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藏族人的觀點,人類所有的知識可以分為五類,稱為五明。五明又分大五明和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醫(y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nèi)明。工巧明是指工藝學,醫(yī)方明指醫(yī)學,聲明指聲律學(或特指梵文語文學),因明指正理學,即邏輯學,內(nèi)明指佛教哲學;小五明包括在大五明之內(nèi),指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象學。這樣共有五明五科(小五明)十種學問。
工巧明里的三種工巧是根據(jù)身、語、意三者不同的工巧技能而有所區(qū)別。身之工巧主要是造像,諸如描繪佛陀畫像,菩薩畫像,制作佛塔之類的圣器,也制作日常生活用品;語之工巧包括對佛教經(jīng)文的釋讀和詮注以及諸如歌唱、樂曲、音調(diào)、咒語等等;意之工巧指頭腦對宗教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所有知識的感受力是無止境的。
身之工巧所做的各種工藝品中最上等的被認為是佛教造像,其中包括雕塑和繪畫。這些造像根據(jù)佛陀所現(xiàn)的三身分為三類:一是法身,用諸如壇城、*、佛塔和”擦擦“袖珍小佛像雕塑等等的法物表示;二是受用身,用一些帶有法結(jié)、絲飾衣袍的各種身飾、頭飾的神靈造像表示;三是變化身,用沒有佩戴飾物的神靈形象表示,例如穿僧衣的釋迦牟尼像。這些宗教藝術雕像被認為是最上等的藝術品,因為這些雕像主要供信徒崇拜。同時,由于崇拜者認為宗教藝術造像體現(xiàn)了他們的修習功德,因而他們可能通過宗教藝術造像而進入善業(yè)功德之中。善業(yè)功德思想活動的結(jié)果,就是在佛徒的心中生出對佛法的極大熱誠。宗教藝術品是信徒崇拜的象征物,信徒通過崇拜這些象征物來獲取善業(yè)功德。因此,只有將這些作為崇拜對象的宗教雕塑和繪畫按照規(guī)定的尺寸、比例準確地制作出來才合乎要求,也是宗教藝術品制作中最重要的注意事項。如果宗教藝術品沒有按照規(guī)定的尺寸比例制作,那么藝術家以制作藝術品而獲得的善業(yè)功德就可能因為藝術家錯誤的制作尺度而損失殆盡。除此之外,一件不成比例或制作粗糙的宗教藝術品還會削弱崇拜者對佛法的忠誠,因為佛教神靈對崇拜者的佑護是與崇拜者對佛法神靈的忠誠程度相互對應的。對佛法神靈缺乏忠誠的結(jié)果,使得崇拜者不能獲得佛法、神靈的佑護。只有對佛陀的教義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崇拜者或觀眾才能正確地理解象征佛法的宗教藝術品的真正內(nèi)涵。崇拜者或觀眾有了正確的認識,他才能逐漸清楚地理解宗教題材的藝術品的用途,并能將宗教藝術品與單純的藝術品區(qū)別開來。例如,觀眾可以分辨出一尊猴子雕刻僅僅是為了裝飾桌子。
所有的宗教藝術品都被統(tǒng)稱為”古松突丹“(可以理解為佛像、佛經(jīng)和佛塔--譯者注)。藏語的“丹”意思是支持、支撐,但這個詞用作宗教內(nèi)容方面時,英語中卻沒有相對應的同?!暗ぁ钡淖诮毯x是幫助崇拜者記憶或回憶起宗教藝術品的象征所在,即宗教藝術品所代表的真正的佛或神靈。因而丹為神佛所依。舉例來說,所有表現(xiàn)佛、神靈或圣者的雕塑像皆屬于古丹(對神佛身體的記憶);所有的文字著作皆屬于松丹(對佛語的記憶);與宗教修習直接相關的所有物品,如佛塔、壇城等等皆屬于突丹對佛之思想、意念的回憶。
