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文化傳播之重要性,我們可以從下面的描述中窺見一斑:“人之為人從傳播起。傳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文化傳播使人成其為‘人’,使人成為‘類’。” “傳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傳媒化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通過傳播認知文化,認知社會和人類自身,將成為人類認識的一場變革?!痹谶M入全球化時代的二十一世紀,跨文化傳播將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不同的角度影響我們思維和行動方式。美國學者亨廷頓就這樣地認為,在當今時代,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未來世界沖突的主要原因。要讓世界充滿愛,充滿理解,充滿和平,跨文化傳播的通暢與否就變得十分的重要。
那么,我們的翻譯與(跨)文化傳播有什么關(guān)系?錢鐘書先生在論述“林紓的翻譯”時有這么一段話:“漢代文字學者許慎有一節(jié)關(guān)于翻譯的訓詁,義蘊頗為豐富?!墩f文解字》卷十二《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譯也。從’口‘,’化‘聲。率鳥者系生鳥以來之,名曰’囮‘,讀若’訛‘。南唐以來,小學家都申說’譯‘就是’傳四夷及鳥獸之語‘,好比’鳥媒‘對’禽鳥‘的引’誘‘,’言為‘、’訛‘、’化‘和’囮‘,是同一個字?!板X鐘書先生并未在闡述翻譯本質(zhì)之上打住,他隨后又補充:”’媒‘和’誘‘當然說明了翻譯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個居間者和聯(lián)絡(luò)員,介紹大家去認識外國作品,引誘大家去愛好外國作品,仿佛做媒似的關(guān)系,使國與國之間締結(jié)了’文學因緣‘,締結(jié)了國與國之間惟一的較少反目、吵嘴、分手揮拳等危險的’因緣‘?!?錢鐘書先生已把翻譯與文化傳播的姻緣關(guān)系說的很明白了。翻譯在本質(zhì)上與文化傳播和大眾傳媒密不可分,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因為如此,許多的翻譯家在大量的書刊中作為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而被介紹,如鳩摩羅什、玄奘、徐光啟、利瑪竇、安世高等等。他們以自己的翻譯成就促進了跨文化的傳播和跨文化的交流。鳩摩羅什是一代高僧,治學嚴謹,精通梵文,兼曉漢文,曾譯經(jīng)74部,384卷,其譯文表達準確,文字流暢,被后人稱作”辭喻婉約,文字典麗,意義與原文不悖“,與玄奘、真諦、不空一道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翻譯家。利瑪竇被譽為開啟中西文化大門的第一人,他不僅傳教,而且將數(shù)學、歷法、地理、幾何、物理等介紹到中國。所謂介紹,就是將這些方面的西學書籍譯成漢語,遂開啟我國近世文明之先河。他為了適應中國文化的主流,精研儒家經(jīng)典,將中國的《四書》譯為拉丁文,其為人與其為學,有口皆碑。
文化傳播是主體之間的精神交往和信息交流,它的載體是符號,符號構(gòu)成了文化傳播的文本、信息和話語。就符號的形式而言,有學者將符號的意指形式分為三類:聲音形式,形象形式,文字形式。在跨文化傳播中,第一、三種形式可體現(xiàn)為同聲傳譯和文字的翻譯。在文學翻譯中,這三種形式就是我們常說的音、形、義。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符號所具有的任意性、約定性、聚合性和衍生性都是文化傳播和翻譯研究所共同遵循的。若按照俄國形式主義者羅曼。 雅各布遜的劃分,翻譯則涵蓋了人類生活和文化的各個方面,甚至文化傳播的符號方式都被包括在翻譯之中。