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找了兩位二十歲左右的西班牙小伙子和中國小伙子,讓他們在同一時間內(nèi)用英語寫同一篇作文,結果,西班牙小伙子瀟瀟灑灑地寫了五百多字,意思表達基本明了,但拼寫語法錯誤不勝枚舉,改動處不多;而中國小伙子只拘謹?shù)貙懥瞬坏饺僮?,拼寫錯誤不多,但語法改動不下二十余處,使人難以流暢地閱讀。顯然,前者只注意思想的表達,后者則有很強的語法意識———生怕犯語法錯誤,這種意識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思想的表達。由此可見,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在學習新的語言時,人們會很自然地把這種習慣帶到新的語言里去,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不良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與西方人看問題的方法的確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這種差異的的確確在束縛著中國學生,成為他們英文寫作中的攔路虎,使他們不能暢所欲言,不能準確而簡潔地表達思想。因此,本文就大學英語寫作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談談英漢表達的幾種差異。
一、首先,讓我們關注一下英美人與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不同。英美人的思維方式是直線式的,他們在遣詞造句謀篇上遵循著從一般(general)到具體(specific),從概括(summarize)到舉例(exemplify),從整體(whole)到個體(respective)的原則。請看短文:
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1)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2)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3)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4) 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上面的這則短文中,主題句(main idea sentence)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第一句,(1)(2)(3)(4)句是用來說明主題句的。
而在漢語中,我們習慣于先分后總,先說原因后說結果,即所謂的“前因后果”,如果要表達相同的意思,我們通常這樣說:
足球運動員必須能不停地奔跑,有時得用頭頂球,撞別人或被別人撞,必須忍受雙腳和肌肉的疼痛,所以說,足球運動是一項難度大的運動。
再比如寫下面一則便條,因你母親突然生病,周末你不能和湯姆去跳舞了,你找了舞跳得很好的時黛來代替你,并表示抱歉。
此英語便條為: July 6,2002 Dear Tom,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 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ill.In order not to disappoint you,I have asked Shi Dai to takemy place.She is a better dancer,I think.My regrets. Joe
從便條中可以看出,英語表達先“果”—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后“因”—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即所謂的“先果后因”。
一般來說,在單個句子中,英語句子也是先中心,也就是將主要思想、結果放在句首,放在主句里表達;而漢語正相反,一般為后中心,主要的觀點、信息往往放在句末。如:He had to stay at hom 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因為他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生活中既然有悲劇,文學作品就可以寫悲劇。
所以說,大學生用英文寫作時,就要按照英美人的思維模式進行思考,也就是說要學會用英語進行思維,避免寫出中國式的英語。
二、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英漢句子結構的特點。英語屬印歐語系,漢語屬漢藏語系,兩種語言相距甚遠,英語結構緊湊,漢語結構松散。語言學家以“竹節(jié)句法”來比喻英語句子,即英語句子是由斷不可缺的各種連接詞銜接而成,宛如節(jié)節(jié)相連的竹子;而漢語句子則被比喻為“流水句法”,所謂的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連接詞仍行文流暢。所以說,英語重形和,漢語重意和。英語句子中如果少了連接詞如or,but,if,so,because,when,although , in order that,so that,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支離破碎了,而漢語如沒連接詞,只從句子本身的意思就可以把概念或關系表達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與西方人看問題的方法的確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這種差異的的確確在束縛著中國學生,成為他們英文寫作中的攔路虎,使他們不能暢所欲言,不能準確而簡潔地表達思想。因此,本文就大學英語寫作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談談英漢表達的幾種差異。
一、首先,讓我們關注一下英美人與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不同。英美人的思維方式是直線式的,他們在遣詞造句謀篇上遵循著從一般(general)到具體(specific),從概括(summarize)到舉例(exemplify),從整體(whole)到個體(respective)的原則。請看短文:
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1)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2)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3)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4) 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上面的這則短文中,主題句(main idea sentence)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第一句,(1)(2)(3)(4)句是用來說明主題句的。
而在漢語中,我們習慣于先分后總,先說原因后說結果,即所謂的“前因后果”,如果要表達相同的意思,我們通常這樣說:
足球運動員必須能不停地奔跑,有時得用頭頂球,撞別人或被別人撞,必須忍受雙腳和肌肉的疼痛,所以說,足球運動是一項難度大的運動。
再比如寫下面一則便條,因你母親突然生病,周末你不能和湯姆去跳舞了,你找了舞跳得很好的時黛來代替你,并表示抱歉。
此英語便條為: July 6,2002 Dear Tom,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 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ill.In order not to disappoint you,I have asked Shi Dai to takemy place.She is a better dancer,I think.My regrets. Joe
從便條中可以看出,英語表達先“果”—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后“因”—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即所謂的“先果后因”。
一般來說,在單個句子中,英語句子也是先中心,也就是將主要思想、結果放在句首,放在主句里表達;而漢語正相反,一般為后中心,主要的觀點、信息往往放在句末。如:He had to stay at hom 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因為他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生活中既然有悲劇,文學作品就可以寫悲劇。
所以說,大學生用英文寫作時,就要按照英美人的思維模式進行思考,也就是說要學會用英語進行思維,避免寫出中國式的英語。
二、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英漢句子結構的特點。英語屬印歐語系,漢語屬漢藏語系,兩種語言相距甚遠,英語結構緊湊,漢語結構松散。語言學家以“竹節(jié)句法”來比喻英語句子,即英語句子是由斷不可缺的各種連接詞銜接而成,宛如節(jié)節(jié)相連的竹子;而漢語句子則被比喻為“流水句法”,所謂的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連接詞仍行文流暢。所以說,英語重形和,漢語重意和。英語句子中如果少了連接詞如or,but,if,so,because,when,although , in order that,so that,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支離破碎了,而漢語如沒連接詞,只從句子本身的意思就可以把概念或關系表達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