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 時
梁實秋
《史記》五十五留侯世家,記載圯上老人授書張良的故事,甚為生動:“從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蔽迦掌矫?,良往,父已先至,怨曰:“與老人期,何后也?”去曰:“后五日早會?!蔽迦针u鳴,良往,父又先在,復(fù)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fù)早來?!蔽迦樟家刮窗胪S许?,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老人與良約會三次。第一次平明為朝,平明就是天剛亮,語義相當含糊,天亮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平明,本難確定?!皷|方未明”是一階段,“東方未照”又是一階段,等到東方天際泛魚肚色則又是一階段。良平明往,未落日出之后,就不算是遲到。老人發(fā)什么脾氣?說什么“與老人期”之倚老賣老的話?第二次約,時間更不明確,只說早一點去。良雞鳴往,“雞既鳴矣”就是天明以前的一剎那,事實上已經(jīng)提早到達,還嫌太晚。既然如此,為什么不早明說,雖然這是老人有意測驗?zāi)贻p人的耐性,但也不必這樣蠻不講理的折磨人。有人問我,假如遇見這樣的一個老人作何感想,我說我愿效禪師的說法:“大喝一聲,一棒打殺!”
黃石公的故事是神話。不過守時卻是古往今來文明社會共有的一個重要的道德信念。遠古的時候問題簡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本沒有精確的時間觀念,而且人與人要約的事恐怕也不太多?!兑?#8226;系辭》所謂“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不失為大家在時間上共立的一個標準,晚近的廟會市集,也還各有其約定俗成的時期規(guī)格。自從有了漏刻,分晝夜為百刻,一天之內(nèi)才算有正確時間可資遵循。周有攀壺氏,自唐至清有攀壺正,是專管時間的官員。沙漏較晚,制在元朝。到了近年,也還有放午炮之說?,F(xiàn)代的準確計時之器,如鐘表之類,則是明朝的舶來品,“明萬歷二十八年,大西洋人利瑪竇來獻自鳴鐘。”(《續(xù)通考•樂考》)嗣后自鳴鐘在國內(nèi)就大行其道。我小時候在三貝子花園暢觀樓內(nèi),尚及見清朝洋人所貢各式各樣的自鳴鐘,金光燦爛,洋洋大觀。在民間幾乎家家案上正中央都有一架自鳴鐘,用一把鑰匙上弦,晝夜按時刻叮叮鐺鐺的響。外國人家墻上常見的鶴鳴鐘,一只小鳥從一個小門跳出來報時,在國內(nèi)尚比較少見。至于如今的手表(實際是腕表,高官大賈以至販夫走卒無不備有一只了。)
普遍的有了計時的工具,若是大家不知守時,又有何用?普通的衙門機關(guān)之類都訂有辦公時間,假如說是八點開始,到時候去看看,就會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大抵較低級的人員比較守時,雖然其中難免有幾位忙著在辦事桌上吃豆?jié){油條。首長及高級人員大概就姍姍來遲了,他們還有一套理由,只有到了十點左右,辦稿擬稿逐層旅行的公文才能到達他們手里,早去了沒有用。至于下班的時間,則大家多半知道守時,眼巴巴的望著時鐘,誰也不甘落后。
……
要守時,但不一定要分秒不差,那就是苛求了。但也不能距約定時間太遠,甲欲訪乙,先打電話過去商洽,這是很有禮貌的行為,甲問什么時候駕臨,乙說馬上就去。問題就出在這“馬上”二字,甲忘了詢問是什么馬,是“竹披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的胡馬,還是“皮于剝落,毛暗蕭條”的瘦馬,是練習縱躍用的木馬,還是渡過了康王的泥馬。和人邀約,害得對方久等,扶諸時間即生命之說,豈是輕輕一聲抱歉所能贖其罪行?
守時不是最容易事,要精神總動員。要不要先整其衣冠,要不要攜帶什么,要不要預(yù)計途中有多少紅燈,都要通過大腦盤算一下。遲到固然不好,早到亦非萬全之策,早到給自己找煩惱,有時候也給別人以不必要的窘。黃石公那段故事是例外,不足為訓。記得莎士比亞有一句戲詞:“赴情人約,永遠是早到?!鼻槿艘恍囊灰獾脑趯Ψ缴砩?,不肯有分秒的延誤,同時又怕對方忍受枯守之苦,所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老早的就去等著,“月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了。
我們能不能推愛及于一切邀約,大家都守時?
