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注冊稅務師考試《稅法一》章節(jié)練習一

字號:

第一章 稅法基本原理
    一、單項選擇題
    1.在稅收分配活動中,稅法的調整對象是(?。?BR>    A.稅收分配關系 
    B.經濟利益關系
    C.稅收權利義務關系 
    D.稅收征納關系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稅法的調整對象是稅收權利義務關系,而不直接是稅收分配關系。
    2.以下關于稅法特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A.稅法的特點和其他法律的特點具有一致性,這是因為他們均屬于法的范疇
    B.稅法的特點是稅收上升為法律后的形式特征,應與稅收同屬于經濟范疇的特點相一致
    C.從立法過程看,稅法屬于制定法
    D.稅法屬于侵權法規(guī),公民素質提高后的納稅習慣是存在的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稅法的特點和其他法律的特點不具有一致性,否則即無所謂稅法的特點;稅法的特點是稅收上升為法律后的形式特征,應與稅收屬于經濟范疇的形式特點相區(qū)別;從立法過程看,稅法屬于制定法。稅法屬于侵權法規(guī),離開法律約束的納稅習慣是不存在的。
    3.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看,下列不屬于稅法的基本原則的是()。
    A.稅收法律主義
    B.稅收公平主義
    C.實質課稅
    D.法律優(yōu)位原則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從法理學的角度分析,稅法基本原則可以概括成稅收法律主義、稅收公平主義、稅收合作信賴主義與實質課稅原則。法律優(yōu)位原則屬于稅法的適用原則。
    4.關于稅收公平主義的陳述,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法律上的稅收公平和經濟上的稅收公平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B.經濟上的稅收公平對納稅人具有約束力
    C.經濟上的稅收公平主要從稅收負擔帶來的經濟后果上考慮,法律上的稅收公平則不但考慮經濟后果,要另外考慮立法、執(zhí)法、司法各個方面
    D.納稅人只能要求程序上的稅收公平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經濟上的稅收公平對納稅人不具有約束力,只有上升為法律,才會對納稅人和政府產生約束力,經濟上的稅收公平主要從稅收負擔帶來的經濟后果上考慮,法律上的稅收公平則不但考慮經濟后果,要另外考慮立法、執(zhí)法、司法各個方面;納稅人即可要求程序上的稅收公平,也可以要求實體上的公平。
    5.對2000年12月31日以前在中國境內購置各類汽車使用的單位和個人,不能按2001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征稅。這樣處理,符合稅法適用原則中的()。
    A.法律優(yōu)位原則
    B.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原則
    C.程序優(yōu)于實體原則
    D.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根據(jù)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納稅人在新稅法公布實施之前發(fā)生的納稅義務在新稅法公布實施之后進入稅款征收程序的,原則上新實體法不具有約束力。
    6.關于稅收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陳述,下列不正確的是()。
    A.《關于懲治虛開、偽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的決定》屬于稅收法律
    B.《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屬于全國人大通過的稅收法律
    C.《增值稅暫行條例》屬于稅收法規(guī)
    D.《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細則》屬于根據(jù)總局授權制定的稅務規(guī)章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細則》屬于稅收行政法規(guī)。
    7.關于稅法與其它部門法關系的陳述,正確的是()。
    A.我國稅法和憲法缺少必要的銜接,所以在制定稅法時是可以不依據(jù)憲法來制定
    B.民法和稅法均屬于公法的范疇
    C.稅法就是行政法律部門
    D.從長遠看,應當修改憲法,增設直接與稅收有關的條款和制定稅收基本法來加強兩者的關系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何稅法,違反憲法的規(guī)定,均是無效的,我國稅法和憲法缺少必要的銜接,導致憲法對稅法的指導和規(guī)范、約束作用明顯不夠,從長遠看,應當修改憲法,增設直接與稅收有關的條款和制定稅收基本法來加強兩者的關系;民法和公司法分屬于公法和私法體系;稅法和行政法律的聯(lián)系很緊密,但是,區(qū)別也是明顯的,所以認為稅法就是行政法律部門是不嚴謹?shù)摹?BR>    8.下列關于稅收法律關系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A.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方是國家
