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困擾大家很久的問題。從小學開始學習英文直到初中畢業(yè),我們掌握了一定量的單詞和句型,但是在運用這些單詞和句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先在腦海中構造一個中文的句式,然后把它翻譯成中文。
比如這個句子:
他的笑話把我給逗死了。
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這樣寫:His joke made me laugh to death.
正如一句從英文翻譯過來的中文會顯露出它原本的英式結構和用詞一樣,這樣一句漢語轉換成的英語也會暴露它深刻的中文血統(tǒng),甚至因為強求對某個局部進行中文對譯而導致最后寫成的句子貽笑大方。
所以在動筆練習寫作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雖然思維轉換成語言是瞬間的事情,但是思維本身不是語言。中國同學的問題在于,我們的思維轉變成中文的速度太快了,快到你自己意識不到這種轉換完成了,所以腦海中永遠都是成型的中文句子,地道的中文句子。于是在寫作的時候,同學們總是面對中文句子,從第一個詞開始動筆翻譯,最后呈現(xiàn)的是一篇生硬的英語譯文,而非英語作文。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
他的笑話把我給逗死了。
His joke made me laugh to death.
這兩個句子的一一對應關系和生搬硬套的文字處理。
思維――中文――英文寫作模式的危害在于它不允許同學從整個句子的高度來把握句式結構的組織和詞匯選擇,把同學套牢在和自己的中文斗爭,和一個個中文單詞斗爭的局部戰(zhàn)場上。所以說,在進行英文寫作的時候,切斷思維和中文的連接,讓思維,而不是表述思維的中文留在腦海中,是進行英語寫作的第一步。
說白了,就是你腦海中有那個意思,沒那個句子。
正因為沒有,才能夠創(chuàng)造,佛經中說的真空妙有也是這個意思,因為茶杯是空的,才能倒進水去,一個被塞滿的茶杯貌似充實,其實是最沒用。
比如這個句子:
他的笑話把我給逗死了。
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這樣寫:His joke made me laugh to death.
正如一句從英文翻譯過來的中文會顯露出它原本的英式結構和用詞一樣,這樣一句漢語轉換成的英語也會暴露它深刻的中文血統(tǒng),甚至因為強求對某個局部進行中文對譯而導致最后寫成的句子貽笑大方。
所以在動筆練習寫作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雖然思維轉換成語言是瞬間的事情,但是思維本身不是語言。中國同學的問題在于,我們的思維轉變成中文的速度太快了,快到你自己意識不到這種轉換完成了,所以腦海中永遠都是成型的中文句子,地道的中文句子。于是在寫作的時候,同學們總是面對中文句子,從第一個詞開始動筆翻譯,最后呈現(xiàn)的是一篇生硬的英語譯文,而非英語作文。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
他的笑話把我給逗死了。
His joke made me laugh to death.
這兩個句子的一一對應關系和生搬硬套的文字處理。
思維――中文――英文寫作模式的危害在于它不允許同學從整個句子的高度來把握句式結構的組織和詞匯選擇,把同學套牢在和自己的中文斗爭,和一個個中文單詞斗爭的局部戰(zhàn)場上。所以說,在進行英文寫作的時候,切斷思維和中文的連接,讓思維,而不是表述思維的中文留在腦海中,是進行英語寫作的第一步。
說白了,就是你腦海中有那個意思,沒那個句子。
正因為沒有,才能夠創(chuàng)造,佛經中說的真空妙有也是這個意思,因為茶杯是空的,才能倒進水去,一個被塞滿的茶杯貌似充實,其實是最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