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guī)游客共有四大類

字號:

常規(guī)游客共有四大類
    以前我們常常用職業(yè)、年齡、性別和性格等等來判斷游客是什么樣的人,這樣雖容易判斷,可是不實用。我覺得把客人分為‘聰明的’和‘不聰明的’倒是比較實用的。
     “有一部分客人見多識廣,多半有比較高的學歷,從事過多種職業(yè),去過很多地方,遇事總喜歡問‘為什么’,這就是‘聰明’的客人。而另外一些客人,多半學歷比較低,年齡偏大,或者年齡還很小,沒有見過什么世面,遇事容易受別人的影響,這就是‘不聰明’的客人。
     “對這些‘不聰明’的客人,你跟他們講前因后果,講如何補償,他們很不容易聽明白,他們對眼前的利益看得比較重,對長遠利益就考慮得不是那么多。其實,你不必太多地對他們講這些,主要跟他們講,如果不聽你的安排,其后果對他們是如何的不利。只要你對自己所作的安排顯得信心十足,他們就會聽你的。
    “對‘聰明’的客人,嚇唬是沒用的,他們與‘不聰明’的客人正相反,你必須把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都講清楚。”
    聽到這里,“除了‘聰明’和‘不聰明’之外,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客人在行為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呢?”除了要區(qū)分‘聰明’和‘不聰明’之外,同時還需要區(qū)分‘內(nèi)向’和‘外向’——這就是所說的行為方式的不同吧?
    “我的感覺是,外向的客人一般服飾過于鮮艷,講話比較快,性子比較急;有什么問題會立刻提出來,不會轉(zhuǎn)彎抹角;遇事喜歡說干就干,行動節(jié)奏也快。這些人思考問題比較敏捷,但是往往不那么全面。
    “內(nèi)向的客人嘛,服飾的顏色一般比較暗,比較和諧:講話比較慢,有時候還吞吞吐吐;提出問題之前先要察言觀色;行動的節(jié)奏也比較慢,有那么一點四平八穩(wěn)。這些人反應(yīng)不夠敏捷,但是思考問題往往要比外向的人全面。還有一點,就是他們不大容易改變已經(jīng)公開說出來的觀點。
    “哪些客人外向,哪些客人內(nèi)向,剛上團的時候還不大容易看得出來,過兩三天后就看出來了?!?BR>    分析
     本案例討論“旅游團騷動”的勸導工作如何針對旅游者人格特征問題。實踐證明,判斷旅游者人格的是從認知能力和氣質(zhì)入手。認知能力是指個體認知事物和事件的能力。旅游團發(fā)生“騷動”時,旅游者認知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引起騷動的事件給自己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利害得失的判斷力;二是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對旅行社作出新的安排的目的和意圖,對旅游者和旅游團所追求的價值和目標,以及旅游者個人和旅游團的關(guān)系等的理解力。判斷力和理解力比較強的,就是小陳所說的“聰明”的旅游者,這些旅游者一般對事情發(fā)展作出正確的預測。這兩種能力都比較弱的,就是小陳所說的“不聰明”的旅游者。旅游者認知能力的高下,一般可以根據(jù)他們學歷的高低、社會閱歷的深淺和與人交往的技巧是否純熟來判斷。
     氣質(zhì)有許多分類。根據(jù)行為方式分為“外向”和“內(nèi)向”兩個類型的方法便捷高效。
     行為方式可根據(jù)人的動作速度、動作幅度和行為目標變換頻率作出判斷。外向的旅游者一般表現(xiàn)為思維敏捷、開放,行動迅速,極少后悔,活動范圍廣泛,變化多端,旅游活動中,善于提問和回答問題,好說,不守時,活力維持時間長,觀瞻范圍大。內(nèi)向的旅游者一般表現(xiàn)為思維遲鈍,思想保守,行動緩慢,經(jīng)常后悔,活動范圍窄而深,變化少,旅游活動中與外向旅游者的表現(xiàn)正好相反。
     學習心理學中有關(guān)劃分人格類型的理論知識是完全必要的。但不可拘泥于教科書上的劃分。對于導游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實用性和效率。本案例中把旅游者分為“聰明而外向”、“聰明而內(nèi)向”、“不聰明而外向”和“不聰明而內(nèi)向”這四大類,看似過于簡單,卻不僅便于操作,而且能使自己所做的勸導工作條理分明、切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