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在對外貿易領域中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如逐步加大國有外貿企業(yè)的改革力度,不斷放松貿易管制,賦予各類企業(yè)進出口經營自主權,大幅度降低關稅及削減非關稅壁壘等)措施確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如果站在全球經濟及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對外貿易,則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對外貿易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地阻礙著中國成為世界貿易及經濟強國,因此,極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中國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對外貿易存在著非市場化的問題
1.國內企業(yè)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大多數生產企業(yè)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tǒng)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yè)進出口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yè)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yè)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yè)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傊?,我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注: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yè)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yè)并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yè)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代理。這意味著,對于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yè)來說,它們并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注: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曾提出了“工貿結合”的改革思路,但是,由于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和國有生產企業(yè)都沒有獨立的財產,因此,我國外貿公司同生產企業(yè)之間的“工貿結合”大多是在政府的策劃下采取行政合并的方法進行的,而不是通過產權交易組合而成的,這不但起不到優(yōu)勢互補的作用,反而導致企業(yè)內部管理及協(xié)調成本過高,形成邊際成本高于平均成本的“規(guī)模不經濟”局面??傊?,我國生產企業(yè)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問題并沒有真正徹底地解決。)
由于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yè)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yè)務的企業(yè)并不一定就是率的企業(yè),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于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yè)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yè)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國的私營企業(yè)(注:“私營企業(yè)”是我國的一種特殊提法,事實上,企業(yè)只存在因其所承擔的財產責任或民事責任的不同(既有限責任或無限責任)而出現(xiàn)企業(yè)組織形態(tài)不同的問題,而不存在因所有者身份不同而導致企業(yè)性質不同的問題。)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準下并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于使我國持續(xù)涌現(xiàn)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yōu)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注:目前中國雖然躋身于世界第七大貿易實體,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相比則顯得人均貿易額或出口額并不高,如人口只有五千多萬的英國和法國1999年卻分別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第四和第五位。)可見,對私營企業(yè)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guī)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于這些國有外貿企業(yè)并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yè)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yè)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Gains)。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yè)的生產率,而并不是著眼于通過實現(xiàn)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準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xù)過于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如原油、成品油、農產品等)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yè)或企業(yè)(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yè)),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yè)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yè)的生產效率。
一、中國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對外貿易存在著非市場化的問題
1.國內企業(yè)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大多數生產企業(yè)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tǒng)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yè)進出口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yè)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yè)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yè)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傊?,我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注: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yè)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yè)并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yè)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代理。這意味著,對于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yè)來說,它們并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注: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曾提出了“工貿結合”的改革思路,但是,由于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和國有生產企業(yè)都沒有獨立的財產,因此,我國外貿公司同生產企業(yè)之間的“工貿結合”大多是在政府的策劃下采取行政合并的方法進行的,而不是通過產權交易組合而成的,這不但起不到優(yōu)勢互補的作用,反而導致企業(yè)內部管理及協(xié)調成本過高,形成邊際成本高于平均成本的“規(guī)模不經濟”局面??傊?,我國生產企業(yè)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問題并沒有真正徹底地解決。)
由于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yè)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yè)務的企業(yè)并不一定就是率的企業(yè),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于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yè)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yè)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國的私營企業(yè)(注:“私營企業(yè)”是我國的一種特殊提法,事實上,企業(yè)只存在因其所承擔的財產責任或民事責任的不同(既有限責任或無限責任)而出現(xiàn)企業(yè)組織形態(tài)不同的問題,而不存在因所有者身份不同而導致企業(yè)性質不同的問題。)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準下并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于使我國持續(xù)涌現(xiàn)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yōu)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注:目前中國雖然躋身于世界第七大貿易實體,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相比則顯得人均貿易額或出口額并不高,如人口只有五千多萬的英國和法國1999年卻分別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第四和第五位。)可見,對私營企業(yè)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guī)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于這些國有外貿企業(yè)并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yè)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yè)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Gains)。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yè)的生產率,而并不是著眼于通過實現(xiàn)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準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xù)過于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如原油、成品油、農產品等)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yè)或企業(yè)(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yè)),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yè)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yè)的生產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