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所以孤獨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屬性。就像動物要分群居和獨居動物一樣,群居動物必定會害怕孤獨,而獨居的動物喜歡孤獨。我們可以把貓科動物與犬科動物比較,貓科動物(獅子除外)差不多是獨居的動物,所以流浪的貓可以生存得很好,流浪的狗卻死得很快。美國的自然科學電視節(jié)目,拍攝到深山的一只老虎(貓科),它獨自一個生存著,自得其樂。鏡頭展現(xiàn)它吃飽睡足到一個池塘里沐浴,非常擬人化的行為,搔首弄姿,雖然不會笑,卻眼帶滿足,你不得不認為那家伙過的很滋潤呢。流浪的狗和孤獨的狼一樣,是驚恐不安的,夾著尾巴的,它們可以忍饑挨餓,千里迢迢去尋找自己的一群,或者趕快投入新主人的懷抱。當然,文化把這種被孤獨感驅(qū)使不得不依附一個人或群體的行為稱為忠誠,而把貓科那樣不依附什么,獨立的動物視為自私、狡猾、虛偽或自我中心。
所有的靈長類和人是群居動物,看看動物世界,猴子們因為害怕被趕出群體,甘愿屈尊受辱。當一個猴王老了,新的猴王取代了它,對它嚴厲的懲罰就是群起而攻之把它趕出族群,猴王離開這個族群的時候,離死就不遠了。即便滿山遍野都是豐富的果實,它也不能獨自存活下去。以此我們可以推論出,人為什么會去追求社會認同,甘愿放棄個性,遵循共性,正是我們天生不能孤獨的屬性所決定,而非我們的道德所決定。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認為,人們讀書、娛樂、交友、戀愛、結(jié)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動、興趣、愛好、權(quán)力與金錢欲望都是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獨的心,怕自己無事可干而感覺到孤獨,怕由孤獨感引發(fā)莫名的焦慮、恐慌與不安。其實,連上帝也知道孤獨是驅(qū)使人好的手段。古版圣經(jīng)里,人原本是一體,上帝嫉妒人類無憂無慮的生活,把人劈成兩半,一半為男,一半為女,讓他們一生下來就不得不面對孤獨與不完整感,只有努力尋找到另一半,才能擺脫孤寂的折磨。
哲學把孤獨、死亡、自由和意義列為人類需要深思、自省的四大課題。孤獨感引發(fā)人兩種基本的心理需求:一是人的歸屬感,一是存在的焦慮。歸屬感好理解,“我是誰的孩子?我的家在哪兒?我團隊是什么?”或者“我是誰?我被誰需要?我的信仰,主義?我的社會身份是什么等等?”回答這些問題正是在滿足人的歸屬感。婚姻也常受歸屬感的驅(qū)使,明明知道對方不適合自己,但失去家的孤獨恐懼使人屈從在不愉快的關(guān)系里。存在的焦慮是與生俱來,正如我們對危險的恐懼,是不被理性、邏輯能夠解釋。只要活著,由孤獨引發(fā)的焦慮、彷徨、不可知、慌亂無處不在。
其實,不管人們怎么努力逃避孤獨,孤獨感卻總在一生的每分每秒中陪伴著我們。如果一定要形容得話,孤獨就是靈魂的影子,越是光亮的地方,影子也越深。我們的文化如果積極認同人的害怕孤獨屬性,那么孤獨感就像饑渴和性欲一樣,可以自然地表露并得到合理的滿足。因為,我們知道饑、渴、性欲正好是人類快樂的來源,認同它像認同人要穿衣吃飯一樣,孤獨感也能給人們帶來人際社會無窮的愉悅和滿足。從弗洛伊德開始,精神分析鼓勵人從家庭(群體)分化來的實現(xiàn)個性獨立,多少做了一些挑戰(zhàn)孤獨感的事。不過個性獨立并不意味著害怕孤獨的本性更移,只是把從屬對象從家庭轉(zhuǎn)移到事業(yè)、社會、愛情。社交恐懼的人可能是一種群居本性的自然漂移,但文化不停的強迫他們回到群體中,心理痛苦因此油然而生。如果社會高度認同獨處的人,那么這樣的一群正好是富于創(chuàng)造的、沉靜的、自給自足的人。那么,孤獨癥或自閉癥或抑郁癥就要算是一種對孤獨上癮的人(一種調(diào)侃),在孤獨中才感覺安全,情緒平和,適應(yīng)。如果沒有文化的干擾,在自然狀態(tài)下,熱衷于孤獨體驗也許是人獨特的精神享受。但喜歡孤獨對社會是一種否定,文化不想給人這樣的權(quán)利。
孤獨感是不能戰(zhàn)勝的,更不能潛抑,好處理孤獨感的辦法是覺知它的存在,并愿意和它共存。覺知孤獨感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孤獨剛剛冒頭,人立即會去做一些事來“分心”,不讓心智感覺到它的存在。真正可以與孤獨共存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修士高僧,躲在深山,遠離人類社會,清心寡欲,空泛肉身,直達開悟的境界。開悟正是突然悟出人的本性,不在為逃避孤獨去做違心的事,這樣的人是心靈的超越者。另一種就是《孤島余生》中湯姆.漢克斯那樣的人,一個人被迫在孤島上,當孤獨襲來恐懼萬分卻無路可逃,慢慢的接納了孤獨感反倒變得無所不能起來。孤獨是一種存在,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妄言挑戰(zhàn)它。人能做到的只能是平心靜氣的覺知并接納它,接納它與生命并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因為害怕孤獨而違心的去討好某些文化、觀念、團體、權(quán)利、金錢與關(guān)系,真正活出自我來。
