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某月某日,我們一群人在湖邊高談闊論著有關(guān)愛自然的話題。路邊空地上,有只四腳朝天的甲殼蟲正努力試圖翻轉(zhuǎn)身體。有人飛起一腳,把這只可憐的蟲子踢進湖里了。
另有一個故事講道:一群年輕的修道者在聽一個大師講課,主題是如何愛人。講完后,大師發(fā)了一份試卷,但必須到另一層樓的另一間教室里完成,于是大家迅速地奔向那間教室。在樓梯的拐角處,坐著一個年老的乞丐,他衣著破爛、面容憔悴,沒有一個人注意到他。那天的考試,大家全都不合格。哲學家說:愛抽象的人容易,愛具體的人難。年輕的修道者們能夠在試卷上洋洋灑灑地完成如何愛人的題目,卻無法在現(xiàn)實中,向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伸出他的雙手;無法像德蘭修女那樣,為了照料一個饑餓的乞丐,而放棄參加有關(guān)反饑餓的大會。同樣,愛抽象的自然容易,愛具體的自然難。我和我的朋友們能夠在話語里和文字里,用溫柔的情感對待自然,卻無法在現(xiàn)實里溫柔地對待一只卑小的蟲子;無法像圣方濟各那樣,小心地揀起這只小蟲子,把它放進草叢里,以免它被踐踏。
愛抽象的我容易,但愛具體的我也很難。我們不是不愛自己,而常常是不能正確地愛自己。
什么是正確地愛自己呢?就是不要貪婪,不要傲慢,不要怨恨,不要動不動就生氣……但僅僅如此還不夠,因為所有的“不要”都是消極的,而愛所需要的是積極的態(tài)度。
所以,正確地愛自己,就是要愛別人:要對別人仁慈,要對別人寬厚,要對別人信任,要對別人尊重。正確地愛自己,就要愛所有的生命,既包括那個老乞丐,也包括那只小甲殼蟲;既包括路邊的那個盲者,電梯門口的陌生人,菜場的小販,也包括那根低垂的樹枝,那只長癬的流浪狗。
但如果我們的愛只是停留在嘴上,或是筆端,而并沒有在我們的舉手投足之間表現(xiàn)出來,那么,我們就仍然是不愛,不美,和不善。
另有一個故事講道:一群年輕的修道者在聽一個大師講課,主題是如何愛人。講完后,大師發(fā)了一份試卷,但必須到另一層樓的另一間教室里完成,于是大家迅速地奔向那間教室。在樓梯的拐角處,坐著一個年老的乞丐,他衣著破爛、面容憔悴,沒有一個人注意到他。那天的考試,大家全都不合格。哲學家說:愛抽象的人容易,愛具體的人難。年輕的修道者們能夠在試卷上洋洋灑灑地完成如何愛人的題目,卻無法在現(xiàn)實中,向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伸出他的雙手;無法像德蘭修女那樣,為了照料一個饑餓的乞丐,而放棄參加有關(guān)反饑餓的大會。同樣,愛抽象的自然容易,愛具體的自然難。我和我的朋友們能夠在話語里和文字里,用溫柔的情感對待自然,卻無法在現(xiàn)實里溫柔地對待一只卑小的蟲子;無法像圣方濟各那樣,小心地揀起這只小蟲子,把它放進草叢里,以免它被踐踏。
愛抽象的我容易,但愛具體的我也很難。我們不是不愛自己,而常常是不能正確地愛自己。
什么是正確地愛自己呢?就是不要貪婪,不要傲慢,不要怨恨,不要動不動就生氣……但僅僅如此還不夠,因為所有的“不要”都是消極的,而愛所需要的是積極的態(tài)度。
所以,正確地愛自己,就是要愛別人:要對別人仁慈,要對別人寬厚,要對別人信任,要對別人尊重。正確地愛自己,就要愛所有的生命,既包括那個老乞丐,也包括那只小甲殼蟲;既包括路邊的那個盲者,電梯門口的陌生人,菜場的小販,也包括那根低垂的樹枝,那只長癬的流浪狗。
但如果我們的愛只是停留在嘴上,或是筆端,而并沒有在我們的舉手投足之間表現(xiàn)出來,那么,我們就仍然是不愛,不美,和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