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閩臺七夕別有情

字號:

靚麗的銀河,像一條潔白的飄帶,隔河遙望的牛郎、織女星如同明眸含情脈脈,使一年一度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動人傳說,自古傳到今。
    閩南、臺灣的七夕節(jié)俗基本相同。在臺灣,七夕節(jié)又叫“情人節(jié)”、“女兒節(jié)”,是“時年八節(jié)”中最富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牛郎織女、天仙配的故事中那種爭取婚姻自主,盼望早日團聚,以及對夫妻恩愛,耕織自足生活的強烈的向往、勇敢的追求是臺灣七夕節(jié)的主題之一。在臺北,有一座叫“照明宮”的情人廟,廟中塑有牛郎織女的蠟像,仿佛真人一般。每到七夕節(jié)這天,一對對情侶從各地涌向情人廟朝覲,立下他們的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結(jié)連理枝。”
    臺灣、閩南的七夕節(jié)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jù)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jīng)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jié)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每年這天,人們?nèi)宄扇旱狡吣飲審R供奉。這一天,臺灣民間還習慣舉行“成人禮”,當子女長到滿15歲時,父母就會在七夕節(jié)這天領(lǐng)著他們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边@是唐代文人林杰寫的《乞巧》風情詩。但在閩南、臺灣民間的七夕,不很看重乞巧,卻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節(jié)臨到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到了七夕節(jié)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后,一家老少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qū)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每到七夕節(jié)的前夕,專門營售這兩種食物的攤點忙得不亦樂乎。說來有趣,閩南、臺灣七夕節(jié)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和糯米做的干飯,這對誘蟲吃藥也起了輔助作用。因何有此獨特節(jié)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同胞尊奉的北宋名醫(yī)“保生大帝”吳云東。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人亡田荒,一片蕭條景象,吳云東帶著徒弟,四處采藥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節(jié)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節(jié)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旺產(chǎn)季節(jié)。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后來便沿襲成俗,并隨著閩南移民過臺灣而保留至今。如今,臺灣祭祀保生大帝的廟宇多達162座,可見為民救死扶傷、排憂解難的好人,人們是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