不能傻等機會噢。
     繼續(xù)切磋報價技巧(二):最常用的招數(shù)
     最常用的招數(shù):“低價留尾”和“高價留尾”
     前面我們切磋了一些報價的技巧:http://club.china.alibaba.com/club/post/view/51_6104744.html 如先前所說,報價時候留個“尾巴”釣客戶,是常用的招數(shù)。所謂低價,指的是接近成本價格,利潤不高的報價,靠跑量來維持;高價則是預期較高利潤的價格了。作為新手,很難自己估算成本價,老板也老是閃爍其詞支支吾吾,索性,去翻翻老客戶的交易數(shù)據(jù),老客戶通常利潤低,老客戶的真實交易價格往往比較接近老板的心理承受底線。
     “低價留尾”,就是報個低價,但規(guī)定一個比較大的起訂量,甚至大大高于你所估計的客戶可能的訂購量也沒有關系,關鍵是用低價鉤起客戶興趣,又為將來的漲價提供依據(jù)---訂量不夠嘛當然要貴一點點啦(廣東腔)。
     “高價留尾”,就是報高價后,故意規(guī)定一個小的訂貨量(估計客戶不難達到的量),并許諾如果超過此量,價格會有折扣。此外,如前貼所說,表示根據(jù)付款方式等的不同,可給與較大優(yōu)惠云云。總之,漫天要價,但鼓勵客戶就地還錢。
     用低價法還是高價法,視客戶的情形而定,或者說根據(jù)業(yè)務員的“感覺”。這種“感覺”的準確性靠的是火候,慢慢熬,急不來的。不過一般說來,可以先在網(wǎng)上檢查一下客戶的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客戶有大規(guī)模的網(wǎng)站和分支機構,或者在網(wǎng)上大肆散布求購信息,這樣的客戶用低價法,因為你會有很多競爭者,剛開始價格一高,客戶理都不理睬你。反之,對那些不熟行的中間商,可以用高價法,并且在往來信函中主動介紹“內(nèi)行的”產(chǎn)品技術情況,故意把情況搞復雜,給客戶一種“這個產(chǎn)品很有講究,外行容易上當”的感覺,最后,爭取利用客戶“花錢買個穩(wěn)妥”的心態(tài),多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