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人家里做客
我們有位德國朋友,家在海德堡(HEIDELBERG),曾多次邀請我們。這次正好順訪,這位老兄告訴我們到奧格斯堡(AUGSBURG)找他,他正巧在他的一位朋友家“攪擾”。
從最邊境的德國開始,我們看到一幢幢民居,紅瓦白墻,全部粉刷一新;道路、田地和各種設施規(guī)劃得整齊有致。試圖找一處“另類”景致,竟然難以“如愿”,一切就像被一位勤快的主婦收拾過一樣。這時,我知道為什么這位朋友去北京時,不巧撞到一棟普通的舊居民樓里,看到落滿灰塵,還有墻皮脫落的內(nèi)墻,很天真不解的問“為什么沒有人刷呢?”我當時語塞,這不是問題的問題被他提出,還真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
在紐綸堡(NURNBERG)轉車。這是一個德國中南部中等城市,街道干凈整潔,處處裝飾著鮮花,建筑清麗別致,步步是景。看街上的水果攤,草莓、櫻桃、蘋果和楊桃齊刷刷的,個兒大飽滿,我不由的想起了那句“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月亮倒是一樣的圓,但是人們的生活質量的確不同。由于發(fā)達程度,消費水平,他們生產(chǎn)、流通和進口貨物的標準都定得較高,以至于水果都只優(yōu)勝了尺寸大的,長相好的。
奧格斯堡(AUGSBURG),同在巴伐利亞(BAYERN)地區(qū),規(guī)模稍小,站前廣場有些雜亂,停車場還停著一堆自行車。我們的朋友HELMUT和他的朋友KURT來接我們,到離城20公里左右KURT家中。他的家,是個二層小樓,一層是車庫,客廳,餐廳、廚房和衛(wèi)生間,二層有洗澡間、一個工作間、二個臥室、儲藏室,和衛(wèi)生間。初到人家,還有些拘謹,正要脫鞋,他們說不用,就這樣走進滿鋪地毯干干凈凈的家中,真有點不習慣也不好意思,發(fā)現(xiàn)他們就那樣進入才感釋然。后來悟出,這里環(huán)境太干凈倒無需特別注意,大家反而像不講衛(wèi)生似的。這時,我們理解了早些年,在國內(nèi)看到漂漂亮亮的歐美女孩,滿不在乎地在百貨大樓前不墊任何東西席地而坐,就著電線桿寫明信片。雖然初次見面造訪,KURT很天經(jīng)地義地認為我們該住在他們家中,他們的態(tài)度,讓我們覺得再提出去住旅館倒不象話了。兒時親戚間互相走動的時候,兩家人親親熱熱同擠斗室那種熱情淳樸,仿佛就在眼前。
他們起得很早,六、七點鐘,已經(jīng)自己用過早餐,并為我們準備好咖啡、奶酪、面包和肉。擺放在客廳的茶幾上,而KURT 在一旁,一個人同時吹起口琴,彈起吉他表演,說是送給我們的早餐禮物。
天氣很好,我們計劃下午吃烤肉。逛過城區(qū)之后,特別采購了一堆東西,包括按照我們的提議,找來了一只鴨子。我們本想湊興的,而他們執(zhí)意說沒有讓客人付款的理由。丈夫興致勃勃地準備烤鴨。KURT支起烤爐,肉買來時已經(jīng)是腌好的,除了夾子、鏟子一類工具,他又找出一個噴槍似的裝置,拉了長長的電線,原來是專門吹火用的小鼓風機。點起火引放入木炭中,鼓風機“嗚——”地長鳴起來,一聽就知道“開工”了。我們自己在家里也??救獬?,卻從來沒有這么麻煩,至多一把扇子或者一本雜志煽煽足夠。看來,他們大事小事都有完整的程序,有時候也挺累的,或許,這本身就是一種樂趣。HELMUT說做沙拉,拿了全套大小的盆、不同的刀、和濾水網(wǎng)盆,坐在院子里認真地洗洗削削開干,他擺的攤子不小,但是沙拉最終停留在青菜蘿卜的階段,開始他們說是睡著了,后來干脆說沙拉已經(jīng)完蛋了。廚房里餐廳里,大概由于女主人一直在斯圖加特工作,只有周末回來,所以很亂,但是每一樣用品都極為干凈。不同規(guī)格案板有十八九塊,各式搟面杖二十來個,塞在廚房各個角落;餐具、盤子的數(shù)量大概上百,擺在寬闊的櫥柜里;二三十個鍋碗瓢盆,絞肉機、洗碗機、切片機,我們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廚房用具應有盡有。不禁聯(lián)想起了里根的一句話,說,什么是美國,就是有幾百種冰激凌,供你隨意選擇。
