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不以分數(shù)論英雄 學術潛力愈發(fā)受重視

字號:

考博:不以分數(shù)論英雄
    與以前的“少而精”階段相比較,現(xiàn)在的博士生數(shù)量大大增加。高考“一考定終生”的現(xiàn)實,讓部分考生因幾分之差而落入非重點的二流學校,這些人往往從進校那天起,就把考研和考博作為改變命運的選擇。
    為了晉級而“搏”研究生、博士生的考生,在思想力、創(chuàng)新力方面明顯存在不足。不少專家提出,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下降近幾年一直遭到詬病,擴招和高校發(fā)展不平衡是根本的原因
    在滬上某知名高校計算機系近進行的博士生招生中,一名筆試成績第一的考生經(jīng)過面試,被導師以“不具備基本科研素養(yǎng)”為由拒之門外。高校博士生復試正在進行,記者采訪時獲悉,同樣因注重科研能力而拒絕高分考生的事例并不鮮見。隨著博士生導師選才自主權的日益加大,考博的面試和申請材料越來越受到重視。博導的態(tài)度十分堅決:“要優(yōu)先考慮具備學術潛力的考生,而不是以分數(shù)論英雄?!?BR>    數(shù)量增了,質量降了
    據(jù)介紹,滬上博士生的報名和錄取比例一般為3∶1,考生筆試之后,按照1∶1.2的比例組織面試,由專家小組根據(jù)總成績淘汰一部分進入面試的考生,決定終錄取名單。
    之所以拒絕總分第一名的考生,計算機系的這位博導告訴記者:“面試的時候,我提到我的專業(yè)研究方向,他竟然只是從報紙上了解了一點,根本沒有從學術研究角度進行分析。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否決了這名考生?!彼J為,筆試分數(shù)只顯示考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學術潛力和素養(yǎng)還是要通過面試等途徑來考查。
    采訪中不少教授特別是知名大學的教授,對目前研究生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表示憂慮。與以前的“少而精”階段相比較,現(xiàn)在的博士生數(shù)量大大增加,一些高校每年招收博士生超過1000人,那些擅長考試而不具備科研素養(yǎng)的學生也進入了博士隊伍?!耙恍┐髮W都存在‘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的說法,這雖然有點偏頗,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研究生生源質量下降的問題?!币晃唤淌诟嬖V記者。
    考研考博,豈是跳板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的考博大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非重點高校的學生。許多教授介紹說,高考“一考定終生”的現(xiàn)實,讓部分考生因幾分之差而落入非重點的二流學校,這些人往往從進校那天起,就把考研和考博作為改變命運的選擇。一些地方院校甚至演變成考研培訓班,全校90%的人都以考研為目的,根本忽視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本科教育儼然成了“高中后”的應試教育。
    “接受的教育不一樣,承擔課題研究的能力當然也不一樣?!币恍┎┦可鷮煶姓J,他們更愿意招收來自全國重點大學的學生,因為從多年招收研究生的情況來看,這些考生相對學術潛力更好;而那些為了晉級而“搏”研究生、博士生的考生,則在思想力、創(chuàng)新力方面明顯存在差距。當然,普通高校畢業(yè)生中也有極具學術潛力的,如何去發(fā)現(xiàn)?除了考分,面試等就是重要途徑。
    重視“出身”,抬高“門檻”
    或許正是為了改變博士招生中單純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局面,不少知名高校在今年的招博工作中,普遍加大了博導自主選擇的權重。記者獲悉,教育部在新出臺的規(guī)定中,也對公開招收博士增加了“申請材料評價”的新項目,要求高校組織專家對考生的碩士成績、碩士論文、科研成果、獲獎證書等眾多申請材料進行評估,作為錄取與否的重要依據(jù)。
    來自本市一所高校理工專業(yè)的趙教授告訴記者,一些知名高校在招博時,已經(jīng)明確要根據(jù)考生的本科、碩士兩個“出身”分別加分。以他所在的高校為例,來自北大、清華等 “985高?!?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水平一流大學)”的考生一般可以加20-30分,來自“211高?!?國家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高校)的考生可以加10-20分。
    出臺“申請材料評價”要求、產(chǎn)生“出身加分”現(xiàn)象,毫無疑問,都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博士生的生源質量,進而選拔更有學術潛力的人才去攀登科研“金字塔”。一所知名高校研招辦的負責人認為,考生通過考博改變命運的想法無可厚非,但國家的教育資源畢竟是有限的,招生部門要做的,就是選拔出具有學術潛力、更適合從事科研活動的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進入“攻讀博士”這樣一個高端學習的階段。
    不少專家提出,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下降近幾年一直遭到詬病,擴招和高校發(fā)展不平衡是根本的原因。在現(xiàn)實情況下,從博士生招生開始設立更嚴格的“門檻”,給教授更多的自主權,顯然不失為提高人才質量的一個途徑。
    本報記者 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