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與分擔

字號:

在英文所有的動詞中,我喜歡,用得也多的是“TO share”這個詞。記得十幾年前剛來美國的時候,在課堂上常聽見老師在鼓勵同學發(fā)言時說,“Let‘s share.”我當時心中一陣悸動,多么美麗的一個句子,看法和觀點不是用于表現(xiàn)自己的,而是用于分給他人和自己一起享受的。
    To share在英文中意思為“分享”,或“分擔”,這兩個意思在中文里是分別用以上這兩個雙音節(jié)詞來表示的,即使是在“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樣中國式的真摯地表達患難與共的語言中,“分享”和“分擔”也是分別在兩個分句中表達出來的??墒窃谟⑽闹袇s只有一個詞形。share同時包含了分享和分擔的意思。
    本來,快樂和痛苦就是相反相成的一體兩面。所以當我們說“讓我們share我們的快樂”,就好象是同時在說讓我們分享或分擔我們的快樂,恍忽中人們也許會聯(lián)想到,快樂既是可以像好東西一樣分享,也可以像苦難一樣分擔的。
    在美國,這個詞可以在很多場合中聽到。比如,我在一個幼兒園當見習老師的時候,在每天的早讀課聽著那些還在學講話的孩子們把手放在胸前,背誦著充滿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的“獨立宣言”的同時,也常聽見分食物美國老師說,讓我們分享。
    在小朋友爭玩具玩時,也會聽到老師說,讓我們分享。那時候,我才明白,原來,他們的人之初是這樣,他們的孩子就是這樣被教育大的。
    這個詞在成人們的世界中可使用的場合也很多,比如,在美國,權利和義務是同時存在的,享受了權利同時也要分擔義務,說享受的同時就把分擔說了,而不存在權利和義務分離的觀念。該詞在早的對西方文化有重大影響的文學作品《圣經》中曾多次出現(xiàn),如在哥林多書中有這么一句話:我們的希望對你是不可動搖的﹔因為我們知道當你分擔我們的痛苦時,也分享我們的安慰。分擔和分享同時存在的觀念自有其悠久的文化淵源。
    To share可做及物動詞,也可作不及物動詞用。作及物動詞時,可以帶具體的人,事,物為賓語,作不及物動詞用時,不帶賓語,因此對這所分享或分擔的無形的對象可作無窮的聯(lián)想。
    而我第聽到對這個詞的中文解釋是當時的男朋友。那時我還在學英文,也在為一日兩餐的生存而掙扎。我還記得,他在暗中握著我的手時說的話。他認為“To share”這個詞能表達他對二人世界生活的理解,兩個人的生活不僅是浪漫的刺激,也不是簡單的生活著,而應該是一種分享生活中的喜悅,分擔生活中的苦難的過程,由此,我一下就記住了這個詞的意思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