席間,我們還接待了一只貓,長得胖胖的很可愛,干干凈凈的樣子。下午五點多鐘到來。她先在一層每個房間“視察”一遍,然后悠閑地踱步到KURT準備好的食盤跟前用晚餐。又轉悠一會兒,悠閑地離開,像在自己家里那么自在,又像個不愛著家的孩子。KURT告訴我們,這不是家養(yǎng)的貓,只是他們的“鄰居”,靠到附近幾戶人家“化緣”度日。每天早上八點多,和傍晚這個時間準時來,從不間斷。
兩位老兄英語不太好,我們不講德語,卻并沒有影響交流的氣氛。我們互相交流趣聞,他們還講,你們知道英國人和德國人有什么不同嗎?這可是可大題目,我們用征詢的目光等待著,告訴你們,德國人講玩笑有分寸有時有晌,英國人不然,任何事情都可以拿來做笑料。真的嗎?這可與我們想象中的大相徑庭。
他們饒有興趣地讓我們把他們的名字用中文譯音寫下來??此麄兿肽7拢植恢獜哪睦锵鹿P,我們特別寫出詳細的筆畫示意圖,KURT開始練習,HELMUT做這個工作好像遲鈍些,沒寫幾筆就半途而廢。臨走那天清晨,我剛剛起床經(jīng)過客廳,看到HELMUT坐在沙發(fā)上,低著頭專心致志地在干事情。后來,他給我們看一張紙,說那是自己晨練寫的中文名,一定要趕在我們離開前給我們看到。當我們告訴他“描”得很不錯,他像個得到老師夸獎的孩子一樣,滿足地笑了。
出發(fā)前,他們問我們最喜歡吃哪種面包,要給我們帶一些在路上吃,還準備其他食品,我們實在過意不去,推辭了半天,他們執(zhí)意給我們裝上一瓶水。還特別囑咐我們不要在下一站慕尼黑(MUNCHEN)亂買東西,因為大城市東西很貴。
“游歷”并沒有太減少我們對歐洲那抽象的感覺,他們告訴我,哪的人都一樣。
我們有位德國朋友,家在海德堡(HEIDELBERG),曾多次邀請我們。這次正好順訪,這位老兄告訴我們到奧格斯堡(AUGSBURG)找他,他正巧在他的一位朋友家“攪擾”。
從最邊境的德國開始,我們看到一幢幢民居,紅瓦白墻,全部粉刷一新;道路、田地和各種設施規(guī)劃得整齊有致。試圖找一處“另類”景致,竟然難以“如愿”,一切就像被一位勤快的主婦收拾過一樣。這時,我知道為什么這位朋友去北京時,不巧撞到一棟普通的舊居民樓里,看到落滿灰塵,還有墻皮脫落的內(nèi)墻,很天真不解的問“為什么沒有人刷呢?”我當時語塞,這不是問題的問題被他提出,還真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
在紐綸堡(NURNBERG)轉車。這是一個德國中南部中等城市,街道干凈整潔,處處裝飾著鮮花,建筑清麗別致,步步是景。看街上的水果攤,草莓、櫻桃、蘋果和楊桃齊刷刷的,個兒大飽滿,我不由的想起了那句“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月亮倒是一樣的圓,但是人們的生活質量的確不同。由于發(fā)達程度,消費水平,他們生產(chǎn)、流通和進口貨物的標準都定得較高,以至于水果都只優(yōu)勝了尺寸大的,長相好的。
奧格斯堡(AUGSBURG),同在巴伐利亞(BAYERN)地區(qū),規(guī)模稍小,站前廣場有些雜亂,停車場還停著一堆自行車。我們的朋友HELMUT和他的朋友KURT來接我們,到離城20公里左右KURT家中。他的家,是個二層小樓,一層是車庫,客廳,餐廳、廚房和衛(wèi)生間,二層有洗澡間、一個工作間、二個臥室、儲藏室,和衛(wèi)生間。初到人家,還有些拘謹,正要脫鞋,他們說不用,就這樣走進滿鋪地毯干干凈凈的家中,真有點不習慣也不好意思,發(fā)現(xiàn)他們就那樣進入才感釋然。后來悟出,這里環(huán)境太干凈倒無需特別注意,大家反而像不講衛(wèi)生似的。這時,我們理解了早些年,在國內(nèi)看到漂漂亮亮的歐美女孩,滿不在乎地在百貨大樓前不墊任何東西席地而坐,就著電線桿寫明信片。雖然初次見面造訪,KURT很天經(jīng)地義地認為我們該住在他們家中,他們的態(tài)度,讓我們覺得再提出去住旅館倒不象話了。兒時親戚間互相走動的時候,兩家人親親熱熱同擠斗室那種熱情淳樸,仿佛就在眼前。
