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大一學生手記:港校上課不“自由”

字號:

我考進香港城市大學讀本科已半年多了。初吸引我到香港讀書的是香港的繁華和自由,到現(xiàn)在我的想法已改變了,看似相當自由的港校,其實做學問并不“自由”,有嚴謹?shù)囊?guī)范,容不得一絲偷懶。
    第作業(yè)慘遭“滑鐵廬”
    教我們英語小課的是一個畢業(yè)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可愛的美籍小老頭,被大家親切地尊稱為“肯德基老爺爺”。開學不久,他給我們布置了作業(yè):用兩周時間交出三篇800單詞以上的英文主題報告,題目分別是《Majors in FB》(商學院的學系調查)、《Teamwork》(團隊合作)和《Stanley》(赤柱)。
    夸張!完全陌生的領域,既要走訪本學院所有學系,做調查寫總結,又要寫團隊合作的方法和領悟,還不得不又乘地鐵和小巴趕去赤柱小島。一個字:難。
    什么叫焦頭爛額,什么叫分身乏術,大家算是體會到了。眼看著交作業(yè)的后期限越來越近,于是,大家使盡渾身解數(shù)之外,或多或少地在網上查找并借用……
    總算按時交卷了。兩天后,老師上作業(yè)講評課。
    意外發(fā)生了,課堂上不見老師,黑板上就留了句“去英語活動中心,取回自己的作業(yè),并回來”。我們拿到自己的作業(yè)時,感覺厚了很多。
    “天哪!”一個同學驚呼,原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第一篇報告從原先兩頁紙變成了三張,第三紙居然是一份網頁打印稿。因報告里有一段話來自于互聯(lián)網(未寫明出處),而那段話居然就在那份被打印出來的網頁里。
    他的驚訝傳染了很多人,因為大多數(shù)同學的報告都厚了很多。大家紅著臉,挨著頭皮回去聽訓,直到“老爺爺”表示“念爾初犯,下不為例”,大家才松了一口氣。
    無獨有偶,我們的計算機課老師是畢業(yè)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他布置我們做個人網站的時候也不斷強調:他寧可要簡單的網頁,也不要技術含量高的虛假。
    幾天后,學校教務長給我們上大課,強調了學術純潔的重要性和剽竊后果的嚴重性,他說學校學術的氣氛是自由的,但自由是在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上的,香港是一個高度尊重知識產權的社會,更重要的是這是誠信的問題,是人格的問題。下次一旦發(fā)現(xiàn),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那一刻,全場鴉雀無聲,我的心靈受到了感染和震撼,原來自由也是有禁區(qū)的,擅入者必受懲罰。但真正能夠攔住自己的是自己道德的底線。
    選擇的自由
    在港校,自主學習的自由也是隨處可見的。我可以在上百種課程里自由地選擇選修課。上體育課的內容連瑜伽、交際舞、高爾夫、物理減肥等都有,任你選。
    在香港城大的第一學期,我每周幾乎有一半時間是沒有課程、可以自由支配的。但每年都會有GPA(綜合成績)記錄,并終根據(jù)你4年的GPA在你畢業(yè)證書上敲上你的成績等第評判。你可以自由地選擇方式,但你必須為你的行為負責。在這自由中,默默培養(yǎng)著你作為獨立個體的生存能力。我,在這個“自由港”里,慢慢地也深深地領悟到了自由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