此外,還有一些為特殊的目的而制作的宗教藝術品。例如,一個修習者根據(jù)個人的修習實踐的需要委托藝術家制作神佛像,委托者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在整個神靈體系中選擇一位神靈作為委托制作的對象,由這位神靈來幫助修習者完成修習。假如為了修習佛法而求得長壽,佛徒就會祈請專司壽延的神靈;佛徒要尋求棄除妨礙修法的癡障,他也許就要委托藝術家雕塑一尊白度母的雕像。還有一些雕塑像或畫像是在人死之后制作的,如無量壽佛就是人死了以后廣為制作的佛像之一。人死之后所制作的佛像,稱為”杰達“。應用于某些特殊的場合或目的的神佛名稱及其各自的作用,在經(jīng)乘和密乘的經(jīng)典中都有記載。但是,應該明確的是,并沒有一個嚴格、刻板的規(guī)則來限定某個神靈的造像僅僅是為了一個特殊的目的,那些沒有記載在經(jīng)典中,針對某種特殊場合,有專項職司的某些神靈相互之間也可以適當?shù)叵嗷セ煊?;具有單項職能的神靈也可用于其職能以外的目的。交叉混用的結(jié)果使得委托人有較大的選擇余地,自然,神靈最初的神職在人們的觀念中也起了很大變化。
就宗教繪畫來說,除了與神佛像的主體身像直接相關的細節(jié)外,藝術家還要考慮主體以外的整個裝飾背景。這包括風景,畫面活動的生物以及一些裝飾物品,諸如太陽、月亮、星辰一類的天體以及其他能使觀眾產(chǎn)生愉悅的裝飾。但是,整個裝飾背景中的某些細節(jié)部分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它們還具有潛在的含義,是畫面所繪的神或上師喇嘛的心智成就的一種象征性表現(xiàn)。這種抽象的心智成就的象征圖案可能是樹木、花朵或其他什么東西。象征圖案應全面地整體地反映上師的心智成就,不能從每一根線條,每一道筆觸尋找上師的成就。如果那佯就不會保留藝術家個人的創(chuàng)造。同時,也沒有任何著作列舉這些背景細節(jié)究竟代表什么,一個人對大量的象征圖案的理解和解釋以及他所具有的解釋象征圖案的能力,只有在他對佛教有了透徹的認識之后才有可能達到。因而,有一部分人對象征圖案作了大量的、貌似合理的解說,他們認為他們的聽眾能明白他們所講的意思,可是在實際上,這部分人只不過是經(jīng)常自我編造一些所謂的理論和原則來曲解佛法和宗教文化,我在這里以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試圖對上述問題作一個初步的解釋。
假如某人將兩位藝術家同一題材的作品加以比較,兩件藝術品的尺寸比例應該完全吻合。但是,藝術品所有的裝飾背景,諸如象征圖案、衣飾以及其他細節(jié)完全根據(jù)藝術家個人的能力進行創(chuàng)作,有完全自由的選擇余地。兩件相同題材的藝術作品之間的差異是屬于藝術家個人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其中并不含有任何宗教內(nèi)容。宗教藝術作品的群像比單獨的神、佛像要多一些。這些群像或者同見于一件藝術品之中,或者分別制作,總起構(gòu)成一組藝術品。有關群像或獨像的藝術品的分類規(guī)則變化很多,但從方便分類的角度,可以將這些規(guī)則分為三類。第一類包括諸如本生、上師傳記、福田群像等內(nèi)容的藝術品,其中描繪了眾多的神靈。
畫面(或雕塑)神靈的次序與確切位置,藝術家是根據(jù)記載這些神靈數(shù)目和次序的秘密經(jīng)典來安排的,并非隨意創(chuàng)造。第二類宗教藝術品表現(xiàn)的也是具有傳記、本生性質(zhì)的神靈,這類神靈也可以分組描繪。但是前兩類神靈的主體,無論是獨像還是由諸獨像構(gòu)成的群像都歸入第三類。第三類神像是藝術家只根據(jù)施主的委托與選擇而制作的宗教藝術品,由于沒有一個絕對的、嚴格的劃分標準,也就不可能確切他說明某一組神靈為什么要歸入這一類而不歸人那一類,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最近幾年在西方出現(xiàn)了一股修習禪靜熱。