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曾根據(jù)中蒙兩國的有關(guān)協(xié)議,到位于烏蘭巴托的蒙古國立大學(xué)講授漢語,在蒙古逗留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使我有機(jī)會對蒙古有了一些直接的觀察和親身的感受。
草原飲食文化
以畜牧業(yè)為基礎(chǔ)的草原文化可見于蒙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草原飲食文化的一個特點(diǎn)就是牛羊肉多。牛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食物,似乎只要有了牛羊肉和面包,他們基本上就不再需要什么別的食品了。一入深秋時節(jié),蒙古人便忙于儲存牛羊肉。秋冬季節(jié),在烏蘭巴托居民樓的陽臺上,常常可以看到居民晾曬的一條條牛羊肉干,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冬天,家家的陽臺上還存放著成袋的牛羊肉,常見有人從家里陽臺上劈下一塊肉,拿回屋里去。有位蒙古朋友告訴我,他家一個冬天要吃10只羊、1頭牛和1匹馬。牛羊肉的價格也比較便宜,在烏蘭巴托,每斤羊肉的價格只相當(dāng)于人民幣3.5元。
菜比肉貴,似乎也是草原飲食文化中的一個特點(diǎn)。蔬菜品種單調(diào),數(shù)量稀少,且價格昂貴。例如,每斤胡蘿卜要賣到4元多(人民幣,下同),像核桃一樣大的洋蔥也要4元多1斤,稍好一點(diǎn)兒的土豆則賣到將近5元1斤。至于雞蛋,則是按個來賣,根據(jù)市場行情,每個雞蛋竟賣到一兩元到三元多不等。雞肉和各種水果就更貴了,簡直成了草原飲食文化中的“奢侈品”。
但是,菜、蛋、水果這些“奢侈品”,在我們看來卻是生活必需品。無奈之下,我們也只好少吃蔬菜,甚至盡量不買水果。但即使如此,時不時地也不得不硬充一下“有錢人”。到了食品店,我們也得和買黃油的人排成一隊,但輪到我們,卻不是買黃油,而是買一個比同樣大小的黃油還貴的卷心菜(雖然卷心菜在冬季大多還是凍的或爛的)。這一“出手”往往令售貨員和眾多顧客難以理解,他們常用異樣的目光一直看著我們拿著凍卷心菜走出商店。
正像我們到蒙古有些不適應(yīng)一樣,蒙古人到我國來也會有些不適應(yīng)。凡是到過我國的蒙古人都異口同聲地說,中國的牛羊肉不好吃。因此,正像我們在蒙古常常托人從國內(nèi)帶些蔬菜和水果來一樣,蒙古人到我國來也常常想方設(shè)法地托親朋好友從蒙古帶些牛羊肉來。由此看來,我們盡可以說自己不適應(yīng)別人的文化,但卻很難說我們的文化就比別人的“好”。人們各有與其環(huán)境相適應(yīng)的生活方式。
草原飲食文化
以畜牧業(yè)為基礎(chǔ)的草原文化可見于蒙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草原飲食文化的一個特點(diǎn)就是牛羊肉多。牛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食物,似乎只要有了牛羊肉和面包,他們基本上就不再需要什么別的食品了。一入深秋時節(jié),蒙古人便忙于儲存牛羊肉。秋冬季節(jié),在烏蘭巴托居民樓的陽臺上,常常可以看到居民晾曬的一條條牛羊肉干,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冬天,家家的陽臺上還存放著成袋的牛羊肉,常見有人從家里陽臺上劈下一塊肉,拿回屋里去。有位蒙古朋友告訴我,他家一個冬天要吃10只羊、1頭牛和1匹馬。牛羊肉的價格也比較便宜,在烏蘭巴托,每斤羊肉的價格只相當(dāng)于人民幣3.5元。
菜比肉貴,似乎也是草原飲食文化中的一個特點(diǎn)。蔬菜品種單調(diào),數(shù)量稀少,且價格昂貴。例如,每斤胡蘿卜要賣到4元多(人民幣,下同),像核桃一樣大的洋蔥也要4元多1斤,稍好一點(diǎn)兒的土豆則賣到將近5元1斤。至于雞蛋,則是按個來賣,根據(jù)市場行情,每個雞蛋竟賣到一兩元到三元多不等。雞肉和各種水果就更貴了,簡直成了草原飲食文化中的“奢侈品”。
但是,菜、蛋、水果這些“奢侈品”,在我們看來卻是生活必需品。無奈之下,我們也只好少吃蔬菜,甚至盡量不買水果。但即使如此,時不時地也不得不硬充一下“有錢人”。到了食品店,我們也得和買黃油的人排成一隊,但輪到我們,卻不是買黃油,而是買一個比同樣大小的黃油還貴的卷心菜(雖然卷心菜在冬季大多還是凍的或爛的)。這一“出手”往往令售貨員和眾多顧客難以理解,他們常用異樣的目光一直看著我們拿著凍卷心菜走出商店。
正像我們到蒙古有些不適應(yīng)一樣,蒙古人到我國來也會有些不適應(yīng)。凡是到過我國的蒙古人都異口同聲地說,中國的牛羊肉不好吃。因此,正像我們在蒙古常常托人從國內(nèi)帶些蔬菜和水果來一樣,蒙古人到我國來也常常想方設(shè)法地托親朋好友從蒙古帶些牛羊肉來。由此看來,我們盡可以說自己不適應(yīng)別人的文化,但卻很難說我們的文化就比別人的“好”。人們各有與其環(huán)境相適應(yīng)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