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牛的快樂? 譯句:He was now as happy as a cow.
解釋:按字面意思是 “他現(xiàn)在像母牛一樣快樂?!钡拇_,這樣很“忠實”于原文,但“忠實”得過分,因為漢語中說某人“快樂”從來沒有將其比作“母?!钡摹V袊丝床欢?。
在英國人想象中,母牛吃飽了怡然自得,是很滿足開心的樣子。所以原句只能譯為: 這時候他快活極了/甭提他有多高興。
不同民族的人眼中,同一種動物可能會代表不同的特點。比如,在漢語文化中,虎被認(rèn)為是“百獸”,這一角色在英語文化中是由lion擔(dān)任的,所以“虎口拔牙”往往譯為beard the lion(拔獅子的胡須),“狐假虎威”常譯為ass in the lion's skin(披著獅皮的驢)。
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動物比喻意義相近但實際上重點不同,如我們認(rèn)為“豬”既丑又笨又懶,可是英語中認(rèn)為pig臟而貪但不笨,甚至有as clever as a pig 的說法;也許由于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蝴蝶成了中國文化中美麗愛情的象征,可是英美人眼中的butterfly卻是“輕浮”、“不安分于工作”的典型。
解釋:按字面意思是 “他現(xiàn)在像母牛一樣快樂?!钡拇_,這樣很“忠實”于原文,但“忠實”得過分,因為漢語中說某人“快樂”從來沒有將其比作“母?!钡摹V袊丝床欢?。
在英國人想象中,母牛吃飽了怡然自得,是很滿足開心的樣子。所以原句只能譯為: 這時候他快活極了/甭提他有多高興。
不同民族的人眼中,同一種動物可能會代表不同的特點。比如,在漢語文化中,虎被認(rèn)為是“百獸”,這一角色在英語文化中是由lion擔(dān)任的,所以“虎口拔牙”往往譯為beard the lion(拔獅子的胡須),“狐假虎威”常譯為ass in the lion's skin(披著獅皮的驢)。
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動物比喻意義相近但實際上重點不同,如我們認(rèn)為“豬”既丑又笨又懶,可是英語中認(rèn)為pig臟而貪但不笨,甚至有as clever as a pig 的說法;也許由于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蝴蝶成了中國文化中美麗愛情的象征,可是英美人眼中的butterfly卻是“輕浮”、“不安分于工作”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