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險管理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與現(xiàn)行的建設監(jiān)理制度相比,工程保險制度下的風險管理模式,是對建設工程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從設計階段開始,歷經施工階段和竣工驗收階段,直到運營保修期為止。它關注風險管理,強調預先控制,服務向前擴充,向后延伸,改變了建設過程中各干系人之間的關系,對整個建設項目的實施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在這種模式下,風險管理單位在與保險公司簽訂風險管理合同之后,對風險評估報告做出分析,提出風險管理方案和大綱,然后派出以風險管理項目經理為首的項目管理班子,在設計階段就開始介入,開展風險管理工作。工作內容的核心是針對工程質量保險標的進行質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與監(jiān)督,以提高工程質量、降低風險、減少損失為工作目標,通過將事前預控與事中監(jiān)控緊密結合,抓住風險源頭,公正獨立的對項目參建各方進行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建設工程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也是突破原有管理體制的關鍵點,分別體現(xiàn)在以下3個階段。
1.1 設計階段
以嚴格設計審圖為前提,以過程變更控制為手段,全過程降低項目技術風險。
(1)加強設計風險的識別與風險預控。風險管理在設計方案確定后開始介入,通過專家調查法等風險識別辦法對設計方案進行風險識別,然后進行風險評估,按評估結果對擴初設計、施工圖設計、施工圖審查等階段進行風險指導和預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設計產品的質量。
(2)強化設計產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在保證設計產品符合強制性規(guī)范條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設計工作的特殊性和當?shù)氐臍夂蚝褪┕l件,把強調設計產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上來。
(3)發(fā)揮專家的技術優(yōu)勢,把好“四新”技術的應用關。利用風險管理單位強大的專家技術優(yōu)勢,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這四新技術的應用進行嚴格把關,確保工程質量的安全。
1.2 施工階段
以事前預控為基礎,以過程監(jiān)控為重點,以治理通病為手段,降低工程質量風險。
(1)建立風險源清單,確定風險控制對策和措施,實現(xiàn)預前控制。風險源清單的建立,對業(yè)主、施工單位和風險管理單位起著未雨綢繆的作用,可以及早確定風險控制對策,采取響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實現(xiàn)積極有效的預前控制。
(2)建立數(shù)字化風險控制平臺,實行風險動態(tài)管理。結合現(xiàn)場施工的具體情況以及數(shù)字工地的影像管理,制定有效的風險監(jiān)控方法,根據(jù)各個專業(yè)分項工程重大風險等級的風險特征值和報警值,對施工現(xiàn)場以及相關的風險因素進行科學的、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
(3)強化要素管理,控制風險誘因。通過對現(xiàn)場人、機、料、施工工藝和施工環(huán)境的有效控制,從資質審查、準入控制、工藝樣板引路和質量通病的治理等環(huán)節(jié)著手。
(4)強化過程控制,完善關鍵工序和重要部位的跟蹤控制平臺。對整個施工過程中進行動態(tài)控制,對于工程的關鍵工序和重要部位采取旁站等跟蹤控制措施,嚴格把好質量關。
(5)檢測公正、科學化。采取科學的檢測、檢查方法,實現(xiàn)對工程質量的評價以數(shù)據(jù)說話;充分發(fā)揮檢測機構的公正、獨立和科學性,確保工程內在質量。
(6)強化安全教育和方案審核,完善安全監(jiān)管體系。通過宣傳、授課、觀摩等相對直觀的教育方式,作好一線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對安全問題的感性認識和風險意識。作好安全專項方案與技術措施的審核,確保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轉。
(7)強化重大危險源的跟蹤控制和應急預演,完善險情應急機制。應急預案的制定對重大危險源的控制不可或缺,通過跟蹤控制和應急預演進行過程控制,有利于風險事故的減少。
1.3 運營保修階段
(1)制定缺陷責任期和 10 年責任期的風險控制工作計劃,督促有關單位提供建筑物和機械設備使用與維護手冊,作好設施管理工作,避免因使用不當而引起的質量問題。
(2)組織專家對建筑物竣工狀態(tài)、一年保修期結束后的狀態(tài)、以后每隔一年的使用狀態(tài)進行檢查,出具檢查與評估報告(以理賠范圍為基礎),必要時可以采取向使用者問卷征求意見的形式。
(3)督促尾項工程和質量問題的整改落實,合理規(guī)避缺陷責任風險。
2、風險管理模式下三個關系的轉變
推行建設工程風險管理制度,其基本手法是將風險進行轉移和控制,在此過程中建設工程各干系人之間的關系將發(fā)生3個變化。
2.1 改變了業(yè)主與保險人的關系
在原有的工程保險制度下,保險人僅關注事后理賠,是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F(xiàn)在是由共投體和保險人共同關注保險標的,在過程控制上明確了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雙方共同以保證工程質量為底線,以低限度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為共同目標,有利于降低政府在建設工程上的風險責任,同時對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共投體作為保險合同的一方,風險、責任共擔,有利于協(xié)調勘察、設計、施工單位與業(yè)主單位之間的利益沖突,提高工程項目管理的效率。全過程風險管理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建設工程參與各方的風險意識和管理水平,積極有效地促進了我國建設工程領域的發(fā)展,滿足了我國在加入 WTO 之后面對國外工程咨詢公司挑戰(zhàn)的需求。保險人積極參與工程建設的全過程管理,意味著保險人必須增強在工程保險領域的經驗和保險實力,這將在客觀上提高保險人的保險管理水平和效益。