所有的靈長類和人是群居動物,看看動物世界,猴子們因為害怕被趕出群體,甘愿屈尊受辱。當一個猴王老了,新的猴王取代了它,對它嚴厲的懲罰就是群起而攻之把它趕出族群,猴王離開這個族群的時候,離死就不遠了。即便滿山遍野都是豐富的果實,它也不能獨自存活下去。以此我們可以推論出,人為什么會去追求社會認同,甘愿放棄個性,遵循共性,正是我們天生不能孤獨的屬性所決定,而非我們的道德所決定。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認為,人們讀書、娛樂、交友、戀愛、結(jié)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動、興趣、愛好、權(quán)力與金錢欲望都是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獨的心,怕自己無事可干而感覺到孤獨,怕由孤獨感引發(fā)莫名的焦慮、恐慌與不安。其實,連上帝也知道孤獨是驅(qū)使人好的手段。古版圣經(jīng)里,人原本是一體,上帝嫉妒人類無憂無慮的生活,把人劈成兩半,一半為男,一半為女,讓他們一生下來就不得不面對孤獨與不完整感,只有努力尋找到另一半,才能擺脫孤寂的折磨。
哲學把孤獨、死亡、自由和意義列為人類需要深思、自省的四大課題。孤獨感引發(fā)人兩種基本的心理需求:一是人的歸屬感,一是存在的焦慮。歸屬感好理解,“我是誰的孩子?我的家在哪兒?我團隊是什么?”或者“我是誰?我被誰需要?我的信仰,主義?我的社會身份是什么等等?”回答這些問題正是在滿足人的歸屬感。婚姻也常受歸屬感的驅(qū)使,明明知道對方不適合自己,但失去家的孤獨恐懼使人屈從在不愉快的關(guān)系里。存在的焦慮是與生俱來,正如我們對危險的恐懼,是不被理性、邏輯能夠解釋。只要活著,由孤獨引發(fā)的焦慮、彷徨、不可知、慌亂無處不在。
其實,不管人們怎么努力逃避孤獨,孤獨感卻總在一生的每分每秒中陪伴著我們。如果一定要形容得話,孤獨就是靈魂的影子,越是光亮的地方,影子也越深。我們的文化如果積極認同人的害怕孤獨屬性,那么孤獨感就像饑渴和性欲一樣,可以自然地表露并得到合理的滿足。因為,我們知道饑、渴、性欲正好是人類快樂的來源,認同它像認同人要穿衣吃飯一樣,孤獨感也能給人們帶來人際社會無窮的愉悅和滿足。從弗洛伊德開始,精神分析鼓勵人從家庭(群體)分化來的實現(xiàn)個性獨立,多少做了一些挑戰(zhàn)孤獨感的事。不過個性獨立并不意味著害怕孤獨的本性更移,只是把從屬對象從家庭轉(zhuǎn)移到事業(yè)、社會、愛情。社交恐懼的人可能是一種群居本性的自然漂移,但文化不停的強迫他們回到群體中,心理痛苦因此油然而生。如果社會高度認同獨處的人,那么這樣的一群正好是富于創(chuàng)造的、沉靜的、自給自足的人。那么,孤獨癥或自閉癥或抑郁癥就要算是一種對孤獨上癮的人(一種調(diào)侃),在孤獨中才感覺安全,情緒平和,適應(yīng)。如果沒有文化的干擾,在自然狀態(tài)下,熱衷于孤獨體驗也許是人獨特的精神享受。但喜歡孤獨對社會是一種否定,文化不想給人這樣的權(quán)利。
孤獨感是不能戰(zhàn)勝的,更不能潛抑,好處理孤獨感的辦法是覺知它的存在,并愿意和它共存。覺知孤獨感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孤獨剛剛冒頭,人立即會去做一些事來“分心”,不讓心智感覺到它的存在。真正可以與孤獨共存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修士高僧,躲在深山,遠離人類社會,清心寡欲,空泛肉身,直達開悟的境界。開悟正是突然悟出人的本性,不在為逃避孤獨去做違心的事,這樣的人是心靈的超越者。另一種就是《孤島余生》中湯姆.漢克斯那樣的人,一個人被迫在孤島上,當孤獨襲來恐懼萬分卻無路可逃,慢慢的接納了孤獨感反倒變得無所不能起來。孤獨是一種存在,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妄言挑戰(zhàn)它。人能做到的只能是平心靜氣的覺知并接納它,接納它與生命并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因為害怕孤獨而違心的去討好某些文化、觀念、團體、權(quán)利、金錢與關(guān)系,真正活出自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