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夢想強加在張孟蘇身上

字號:

“高考僅445分,但因樂于助人被國外大學錄取,并獲20萬元人民幣獎學金?!眱商烨?,武漢高三女生張孟蘇因這樣一篇報道而一夜成名。但童話般的動人故事卻沒能接著延續(xù)——昨日,張孟蘇遭到嚴重質(zhì)疑:先是有媒體稱新加坡5所理工學院均否認該錄取消息;接著有網(wǎng)友爆料,理工學院在新加坡并不是什么大學,只是??粕踔潦锹毟叨?。
    童話之所以美麗,常常因為人們不會對其追根究底,而童話式新聞的主人公則不會有那么幸運。可以想見,無論這件事開始是怎樣的起因、終又會有怎樣的結(jié)局,張孟蘇本人都將承擔莫大的壓力——據(jù)說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關(guān)機,但這么一條“激動人心”的消息是如何輕易地傳播開來、如何輕易地把全國人民的眼球抓了去,又是如何成為眾多評論家論證“素質(zhì)教育”、“自主招生傳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有力論據(jù)呢?
    據(jù)稱,是張孟蘇的輔導老師何衛(wèi)星將其被新加坡高校錄取的信息“捅”給了當?shù)孛襟w。但何衛(wèi)星表示,自己只是“聽張孟蘇說的”,并沒見過錄取證明。看來“聽”總會流失許多信息,尤其是關(guān)鍵信息,何老師甚至沒搞清楚這所“高校”的確切名稱,也不知道理工學院的具體屬性。但報道出來后,尤其是報道生動描繪了在“一場招生咨詢會上,暴雨如注,張孟蘇上前幫一女老師拆雨篷,結(jié)果被新加坡高校某老師慧眼識珠,其后的面試中,張孟蘇中英文并用,展示了多方面才藝,終獲成功”之后,張孟蘇以“低分高能”迅速引起了轟動。
    我們無法判斷這個動人的故事能不能排除新加坡某理工學院、國外學校在華招生中介、甚至張孟蘇本人炒作的嫌疑,或者說這個故事初是不是無心之舉。但我們知道這個故事之所以會被無限放大,是因為它太符合我們的夢想、太符合我們的預期,甚至可以說,我們等了太久就是等這么個典型:低分、有才藝、活躍、樂于助人,這樣的學生擱在國內(nèi)進不了大學,到國外能拿獎學金!這樣的消息還沒有轟動效應?中國教育制度、選人標準、自主招生實力那還不是一望即明?
    可惜的是,未經(jīng)確證、帶著太多傳播者一廂情愿、主觀夸張的“張孟蘇傳奇”實在不那么經(jīng)得起推敲。有人做了這么個比喻:我們想攻擊的盾——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確實大有問題,可我們迫不及待、不分青紅皂白抓起來就用的矛卻是一個泥巴制品,使這樣的矛攻上去,只會落下笑柄。
    故事可以感性,勵志書里不妨寫寫“某初出茅廬的大學生被某國際大公司錄取就因為彎腰撿起一顆圖釘”,但用這樣的心態(tài)去報道一個具體的人,未免對這個18歲的女生太不公平,而今張孟蘇飽受抨擊,很可能是因為讓公眾失望——但那個夢想、那個希望卻是我們強加在她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