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網上熱傳國內最差專業(yè)莫輕信

字號:

日前,某報刊登了一則新聞,介紹“網上熱傳國內大學17個最差專業(yè)”。報道中說,一篇名為《中國大學最差的17個專業(yè)》的博客文章近日被多家網站轉載,一時間在不少人中引發(fā)了熱議。
    博客作者列舉了17個專業(yè),還說明了入選理由。該文章所提到的17個專業(yè)分別是什么本文不加轉載,其入選理由也不加評述,只想對讀者如何對待這類報道、記者該如何報道這類事情談點看法。
    對于網絡上的東西,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網絡上的信息,本來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這篇博客的內容來說,也許只是一家之言。作為私人的網絡日志,在自己的博客里可以盡抒己見。而作為博客網站,或者說一些門戶網站,對網民較為關注的博文進行重點推薦也無可厚非。
    問題在于主流媒體該如何對待網絡信息。該報道除了介紹博客文章的觀點,還說“部分應屆畢業(yè)生認為排名不準確,但是有代表性?!?BR>    記者采訪了哪些應屆畢業(yè)生,沒有具體交待。報道中引用了一家不知名的學院就業(yè)指導中心老師的觀點,也認為“其結論有失偏頗,但其中某些專業(yè)的就業(yè)狀況確實不理想?!崩蠋煹挠^點依舊是一家之言,談不上什么權威性,也沒有說清這些專業(yè)成為最差專業(yè)的依據。這樣的報道,不可避免地會對讀者產生誤導。
    過去是網站轉載紙質媒體的新聞,現在個別紙質媒體開始轉載網絡的信息。個別紙質媒體的記者不再深入現場,不再實地采訪,而是熱衷于網絡搜索。對于網絡上那些點擊率高的內容稍加修改甚至不加修改,就在紙質媒體上刊發(fā)。前些日子,關于某警察學院不再招收本科生的報道就是這樣出籠的。
    不是說網絡上的信息絕對不能用。但如何用需要具體分析。對于官方網站上的內容,可以作為報道線索進行深入采訪;對于網絡上的輿情,可以作為了解民情、民意的依據之一;但如果想直接采用網絡上的信息那就要多加注意了。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者。
    判斷一個專業(yè)究竟是好還是差,恐怕不能憑個人的想象或者感覺。
    尤其是要說哪個專業(yè)是國內最差的專業(yè),更應該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據。
    筆者不敢說這樣的報道會造成多么惡劣的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家長、考生會因此而放棄報考這些專業(yè),而這種放棄并不一定是科學的、理智的、知性的。
    筆者不想論述這些專業(yè)到底是不是國內最差的專業(yè),因為這的確很難說清楚,但只想告訴大家,對于網絡上的東西,不能一點兒都不信,也不能什么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