但無論怎么說,修習這個詞的外延被擴大了。因為這個原因,宗教藝術造像在修習實踐中所起的作用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隨便地找來一尊神佛像,并立即進行與該佛像所司職能有關的專項修習,這樣修習是很不容易的。假如某人要虔誠地修習佛法,循序漸進的,也是最基本的,首選的方法是控制自己的意念。為了做到這一點,初學者要練習意念的凝集力。他可以將意念集中于小石塊、木棍或一尊佛像上進行練習,也可以用一尊釋迦牟尼像作為凝集意念的對象。然后,初學者可以將意念準確地凝集在觀修對象的任何一處細部,并將修習對象的形體特征保留在記憶里。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達到雙重的目的:第一,通過意念凝集一處的練習,可以訓練初學者使意念集中一物的技能,為今后正確的修習打好基礎;第二,觀看神、佛像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一種獲取善業(yè)功德的途徑。當然,如上文指出的那樣,制作神、佛像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修習才制作佛像。
只有在初學者掌握了使意念凝集一處的技能之后,為了在成佛的道路上有所前進,就可以正式開始修習了。在初級修習階段,并沒有指定修習者要將意念凝集于放置在他面前的實體佛像上,這樣做是因為修習者不能依靠實在的人體感官的幫助而達到三摩地。在通往成佛的路上,主要的修習是觀察修,或稱觀修,由觀修到空之修習和安住修(心不外散、刻意內(nèi)向,思考、反省已獲知識)。對實體的佛像或在意念中”構(gòu)筑“的佛像的觀修,僅僅是整個修習實踐的一部分。如果有讀者想對佛教的整個修習實踐作一準確和全面的了解,那么,他只有通過學習經(jīng)乘與密乘的經(jīng)典和前人對這些經(jīng)典所作的詮釋;通過接受那些有修習實踐經(jīng)驗的上師的指導,才能對修習問題有一個透徹的認識。
佛教的修習實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限于篇幅,就不做進二步的探討了。
工巧明里的三種工巧是根據(jù)身、語、意三者不同的工巧技能而有所區(qū)別。身之工巧主要是造像,諸如描繪佛陀畫像,菩薩畫像,制作佛塔之類的圣器,也制作日常生活用品;語之工巧包括對佛教經(jīng)文的釋讀和詮注以及諸如歌唱、樂曲、音調(diào)、咒語等等;意之工巧指頭腦對宗教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所有知識的感受力是無止境的。
身之工巧所做的各種工藝品中最上等的被認為是佛教造像,其中包括雕塑和繪畫。這些造像根據(jù)佛陀所現(xiàn)的三身分為三類:一是法身,用諸如壇城、*、佛塔和”擦擦“袖珍小佛像雕塑等等的法物表示;二是受用身,用一些帶有法結(jié)、絲飾衣袍的各種身飾、頭飾的神靈造像表示;三是變化身,用沒有佩戴飾物的神靈形象表示,例如穿僧衣的釋迦牟尼像。這些宗教藝術雕像被認為是最上等的藝術品,因為這些雕像主要供信徒崇拜。同時,由于崇拜者認為宗教藝術造像體現(xiàn)了他們的修習功德,因而他們可能通過宗教藝術造像而進入善業(yè)功德之中。善業(yè)功德思想活動的結(jié)果,就是在佛徒的心中生出對佛法的極大熱誠。宗教藝術品是信徒崇拜的象征物,信徒通過崇拜這些象征物來獲取善業(yè)功德。因此,只有將這些作為崇拜對象的宗教雕塑和繪畫按照規(guī)定的尺寸、比例準確地制作出來才合乎要求,也是宗教藝術品制作中最重要的注意事項。如果宗教藝術品沒有按照規(guī)定的尺寸比例制作,那么藝術家以制作藝術品而獲得的善業(yè)功德就可能因為藝術家錯誤的制作尺度而損失殆盡。