雅各布遜將翻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言內(nèi)翻譯,即在同一語言內(nèi)部的進行的翻譯,如《老子今譯》、《文心雕龍今譯》等就屬于這一類;第二類是我們通常說的翻譯,是兩種不同語言的文化和語言信息的轉(zhuǎn)換,如中譯本的《哈姆雷特》或《王子復仇記》,楊憲益的英譯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英國學者霍克思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都屬于這一類翻譯;第三類翻譯叫符號翻譯,是非語言的翻譯,它把一種符號的形式用另外一種形式表達出來,它與交訊有關(guān),如在航海時用搖旗來表達。它也可以是通過一種藝術(shù)形態(tài)來詮釋和表現(xiàn)另一種藝術(shù)形態(tài),如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以京劇的形式搬上中國的舞臺就是符號翻譯。按照上述分類,翻譯幾乎成為人類文化活動的總體特征,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翻譯、詮釋,進行文化或跨文化傳播。
文化傳播和翻譯主要在四個方面具有共同點:
一,跨文化傳播與翻譯都具有語言和符號的特征??缥幕瘋鞑ナ侨祟惖木窕顒?,這種活動離不開語言和人類所獨創(chuàng)的符號,人類正是通過這些符號才實現(xiàn)信息的交流、價值觀的溝通及意義的重構(gòu)。翻譯和跨文化傳播的這一共同特征可以體現(xiàn)在它們傳播途徑的研究上。日本學者竹內(nèi)郁良提到三種傳播的“流”,信息流、影響流和感情流。在媒介接觸、人際接觸中,以哪一種流為主,要視具體接觸情況而定。這一研究方法實質(zhì)上是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而且在翻譯中也得到了運用。羅曼。 雅各布遜根據(jù)一般符號學原理,把索緒爾的結(jié)構(gòu)主義,布拉格學派的功能主義以及比勒的語言哲學、信息論結(jié)合起來,提出了一個普遍性的語言功能模式。論述這些功能需要精確地考查所有的言語行為和言語交際中的構(gòu)成要素:發(fā)話人需要將信息傳給受話人;信息要起作用,就需要一個它所指向的環(huán)境,而這一環(huán)境又必須是受話人可認知的,能用言語表述的;交際需要語碼,這語碼必須是發(fā)話人和受話人所完全或部分共有的;最后,交際還需要接觸,即發(fā)話與受話人之間的物理上的或心理上的聯(lián)系,使雙方進入并進而進行交際。語言的六種要素從而產(chǎn)生了語言的六種功能:表情功能,意動功能,參照性功能,詩性功能,交往功能,元語言功能。意義并非一個從發(fā)話人通向受話人的穩(wěn)定不變的實體。相反,語言的六因素在傳遞過程中永遠不會處于平衡狀態(tài),總是有占支配地位的因素。在某一情況下,其中一種因素可能居支配地位,而情況發(fā)生變化時,另一種因素又會居支配地位,這是語言本質(zhì)使然。
那么,我們的翻譯與(跨)文化傳播有什么關(guān)系?錢鐘書先生在論述“林紓的翻譯”時有這么一段話:“漢代文字學者許慎有一節(jié)關(guān)于翻譯的訓詁,義蘊頗為豐富?!墩f文解字》卷十二《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譯也。從’口‘,’化‘聲。率鳥者系生鳥以來之,名曰’囮‘,讀若’訛‘。南唐以來,小學家都申說’譯‘就是’傳四夷及鳥獸之語‘,好比’鳥媒‘對’禽鳥‘的引’誘‘,’言為‘、’訛‘、’化‘和’囮‘,是同一個字?!板X鐘書先生并未在闡述翻譯本質(zhì)之上打住,他隨后又補充:”’媒‘和’誘‘當然說明了翻譯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個居間者和聯(lián)絡(luò)員,介紹大家去認識外國作品,引誘大家去愛好外國作品,仿佛做媒似的關(guān)系,使國與國之間締結(jié)了’文學因緣‘,締結(jié)了國與國之間惟一的較少反目、吵嘴、分手揮拳等危險的’因緣‘?!?錢鐘書先生已把翻譯與文化傳播的姻緣關(guān)系說的很明白了。翻譯在本質(zhì)上與文化傳播和大眾傳媒密不可分,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因為如此,許多的翻譯家在大量的書刊中作為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而被介紹,如鳩摩羅什、玄奘、徐光啟、利瑪竇、安世高等等。他們以自己的翻譯成就促進了跨文化的傳播和跨文化的交流。鳩摩羅什是一代高僧,治學嚴謹,精通梵文,兼曉漢文,曾譯經(jīng)74部,384卷,其譯文表達準確,文字流暢,被后人稱作”辭喻婉約,文字典麗,意義與原文不悖“,與玄奘、真諦、不空一道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翻譯家。利瑪竇被譽為開啟中西文化大門的第一人,他不僅傳教,而且將數(shù)學、歷法、地理、幾何、物理等介紹到中國。所謂介紹,就是將這些方面的西學書籍譯成漢語,遂開啟我國近世文明之先河。他為了適應中國文化的主流,精研儒家經(jīng)典,將中國的《四書》譯為拉丁文,其為人與其為學,有口皆碑。