梁實秋
《史記》五十五留侯世家,記載圯上老人授書張良的故事,甚為生動:“從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蔽迦掌矫?,良往,父已先至,怨曰:“與老人期,何后也?”去曰:“后五日早會?!蔽迦针u鳴,良往,父又先在,復(fù)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fù)早來?!蔽迦樟家刮窗胪S许?,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老人與良約會三次。第一次平明為朝,平明就是天剛亮,語義相當含糊,天亮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平明,本難確定?!皷|方未明”是一階段,“東方未照”又是一階段,等到東方天際泛魚肚色則又是一階段。良平明往,未落日出之后,就不算是遲到。老人發(fā)什么脾氣?說什么“與老人期”之倚老賣老的話?第二次約,時間更不明確,只說早一點去。良雞鳴往,“雞既鳴矣”就是天明以前的一剎那,事實上已經(jīng)提早到達,還嫌太晚。既然如此,為什么不早明說,雖然這是老人有意測驗?zāi)贻p人的耐性,但也不必這樣蠻不講理的折磨人。有人問我,假如遇見這樣的一個老人作何感想,我說我愿效禪師的說法:“大喝一聲,一棒打殺!”
黃石公的故事是神話。不過守時卻是古往今來文明社會共有的一個重要的道德信念。遠古的時候問題簡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本沒有精確的時間觀念,而且人與人要約的事恐怕也不太多?!兑?#8226;系辭》所謂“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不失為大家在時間上共立的一個標準,晚近的廟會市集,也還各有其約定俗成的時期規(guī)格。自從有了漏刻,分晝夜為百刻,一天之內(nèi)才算有正確時間可資遵循。周有攀壺氏,自唐至清有攀壺正,是專管時間的官員。沙漏較晚,制在元朝。到了近年,也還有放午炮之說?,F(xiàn)代的準確計時之器,如鐘表之類,則是明朝的舶來品,“明萬歷二十八年,大西洋人利瑪竇來獻自鳴鐘。”(《續(xù)通考•樂考》)嗣后自鳴鐘在國內(nèi)就大行其道。我小時候在三貝子花園暢觀樓內(nèi),尚及見清朝洋人所貢各式各樣的自鳴鐘,金光燦爛,洋洋大觀。在民間幾乎家家案上正中央都有一架自鳴鐘,用一把鑰匙上弦,晝夜按時刻叮叮鐺鐺的響。外國人家墻上常見的鶴鳴鐘,一只小鳥從一個小門跳出來報時,在國內(nèi)尚比較少見。至于如今的手表(實際是腕表,高官大賈以至販夫走卒無不備有一只了。)
普遍的有了計時的工具,若是大家不知守時,又有何用?普通的衙門機關(guān)之類都訂有辦公時間,假如說是八點開始,到時候去看看,就會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大抵較低級的人員比較守時,雖然其中難免有幾位忙著在辦事桌上吃豆?jié){油條。首長及高級人員大概就姍姍來遲了,他們還有一套理由,只有到了十點左右,辦稿擬稿逐層旅行的公文才能到達他們手里,早去了沒有用。至于下班的時間,則大家多半知道守時,眼巴巴的望著時鐘,誰也不甘落后。
……
要守時,但不一定要分秒不差,那就是苛求了。但也不能距約定時間太遠,甲欲訪乙,先打電話過去商洽,這是很有禮貌的行為,甲問什么時候駕臨,乙說馬上就去。問題就出在這“馬上”二字,甲忘了詢問是什么馬,是“竹披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的胡馬,還是“皮于剝落,毛暗蕭條”的瘦馬,是練習縱躍用的木馬,還是渡過了康王的泥馬。和人邀約,害得對方久等,扶諸時間即生命之說,豈是輕輕一聲抱歉所能贖其罪行?
守時不是最容易事,要精神總動員。要不要先整其衣冠,要不要攜帶什么,要不要預(yù)計途中有多少紅燈,都要通過大腦盤算一下。遲到固然不好,早到亦非萬全之策,早到給自己找煩惱,有時候也給別人以不必要的窘。黃石公那段故事是例外,不足為訓。記得莎士比亞有一句戲詞:“赴情人約,永遠是早到?!鼻槿艘恍囊灰獾脑趯Ψ缴砩?,不肯有分秒的延誤,同時又怕對方忍受枯守之苦,所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老早的就去等著,“月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了。
我們能不能推愛及于一切邀約,大家都守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