他們起得很早,六、七點鐘,已經(jīng)自己用過早餐,并為我們準備好咖啡、奶酪、面包和肉。擺放在客廳的茶幾上,而KURT 在一旁,一個人同時吹起口琴,彈起吉他表演,說是送給我們的早餐禮物。
天氣很好,我們計劃下午吃烤肉。逛過城區(qū)之后,特別采購了一堆東西,包括按照我們的提議,找來了一只鴨子。我們本想湊興的,而他們執(zhí)意說沒有讓客人付款的理由。丈夫興致勃勃地準備烤鴨。KURT支起烤爐,肉買來時已經(jīng)是腌好的,除了夾子、鏟子一類工具,他又找出一個噴槍似的裝置,拉了長長的電線,原來是專門吹火用的小鼓風機。點起火引放入木炭中,鼓風機“嗚——”地長鳴起來,一聽就知道“開工”了。我們自己在家里也??救獬?,卻從來沒有這么麻煩,至多一把扇子或者一本雜志煽煽足夠。看來,他們大事小事都有完整的程序,有時候也挺累的,或許,這本身就是一種樂趣。HELMUT說做沙拉,拿了全套大小的盆、不同的刀、和濾水網(wǎng)盆,坐在院子里認真地洗洗削削開干,他擺的攤子不小,但是沙拉最終停留在青菜蘿卜的階段,開始他們說是睡著了,后來干脆說沙拉已經(jīng)完蛋了。廚房里餐廳里,大概由于女主人一直在斯圖加特工作,只有周末回來,所以很亂,但是每一樣用品都極為干凈。不同規(guī)格案板有十八九塊,各式搟面杖二十來個,塞在廚房各個角落;餐具、盤子的數(shù)量大概上百,擺在寬闊的櫥柜里;二三十個鍋碗瓢盆,絞肉機、洗碗機、切片機,我們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廚房用具應有盡有。不禁聯(lián)想起了里根的一句話,說,什么是美國,就是有幾百種冰激凌,供你隨意選擇。
席間,我們還接待了一只貓,長得胖胖的很可愛,干干凈凈的樣子。下午五點多鐘到來。她先在一層每個房間“視察”一遍,然后悠閑地踱步到KURT準備好的食盤跟前用晚餐。又轉悠一會兒,悠閑地離開,像在自己家里那么自在,又像個不愛著家的孩子。KURT告訴我們,這不是家養(yǎng)的貓,只是他們的“鄰居”,靠到附近幾戶人家“化緣”度日。每天早上八點多,和傍晚這個時間準時來,從不間斷。
兩位老兄英語不太好,我們不講德語,卻并沒有影響交流的氣氛。我們互相交流趣聞,他們還講,你們知道英國人和德國人有什么不同嗎?這可是可大題目,我們用征詢的目光等待著,告訴你們,德國人講玩笑有分寸有時有晌,英國人不然,任何事情都可以拿來做笑料。真的嗎?這可與我們想象中的大相徑庭。
他們饒有興趣地讓我們把他們的名字用中文譯音寫下來??此麄兿肽7拢植恢獜哪睦锵鹿P,我們特別寫出詳細的筆畫示意圖,KURT開始練習,HELMUT做這個工作好像遲鈍些,沒寫幾筆就半途而廢。臨走那天清晨,我剛剛起床經(jīng)過客廳,看到HELMUT坐在沙發(fā)上,低著頭專心致志地在干事情。后來,他給我們看一張紙,說那是自己晨練寫的中文名,一定要趕在我們離開前給我們看到。當我們告訴他“描”得很不錯,他像個得到老師夸獎的孩子一樣,滿足地笑了。
出發(fā)前,他們問我們最喜歡吃哪種面包,要給我們帶一些在路上吃,還準備其他食品,我們實在過意不去,推辭了半天,他們執(zhí)意給我們裝上一瓶水。還特別囑咐我們不要在下一站慕尼黑(MUNCHEN)亂買東西,因為大城市東西很貴。
“游歷”并沒有太減少我們對歐洲那抽象的感覺,他們告訴我,哪的人都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