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guī)劃:城市角落改造它而非消滅它

字號:

記者:我們這次關注的“城市角落”比較特殊,它們曾經繁華過但已經衰落,在城市中心出現(xiàn)“城市角落”,這種情況在國內是不是普遍存在?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李培林: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角落”在每個城市都是存在的,長期以來,由于這些角落地處城市中心,治理成本很高,于是,這些原本處于城市優(yōu)勢位置的地區(qū)卻成了發(fā)展相對滯后的角落。
    比如大柵欄,這種“城市角落”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現(xiàn)代化和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矛盾。大柵欄對于很多北京人來說是一種很久遠很古老的記憶,沒有了大柵欄,都是高樓大廈,這個城市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就會失去很多東西。因此大柵欄牽涉到一個重要問題:在迅速的現(xiàn)代化過程中,怎么保持城市的傳統(tǒng)特色。
    其實,老房子里也可以有現(xiàn)代的生活,在西方的一些城市,下水道、人行道、消防設施等等,一切都是按照嚴格的規(guī)劃來做的。但中國很多的城市角落到現(xiàn)在沒有下水道,沒有廁所,電線不掩埋在地下,全部都在露天,這些需要按照城市統(tǒng)一的規(guī)劃來建設。
    城市需要有多種文化
    記者:一些“城市角落”的確承載了很多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但貧窮臟亂似乎是改造的一個重要理由。最近北京社科院發(fā)布的《北京城區(qū)角落調查》指出,大柵欄已成典型的“貧民窟”。
    李培林:改造或者修繕肯定是應當的。從《調查》看,大柵欄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政府應該考慮,怎么通過置換的方式,減少這個地區(qū)的人口密度,以及如何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
    “貧民窟”通常出現(xiàn)在城市中外來移民的聚居地。社會學有一本書叫做《街角社會》,其研究的“科納威里”,就是美國的一個意大利貧困移民社區(qū)。在歐洲國家,大工業(yè)化時代出現(xiàn)過鐵皮屋、紙盒子房子、木板房子,那確實是“貧民窟”,后來是采用建低租金房子取代之。
    大柵欄這個“城市角落”,不是我們平常想象的那種“貧民窟”,它居住的多是老市民,又是商業(yè)要地,寸土寸金,外來人恐怕還住不起。所以我認為“貧民窟”的說法不是很恰當。但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差,市民生活水平較低,無正當職業(yè),這些問題確實存在。
    記者:盡管“城市角落”容易產生各類社會問題,但有人認為它的存在還是必要的,您同意這種觀點嗎?
    李培林:一個城市需要有不同社會階層生活的空間。比如,大柵欄的物價比較便宜,而且很有老北京味道,很多人喜歡。一個城市需要有多種文化。不能全都是現(xiàn)代化的東西。
    我研究過廣州的“城中村”,農民拼命蓋房子,都七八層高,密度很大,街道很狹窄,當地很多人對“城中村”的印象都是黑暗面。但我去了感覺很不錯,人氣很旺,我覺得那個地方是底層市民生活的一個天堂,東西很便宜,很熱鬧,喝點酒,吃些小菜,生活有時候是很閑散的?!俺侵写濉蔽{了很多打工者。在城市化過渡階段,需要這么一個地方。而且市民通過租房子獲得很多收入。
    所以對于“城市角落”,應該是逐步改造,而不是一下子消滅它,否則這些居民住哪呢?需要留給底層市民一些生活空間。
    改造的困境
    記者:“城市角落”為何難以改造和治理?北京市曾3次斥資改造大柵欄,但都未治理好。
    李培林:我覺得財力是很大的問題。況且“城市角落”的治理不是成本/收益這么簡單。你要保持它的格局的話,就很難增加它的容積率,沒有容積率,房地產商就沒有投入的積極性。
    “城市角落”商業(yè)價值很高,按理說是能夠靠市場化運作,但房地產商是要謀利的,不可能考慮到其他的價值追求。他們可能做的,就是把這個地方推平,建高樓大廈。但像大柵欄這種地區(qū)恐怕不能采取這種辦法。一旦推平了,哪怕按照原來的樣子建起來,就不再有靈氣了。建筑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那些老房子老布局,是凝結在一起的,就像人的靈魂一樣。而這里又是居民區(qū),讓政府拿錢來建一些居民建筑,似乎政府也沒有作為投資方的理由。所以這種地區(qū)的發(fā)展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
    記者:您認為比較合理的解決之道是什么?
    李培林:我們要研究改造的機制,兼顧政府、開發(fā)商和居民等各方利益。
    記者:歐美國家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也出現(xiàn)過“城市角落”問題,他們是怎么解決的?
    李培林:意大利有很多建筑都有五六百年了,他們有很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哪一個時期的房子,即使你要修理,一個破破爛爛的墻面,修理之后,還得標明哪一塊是原來的,哪一塊是修補的。
    大柵欄是最有北京特點的一個地方,我們不缺現(xiàn)代化的房子,但老房子拆了就沒有了。只要有一些投入的話,還是能夠實現(xiàn)既保持傳統(tǒng)文化,又能改變其落后面貌。
    記者:《調查》提供了一種思路是居民自行建房,您覺得可行嗎?
    李培林:不行。我們看那些“城中村”例子就很明顯了。人們可能會限度地追求住房面積的化和租金的化,能蓋多高就蓋多高。
    記者:如果大柵欄改造成現(xiàn)在王府井的樣子呢?
    李培林:不行,絕對不行。大柵欄怎么能變成王府井?大柵欄就是大柵欄。
    王府井已經遠離傳統(tǒng)的北京生活,而大柵欄更多地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的風貌,這種地方已經不多了。在城市改造過程中,這種原汁原味的東西還是應該保留下來,以保持這個城市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