    B.稅收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不具有對等性
    C.稅收法律關系的成立不以征納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為要件
    D.征稅權雖是國家法律授予的,但是可以放棄或轉讓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稅收法律只體現(xiàn)國家單方面的意志,不體現(xiàn)納稅人一方主體意志。所以不具有對等性。國家的意志是通過法律規(guī)定表現(xiàn)出來的。稅收法律關系不以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為要件。征稅權是國家法律授予的稅務機關的職責,不得轉讓和放棄。
    9.我國修改少、執(zhí)行時間長的一部單行稅法是()。
    A.文化娛樂稅條例
    B.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稅條例
    C.營業(yè)稅暫行條例
    D.車船使用稅條例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我國修改少、執(zhí)行時間長的一部單行稅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稅條例》。
    10.關于國際稅收的中性原則的陳述,不正確的是()。
    A.國際稅收中性原則可以從來源國和居住國二個角度進行衡量
    B.一個中性的國際稅收體制應既不鼓勵也不阻礙納稅人對投資區(qū)域的選擇
    C.國際稅收中性原則是指資本輸入中性
    D.中性原則不應對跨國納稅人跨國經濟活動的區(qū)位選擇以及企業(yè)的組織形式等產生影響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國際稅收中性原則是指國際稅收體制不應對跨國納稅人跨國經濟活動的區(qū)位選擇以及企業(yè)的組織形式等產生影響。國際稅收中性原則可以從來源國和居住國二個角度進行衡量,從來源國角度看,是資本輸入中性,從居住國來看,是資本輸出中性。一個中性的國際稅收體制應既不鼓勵也不阻礙納稅人在國內進行投資還是向國外進行投資。
    11.某跨國公司在某一納稅年度,來自本國所得100萬元;該公司在甲、乙、丙三國各設一分公司,甲國分公司所得40萬元,乙國和丙國分公司所得各30萬元。各國稅率分別是:本國40%,甲國30%、乙國40%、丙國50%,則乙國抵免限額是(?。?。
    A. 16
    B. 14
    C. 12
    D.24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計算分國抵免限額
    乙國抵免限額= [(100 + 40 + 30 +30)×40%]×30÷200= 80×30÷200 = 12(萬元)
    12.王某2006年5月份取得收入5800元,若規(guī)定起征點為2000元,采用超額累進稅率,應稅收入2000元以下的,適用稅率為5%;應稅收入2000~5000元的,適用稅率為10%;應稅收入5000~10000元的,適用稅率為15%。則王某應納稅額為()。
    A.525元 
    B.520元 
    C.545元 
    D.570元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因為收入5800元,超過了起征點2000元,所以需要全額征稅。
    2000×5%+(5000-2000)×10%+(5800-5000)×15%=520(元)。
    13.下列稅種中,征稅對象與計稅依據(jù)一致的是()。
    A.印花稅
    B.車船使用稅
    C.消費稅
    D.企業(yè)所得稅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所得額,計稅依據(jù)也是所得額。
    14.減免稅是對某些納稅人的鼓勵或照顧措施,通過直接縮小計稅依據(jù)的方式實現(xiàn)的減稅免稅是( )。
    A.法定式減免 
    B.稅基式減免
    C.稅額式減免 
    D.稅率式減免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稅基式減免稅是對某些納稅人的鼓勵或照顧措施,通過直接縮小計稅依據(jù)的方式實現(xiàn)的減稅免稅。
    15.某跨國公司在某一納稅年度,來自本國所得100萬元;該公司在甲、乙、丙三國各設一分公司,甲國分公司所得40萬元,乙國和丙國分公司所得各30萬元。各國稅率分別是:本國40%,甲國30%、乙國40%、丙國50%,該跨國公司的甲國的分國實際允許扣除抵免額是()。
    A.0
    B.12
    C.16
    D.24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甲國抵免限額= [(100 + 40 + 30 +30)×40%]×40÷200= 80×30÷200 = 16(萬元)
    甲國實際繳納稅款=40×30%=12(萬元)
    抵免限額大于實際繳納稅款,則實際可抵免額為實際繳納稅款。
    16.某跨國公司在某一納稅年度,來自本國所得100萬元;該公司在甲、乙、丙三國各設一分公司,甲國分公司所得40萬元,乙國和丙國分公司所得各30萬元。各國稅率分別是:本國40%,甲國30%、乙國40%、丙國50%,用綜合法計算該跨國公司的抵免限額是()。
    A.0
    B.21
    C.32
    D.40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綜合抵免限額= [(100 + 40 +30 +30 )×40%]×100÷200= 80 ×100÷200 = 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