除此之外,一件不成比例或制作粗糙的宗教藝術品還會削弱崇拜者對佛法的忠誠,因為佛教神靈對崇拜者的佑護是與崇拜者對佛法神靈的忠誠程度相互對應的。對佛法神靈缺乏忠誠的結(jié)果,使得崇拜者不能獲得佛法、神靈的佑護。只有對佛陀的教義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崇拜者或觀眾才能正確地理解象征佛法的宗教藝術品的真正內(nèi)涵。崇拜者或觀眾有了正確的認識,他才能逐漸清楚地理解宗教題材的藝術品的用途,并能將宗教藝術品與單純的藝術品區(qū)別開來。例如,觀眾可以分辨出一尊猴子雕刻僅僅是為了裝飾桌子。
所有的宗教藝術品都被統(tǒng)稱為”古松突丹“(可以理解為佛像、佛經(jīng)和佛塔--譯者注)。藏語的“丹”意思是支持、支撐,但這個詞用作宗教內(nèi)容方面時,英語中卻沒有相對應的同?!暗ぁ钡淖诮毯x是幫助崇拜者記憶或回憶起宗教藝術品的象征所在,即宗教藝術品所代表的真正的佛或神靈。因而丹為神佛所依。舉例來說,所有表現(xiàn)佛、神靈或圣者的雕塑像皆屬于古丹(對神佛身體的記憶);所有的文字著作皆屬于松丹(對佛語的記憶);與宗教修習直接相關的所有物品,如佛塔、壇城等等皆屬于突丹對佛之思想、意念的回憶。
此外,還有一些為特殊的目的而制作的宗教藝術品。例如,一個修習者根據(jù)個人的修習實踐的需要委托藝術家制作神佛像,委托者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在整個神靈體系中選擇一位神靈作為委托制作的對象,由這位神靈來幫助修習者完成修習。假如為了修習佛法而求得長壽,佛徒就會祈請專司壽延的神靈;佛徒要尋求棄除妨礙修法的癡障,他也許就要委托藝術家雕塑一尊白度母的雕像。還有一些雕塑像或畫像是在人死之后制作的,如無量壽佛就是人死了以后廣為制作的佛像之一。人死之后所制作的佛像,稱為”杰達“。應用于某些特殊的場合或目的的神佛名稱及其各自的作用,在經(jīng)乘和密乘的經(jīng)典中都有記載。但是,應該明確的是,并沒有一個嚴格、刻板的規(guī)則來限定某個神靈的造像僅僅是為了一個特殊的目的,那些沒有記載在經(jīng)典中,針對某種特殊場合,有專項職司的某些神靈相互之間也可以適當?shù)叵嗷セ煊?;具有單項職能的神靈也可用于其職能以外的目的。交叉混用的結(jié)果使得委托人有較大的選擇余地,自然,神靈最初的神職在人們的觀念中也起了很大變化。
就宗教繪畫來說,除了與神佛像的主體身像直接相關的細節(jié)外,藝術家還要考慮主體以外的整個裝飾背景。這包括風景,畫面活動的生物以及一些裝飾物品,諸如太陽、月亮、星辰一類的天體以及其他能使觀眾產(chǎn)生愉悅的裝飾。但是,整個裝飾背景中的某些細節(jié)部分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它們還具有潛在的含義,是畫面所繪的神或上師喇嘛的心智成就的一種象征性表現(xiàn)。這種抽象的心智成就的象征圖案可能是樹木、花朵或其他什么東西。象征圖案應全面地整體地反映上師的心智成就,不能從每一根線條,每一道筆觸尋找上師的成就。如果那佯就不會保留藝術家個人的創(chuàng)造。同時,也沒有任何著作列舉這些背景細節(jié)究竟代表什么,一個人對大量的象征圖案的理解和解釋以及他所具有的解釋象征圖案的能力,只有在他對佛教有了透徹的認識之后才有可能達到。因而,有一部分人對象征圖案作了大量的、貌似合理的解說,他們認為他們的聽眾能明白他們所講的意思,可是在實際上,這部分人只不過是經(jīng)常自我編造一些所謂的理論和原則來曲解佛法和宗教文化,我在這里以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試圖對上述問題作一個初步的解釋。
