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13)

字號:

附錄D 基本雪壓和風壓的確定方法
    D.1 基本雪壓
    D.1.1 在確定雪壓時,觀察場地應具有代表性。場地的代表性是指下述內容:
    ——觀察場地周圍的地形為空曠平坦;
    ——積雪的分布保持均勻;
    ——設計項目地點應在觀察場地的地形范圍內,或它們具有相同的地形。
    對于積雪局部變異特別大的地區(qū),以及高原地形的山區(qū),應予以專門調查和特殊處理。
    D.1.2 雪壓是指單位水平面積上的雪重,單位以kN/㎡ 計。當氣象臺站有雪壓記錄時,應直接采用雪壓數據計算基本雪壓;當無雪壓記錄時,可間接采用積雪深度, 按下式計算雪壓:
    式中h—積雪深度,指從積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m);
    ρ—積雪密度(t/m3);
    g—重力加速度,9.8m/s2。
    雪密度隨積雪深度、積雪時間和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等因素的變化有較大幅度的變異,對于無雪壓直接記錄的臺站,可按地區(qū)的平均雪密度計算雪壓。
    基本雪壓按D.3 中規(guī)定的方法計算。歷年雪壓數據按每年7 月份到次年6月份間的雪壓采用。
    D.2 基本風壓
    D.2.1 在確定風壓時,觀察場地應具有代表性。場地的代表性是指下述內容:
    —觀測場地周圍的地形為空曠平坦;
    —能反映本地區(qū)較大范圍內的氣象特點,避免局部地形和環(huán)境的影響。
    D.2.2 風速觀測數據資料應符合下述要求:
    1 應全部取自自記式風速儀的記錄資料,對于以往非自記的定時觀測資料,均應通過適當修正后加以采用。
    2 風速儀高度與標準高度10m 相差過大時,可按下式換算到標準高度的風速:
    式中z—風速儀實際高度(m);
    υz—風儀觀測風速(m/s);
    α—空曠平坦地區(qū)地面粗糙指數,取0.16。
    使用風杯式測風儀時,必須考慮空氣密度受溫度、氣壓影響的修正,可按下述公式確定空氣密度:
    式中t—空氣溫度(℃);
    p—氣壓(Pa);
    e—水氣壓(Pa)。
    也可根據所在地的海拔高度z(m)按下述公式近似估算空氣密度:
    選取的年風速數據時,一般應有25 年以上的資料;當無法滿足時,至少也不宜少于10 年的風速資料。
    基本風壓應按D.3 規(guī)定,在計算平均50 年一遇的基本風速υ0 后,按下式確定:
    D.3 雪壓和風速的統(tǒng)計計算
    D.3.1 對雪壓和風速的年值x 均采用極值I 型的概率分布,其分布函數為
    式中u—分布的位置參數,即其分布的眾值;
    α—分布的尺度參數。
    分布的參數與均值μ和標準差σ的關系按下述確定:
    D.3.2 當由有限樣本的均值x 和標準差s 作為μ和σ的近似估計時,取式中系數C1 和C2 見表D.3.2。
    D.3.3 平均重現期為R 的雪壓和風速xR 可按下式確定:
    D.3.4 全國各站臺重現期為10 年、50 年和100 年的雪壓和風壓值見附表D.4,其他重現期R 的相應值可按下式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