文化傳播是主體之間的精神交往和信息交流,它的載體是符號,符號構(gòu)成了文化傳播的文本、信息和話語。就符號的形式而言,有學者將符號的意指形式分為三類:聲音形式,形象形式,文字形式。在跨文化傳播中,第一、三種形式可體現(xiàn)為同聲傳譯和文字的翻譯。在文學翻譯中,這三種形式就是我們常說的音、形、義。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符號所具有的任意性、約定性、聚合性和衍生性都是文化傳播和翻譯研究所共同遵循的。若按照俄國形式主義者羅曼。 雅各布遜的劃分,翻譯則涵蓋了人類生活和文化的各個方面,甚至文化傳播的符號方式都被包括在翻譯之中。雅各布遜將翻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言內(nèi)翻譯,即在同一語言內(nèi)部的進行的翻譯,如《老子今譯》、《文心雕龍今譯》等就屬于這一類;第二類是我們通常說的翻譯,是兩種不同語言的文化和語言信息的轉(zhuǎn)換,如中譯本的《哈姆雷特》或《王子復仇記》,楊憲益的英譯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英國學者霍克思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都屬于這一類翻譯;第三類翻譯叫符號翻譯,是非語言的翻譯,它把一種符號的形式用另外一種形式表達出來,它與交訊有關(guān),如在航海時用搖旗來表達。它也可以是通過一種藝術(shù)形態(tài)來詮釋和表現(xiàn)另一種藝術(shù)形態(tài),如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以京劇的形式搬上中國的舞臺就是符號翻譯。按照上述分類,翻譯幾乎成為人類文化活動的總體特征,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翻譯、詮釋,進行文化或跨文化傳播。
文化傳播和翻譯主要在四個方面具有共同點:
一,跨文化傳播與翻譯都具有語言和符號的特征??缥幕瘋鞑ナ侨祟惖木窕顒?,這種活動離不開語言和人類所獨創(chuàng)的符號,人類正是通過這些符號才實現(xiàn)信息的交流、價值觀的溝通及意義的重構(gòu)。翻譯和跨文化傳播的這一共同特征可以體現(xiàn)在它們傳播途徑的研究上。日本學者竹內(nèi)郁良提到三種傳播的“流”,信息流、影響流和感情流。在媒介接觸、人際接觸中,以哪一種流為主,要視具體接觸情況而定。這一研究方法實質(zhì)上是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而且在翻譯中也得到了運用。羅曼。 雅各布遜根據(jù)一般符號學原理,把索緒爾的結(jié)構(gòu)主義,布拉格學派的功能主義以及比勒的語言哲學、信息論結(jié)合起來,提出了一個普遍性的語言功能模式。論述這些功能需要精確地考查所有的言語行為和言語交際中的構(gòu)成要素:發(fā)話人需要將信息傳給受話人;信息要起作用,就需要一個它所指向的環(huán)境,而這一環(huán)境又必須是受話人可認知的,能用言語表述的;交際需要語碼,這語碼必須是發(fā)話人和受話人所完全或部分共有的;最后,交際還需要接觸,即發(fā)話與受話人之間的物理上的或心理上的聯(lián)系,使雙方進入并進而進行交際。語言的六種要素從而產(chǎn)生了語言的六種功能:表情功能,意動功能,參照性功能,詩性功能,交往功能,元語言功能。意義并非一個從發(fā)話人通向受話人的穩(wěn)定不變的實體。相反,語言的六因素在傳遞過程中永遠不會處于平衡狀態(tài),總是有占支配地位的因素。在某一情況下,其中一種因素可能居支配地位,而情況發(fā)生變化時,另一種因素又會居支配地位,這是語言本質(zhì)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