假如某人將兩位藝術家同一題材的作品加以比較,兩件藝術品的尺寸比例應該完全吻合。但是,藝術品所有的裝飾背景,諸如象征圖案、衣飾以及其他細節(jié)完全根據(jù)藝術家個人的能力進行創(chuàng)作,有完全自由的選擇余地。兩件相同題材的藝術作品之間的差異是屬于藝術家個人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其中并不含有任何宗教內(nèi)容。宗教藝術作品的群像比單獨的神、佛像要多一些。這些群像或者同見于一件藝術品之中,或者分別制作,總起構(gòu)成一組藝術品。有關群像或獨像的藝術品的分類規(guī)則變化很多,但從方便分類的角度,可以將這些規(guī)則分為三類。第一類包括諸如本生、上師傳記、福田群像等內(nèi)容的藝術品,其中描繪了眾多的神靈。
畫面(或雕塑)神靈的次序與確切位置,藝術家是根據(jù)記載這些神靈數(shù)目和次序的秘密經(jīng)典來安排的,并非隨意創(chuàng)造。第二類宗教藝術品表現(xiàn)的也是具有傳記、本生性質(zhì)的神靈,這類神靈也可以分組描繪。但是前兩類神靈的主體,無論是獨像還是由諸獨像構(gòu)成的群像都歸入第三類。第三類神像是藝術家只根據(jù)施主的委托與選擇而制作的宗教藝術品,由于沒有一個絕對的、嚴格的劃分標準,也就不可能確切他說明某一組神靈為什么要歸入這一類而不歸人那一類,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最近幾年在西方出現(xiàn)了一股修習禪靜熱。但無論怎么說,修習這個詞的外延被擴大了。因為這個原因,宗教藝術造像在修習實踐中所起的作用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隨便地找來一尊神佛像,并立即進行與該佛像所司職能有關的專項修習,這樣修習是很不容易的。假如某人要虔誠地修習佛法,循序漸進的,也是最基本的,首選的方法是控制自己的意念。為了做到這一點,初學者要練習意念的凝集力。他可以將意念集中于小石塊、木棍或一尊佛像上進行練習,也可以用一尊釋迦牟尼像作為凝集意念的對象。然后,初學者可以將意念準確地凝集在觀修對象的任何一處細部,并將修習對象的形體特征保留在記憶里。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達到雙重的目的:第一,通過意念凝集一處的練習,可以訓練初學者使意念集中一物的技能,為今后正確的修習打好基礎;第二,觀看神、佛像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一種獲取善業(yè)功德的途徑。當然,如上文指出的那樣,制作神、佛像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修習才制作佛像。
只有在初學者掌握了使意念凝集一處的技能之后,為了在成佛的道路上有所前進,就可以正式開始修習了。在初級修習階段,并沒有指定修習者要將意念凝集于放置在他面前的實體佛像上,這樣做是因為修習者不能依靠實在的人體感官的幫助而達到三摩地。在通往成佛的路上,主要的修習是觀察修,或稱觀修,由觀修到空之修習和安住修(心不外散、刻意內(nèi)向,思考、反省已獲知識)。對實體的佛像或在意念中”構(gòu)筑“的佛像的觀修,僅僅是整個修習實踐的一部分。如果有讀者想對佛教的整個修習實踐作一準確和全面的了解,那么,他只有通過學習經(jīng)乘與密乘的經(jīng)典和前人對這些經(jīng)典所作的詮釋;通過接受那些有修習實踐經(jīng)驗的上師的指導,才能對修習問題有一個透徹的認識。
佛教的修習實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限于篇幅,就不做進二步的探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