與現(xiàn)行的建設監(jiān)理制度相比,工程保險制度下的風險管理模式,是對建設工程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從設計階段開始,歷經施工階段和竣工驗收階段,直到運營保修期為止。它關注風險管理,強調預先控制,服務向前擴充,向后延伸,改變了建設過程中各干系人之間的關系,對整個建設項目的實施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在這種模式下,風險管理單位在與保險公司簽訂風險管理合同之后,對風險評估報告做出分析,提出風險管理方案和大綱,然后派出以風險管理項目經理為首的項目管理班子,在設計階段就開始介入,開展風險管理工作。工作內容的核心是針對工程質量保險標的進行質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與監(jiān)督,以提高工程質量、降低風險、減少損失為工作目標,通過將事前預控與事中監(jiān)控緊密結合,抓住風險源頭,公正獨立的對項目參建各方進行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建設工程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也是突破原有管理體制的關鍵點,分別體現(xiàn)在以下3個階段。
1.1 設計階段
以嚴格設計審圖為前提,以過程變更控制為手段,全過程降低項目技術風險。
(1)加強設計風險的識別與風險預控。風險管理在設計方案確定后開始介入,通過專家調查法等風險識別辦法對設計方案進行風險識別,然后進行風險評估,按評估結果對擴初設計、施工圖設計、施工圖審查等階段進行風險指導和預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設計產品的質量。
(2)強化設計產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在保證設計產品符合強制性規(guī)范條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設計工作的特殊性和當?shù)氐臍夂蚝褪┕l件,把強調設計產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上來。
(3)發(fā)揮專家的技術優(yōu)勢,把好“四新”技術的應用關。利用風險管理單位強大的專家技術優(yōu)勢,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這四新技術的應用進行嚴格把關,確保工程質量的安全。
1.2 施工階段
以事前預控為基礎,以過程監(jiān)控為重點,以治理通病為手段,降低工程質量風險。
(1)建立風險源清單,確定風險控制對策和措施,實現(xiàn)預前控制。風險源清單的建立,對業(yè)主、施工單位和風險管理單位起著未雨綢繆的作用,可以及早確定風險控制對策,采取響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實現(xiàn)積極有效的預前控制。
(2)建立數(shù)字化風險控制平臺,實行風險動態(tài)管理。結合現(xiàn)場施工的具體情況以及數(shù)字工地的影像管理,制定有效的風險監(jiān)控方法,根據(jù)各個專業(yè)分項工程重大風險等級的風險特征值和報警值,對施工現(xiàn)場以及相關的風險因素進行科學的、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
(3)強化要素管理,控制風險誘因。通過對現(xiàn)場人、機、料、施工工藝和施工環(huán)境的有效控制,從資質審查、準入控制、工藝樣板引路和質量通病的治理等環(huán)節(jié)著手。
(4)強化過程控制,完善關鍵工序和重要部位的跟蹤控制平臺。對整個施工過程中進行動態(tài)控制,對于工程的關鍵工序和重要部位采取旁站等跟蹤控制措施,嚴格把好質量關。
(5)檢測公正、科學化。采取科學的檢測、檢查方法,實現(xiàn)對工程質量的評價以數(shù)據(jù)說話;充分發(fā)揮檢測機構的公正、獨立和科學性,確保工程內在質量。
(6)強化安全教育和方案審核,完善安全監(jiān)管體系。通過宣傳、授課、觀摩等相對直觀的教育方式,作好一線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對安全問題的感性認識和風險意識。作好安全專項方案與技術措施的審核,確保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轉。
(7)強化重大危險源的跟蹤控制和應急預演,完善險情應急機制。應急預案的制定對重大危險源的控制不可或缺,通過跟蹤控制和應急預演進行過程控制,有利于風險事故的減少。
1.3 運營保修階段
(1)制定缺陷責任期和 10 年責任期的風險控制工作計劃,督促有關單位提供建筑物和機械設備使用與維護手冊,作好設施管理工作,避免因使用不當而引起的質量問題。
(2)組織專家對建筑物竣工狀態(tài)、一年保修期結束后的狀態(tài)、以后每隔一年的使用狀態(tài)進行檢查,出具檢查與評估報告(以理賠范圍為基礎),必要時可以采取向使用者問卷征求意見的形式。
(3)督促尾項工程和質量問題的整改落實,合理規(guī)避缺陷責任風險。
2、風險管理模式下三個關系的轉變
推行建設工程風險管理制度,其基本手法是將風險進行轉移和控制,在此過程中建設工程各干系人之間的關系將發(fā)生3個變化。
2.1 改變了業(yè)主與保險人的關系
在原有的工程保險制度下,保險人僅關注事后理賠,是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F(xiàn)在是由共投體和保險人共同關注保險標的,在過程控制上明確了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雙方共同以保證工程質量為底線,以低限度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為共同目標,有利于降低政府在建設工程上的風險責任,同時對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共投體作為保險合同的一方,風險、責任共擔,有利于協(xié)調勘察、設計、施工單位與業(yè)主單位之間的利益沖突,提高工程項目管理的效率。全過程風險管理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建設工程參與各方的風險意識和管理水平,積極有效地促進了我國建設工程領域的發(fā)展,滿足了我國在加入 WTO 之后面對國外工程咨詢公司挑戰(zhàn)的需求。保險人積極參與工程建設的全過程管理,意味著保險人必須增強在工程保險領域的經驗和保險實力,這將在客觀上提高保險人的保險管理水平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