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報考知識:公共管理碩士(MPA)

字號:

公共管理碩士(MPA)
    ◆MPA的含義
    MPA即公共管理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簡稱,是以公共管理學科及其他相關學科為基礎的研究生教育項目,其目標是為政府部門和非政府公共機構培養(yǎng)具有現代公共管理理論和公共政策素養(yǎng)、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及技術、精通某一具體政策領域的專業(yè)化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
    ◆MPA的發(fā)展
    MPA作為一種專業(yè)學位,先在美國發(fā)展起來,至今已有大半個世紀的歷史?,F在,它已經在歐洲及其他國家流行,并發(fā)展成為可以把公共事務碩士、公共政策碩士都包含在內的包容性很強的一種專業(yè)碩士學位。MPA是一種應用性而非學術性的研究生學位,畢業(yè)生主要是到政府部門及政府的民間公共服務機構從事管理工作。在美國,MPA的畢業(yè)生主要是去地方、州、聯(lián)邦政府機構,非營利的公共組織(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基金會、協(xié)會等),思想庫或咨詢公司等,也有一些在企業(yè)的人事、政策分析、行政部門工作。美國聯(lián)邦政府中10-20%的工作人員,公共政策領域中50-60%的工作人員具有MPA或相近的學位。又如韓國,科長級以上公務員為1萬人,其中30%通過在職學習獲得了MPA學位。
    ◆MPA與MBA及行政管理的區(qū)別
    第一,公共管理不同于工商管理
    MPA不同于MBA(工商管理碩士),通俗地講MBA是一個專門為生意人設計的研究生學位,其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全球化意識的高級管理人才,以應付日益國際化的企業(yè)管理。而MPA培養(yǎng)的則是現代公共管理人才。第二,公共管理有別于行政管理
    受工商管理學等一些現代管理學科的影響,公共管理學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同時更重視從管理學、經濟學視角來研究管理問題,在重視定性分析的同時更強調定量分析。較之行政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的涉及面更寬,除了涉及政府部門的管理,還包括非政府的民間公益性組織的管理。
    ◆MPA的培養(yǎng)目標
    造就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德才兼?zhèn)?,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能夠擔當起21世紀中華民族復興的領導與管理重任的新型高層次公共事務、政府管理和政策研究與咨詢的高級人才,為公共部門特別是黨政機關和群眾團體及企事業(yè)單位培養(yǎng)具有現代公共事業(yè)、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理論素養(yǎng),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及技術,精通某一具體公共管理或政策領域的、管理者、政策分析者及其他公共服務人才。
    ◆培養(yǎng)方式
    全日制的MPA一般為一年半到兩年。MPA項目的培養(yǎng)方式一般是校內課程學習與校外調研、實習相結合,課程學習占去大部分時間,大約2/3時間,問題研討和實習約占1/3時間。
    ◆MPA的考試科目
    政治理論、外國語(英語、日語、俄語)、公共管理基礎、綜合知識(語文、數學、邏輯),共計4門。其中,政治理論考試及面試由各招生單位單獨組織,時間自行安排;其余3門全國聯(lián)考。
    考試語種為俄語的考生,只限報考東北大學、遼寧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黑龍江大學、長安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遼寧師范大學;考試語種為日語的考生,只限報考華東師范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遼寧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吉林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黑龍江大學、長安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寧波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遼寧師范大學。
    ◆聯(lián)考考試大綱
    《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lián)考英語(日語、俄語)考試大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2005版);《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yè)學位聯(lián)考考試大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可招收公共管理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的100所學校: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財經大學、河北大學、燕山大學、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遼寧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遼寧師范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東政法學院、南京大學、蘇州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揚州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寧波大學、安徽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yè)大學、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青島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湘潭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山東財政學院、廣西大學、海南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貴州大學、云南大學、云南財經大學、西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長安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學院、新疆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防科學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