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指導:鉤端螺旋體病病原學

字號:

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動物源性傳染病。鼠類和豬是其主要傳染源。早期以急性發(fā)熱、全身酸痛、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淺表淋巴結腫大等為特征,重者進一步引起肺出血、肝腎損害,腦膜腦炎等,后期可有眼與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
    一、病原學
    鉤端螺旋體的菌體細長,有12~18個螺旋,長6μrn~10μm,兩端彎曲成鉤狀。在暗
    視野顯微鏡下,可見鉤體沿長軸旋轉呈扭轉運動。革蘭染色呈陰性,但不易著色,吉姆薩染色呈淡紅色,鍍銀染色呈黑色或褐灰色。為微需氧菌。
    鉤體的抗原結構復雜,我國已發(fā)現(xiàn)18個群和70多個型,其主要菌群為波摩那群、黃疸出血群、犬群、流感傷寒群和七日熱等。波摩那群分布最廣,為我國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黃疽出血群的毒力,是長江流域以黑線姬鼠為主要傳染源的稻田型的主要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