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成考專升本政治鄧論論述題資料八

字號:

36.試論鄧小平關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科學命題,深刻揭示了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系。
    (1)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眾享有管理國家事務和管理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民主是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而不是外在于社會主義的東西。
    (2)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F代化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現代化在內的龐大系統(tǒng)工程,其中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我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是富強、民主和文明,包含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這三個方面是有機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3)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政治保證和支持。只有不斷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才能正確地集中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使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充分發(fā)揮他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保證所創(chuàng)造的成果真正屬于人民;才能鞏固和發(fā)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發(fā)展。
    37.試述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2)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來,是黨的治國方略的重大進步。第一、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我國的法制建設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曾受到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為我國確立依法治國的方針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五大又進一步把依法治國作為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來,標志著我們國家的治國方針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第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保障。實行依法治國,保障人民民主,有利于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有利于保證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yè)的有序進行。第三、依法治國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需要有秩序地運轉,市場主體的活動方式需要規(guī)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關系需要正確處理,這一切都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并使之被嚴格遵守和執(zhí)行。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歷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法治是文明的體現。第五、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維護社會穩(wěn)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保障,是我國人民的利益。要做到這一切必須實行依法治國,這是歷史的經驗。
    38.試述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目標、基本內容和原則。
    (1)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①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難以克服現行體制的弊端,促進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②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不能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向前發(fā)展。③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2)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分長遠的總目標和近期的具體目標兩個層次??偟哪繕耸侨龡l:①鞏固社會主義制度;②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③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近期目標也是三條:①增強黨與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領導機關的活力;②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各行各業(yè)以及基層的積極性,從而在政治上創(chuàng)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
    (3)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是:①健全民主制度。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政治制度。②加強法制建設。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③推進機構改革。④完善民主監(jiān)督制度。⑤維護安定團結。
    (4)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原則是:①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②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③必須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的進行。
    (5)評價政治體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關鍵是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wěn)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xù)發(fā)展。這三條標準是"三個有利于"標準在政治體制改革中的具體要求和體現。
    39.試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zhàn)略地位。
    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zhàn)略地位,必須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表現。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有機統(tǒng)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社會不但要有高度發(fā)達的民主政治和物質文明,而且必須要有高度發(fā)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發(fā)展,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表現。一方面社會主義社會同其他社會的區(qū)別,不僅表現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有機統(tǒng)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表現。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使我國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fā)展的保證。我們所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而不能偏離這個方向,這就需要建設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以保證。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是億萬人民群眾共同的事業(yè),必須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國人民同心同德,最終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其次,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單看軍事和經濟實力,而且看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內的綜合國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③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提供保證。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現代化建設就無法進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學知識,為鞏固和發(fā)展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安定團結的社會環(huán)境,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40.試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這集中體現在: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fā)展的保證。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的。只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才能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導向等條件,才能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保證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精神文明則為物質文明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秩序提供了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穩(wěn)定,沒有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什么也搞不成。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鞏固和發(fā)展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安定團結的社會環(huán)境提供實際的保證。
    (4)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是社會主義中國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實現中華民族騰飛的重要精神條件。與資本主義相比,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是全方位的,當然也包括高度的精神文明。此外,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已不單純是經濟實力或軍事實力,而是包括文化在內的綜合國力的強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騰飛,不能忽視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