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譯漢的考試內(nèi)容
“英譯漢”是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試題的第二部分“閱讀理解”中的C節(jié)。
共五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10分。它要求考生閱讀一篇四百詞左右的文章,并將其中五個劃線部分的句子翻譯成漢語,要求漢語譯文準確、完整、通順。英譯漢屬于主觀題,要求考生將答案寫在答題紙2上。
英譯漢作為閱讀理解的一部分,主要是考查考生準確理解概念或結(jié)構(gòu)比較復(fù)雜的英語材料的能力。要做好英譯漢的題目,考生既要有較強的理解英語句子的能力,又要有英譯漢的基本技能。在翻譯過程中,考生必須全面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且遵循翻譯的基本原則,根據(jù)對文章的理解,靈活處理一般性翻譯技巧和具體句型翻譯的關(guān)系、概念的直譯與意譯之間的關(guān)系等。
英譯漢試題的選材英譯漢試題所選用文章的體裁以議論文和說明文為主,多是從報刊、雜志和書籍中摘錄的片段。但涉及到的內(nèi)容和意思有相對的獨立性,且比較抽象。在近年的英譯漢試題所用文章中,這一點非常明顯。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有史以來(1990~2006年)的英譯漢試題的題材范圍:
1990年:個性形成的教育(434詞);
1991年:能源與農(nóng)業(yè)(444詞)
1992年:智力評估的科學性(406詞)
1993年:科學研究方法(443詞)
1994年:天才、技術(shù)與科學發(fā)展的關(guān)系(308詞)
1995年:標準化教育與心理評估(364詞)
1996年:科學發(fā)展的動力(331詞)
1997年:動物的權(quán)利(417詞)
1998年:宇宙起源(376詞)
1999年:史學研究方法(326詞)
2000年:科學家與政府(381詞)
2001年:計算機與未來生活展望(405詞)
2002年:行為科學發(fā)展的困難(339詞)
2003年:人類學簡介(371詞)
2004年:語言與思維(357詞)
2005年:大眾傳媒(405詞)法律教育的重要性(408詞,替換試題)
2006年:美國社會中知識分子的定位問題(413詞)
平均值:短文詞數(shù):370詞;要求翻譯的詞數(shù):160詞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英譯漢短文內(nèi)容大體上涉及當前人們普遍關(guān)注的社會生活、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科普等方面的一般常識或社會、自然科學與技術(shù)常識的題材。體裁多為議論文??茖W常識性的題材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考生就應(yīng)明確認識到,要想在英語考試中取得成功,必須在基本訓(xùn)練上狠下工夫。首先要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化素質(zhì)??忌绻煜ぴ囶}內(nèi)容,將有助于對短文的深入理解,增強信心,提高翻譯水平??忌鷳?yīng)利用各種渠道,特別是通過大量瀏覽中、英文報紙雜志,擴大相關(guān)的知識面。
二。近年英譯漢考題的特點
從題型改革后、特別是1996年以后的試題分析,命題組更側(cè)重考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題難度加大,趨向穩(wěn)定。
考題要求考生在理解全句、全段或全文的基礎(chǔ)上,把語法、詞匯的意思和上下文結(jié)合起來理解,表面看上去畫線的句子語法不很復(fù)雜,詞匯似乎也不陌生,但翻譯時很多考生覺得難以動筆,難度增大體現(xiàn)在:不能采用就詞論詞、就句子論句子的簡單直譯方法,而要求把詞和句子放在篇章里去理解,還可強調(diào)英語習慣用法、語感和翻譯技巧的掌握。這樣僅靠熟悉語法規(guī)則和孤立地背單詞已遠遠不夠了。這也是考生得分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英譯漢試題主要特點如下:
1)英譯漢試題的選材
反映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常識性、科學類和報刊評論文章占很大比例;從上面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英譯漢試題的選材內(nèi)容多是科普性、常識性的文章。這是由于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是公共課考試,兼顧人文和理工各科考生。文章的語言規(guī)范,邏輯嚴謹,句型結(jié)構(gòu)工整。由于材料內(nèi)容常常與當年的熱點話題和人們普遍關(guān)心的問題有關(guān),因此,閱讀中英文報紙、雜志和期刊會對考生有所幫助。
2)英譯漢試題的句型結(jié)構(gòu)
英譯漢試題的句子通常比較長,且結(jié)構(gòu)復(fù)雜,包含多個從句。比如1999年英譯漢試題的第71題:
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這個句子總共有36個單詞。它的結(jié)構(gòu)包括:while引導(dǎo)的主從復(fù)合句;主句中that引導(dǎo)的定語從句;從句中as……as的結(jié)構(gòu)。因此整個句子非常復(fù)雜,對翻譯造成了許多困難。
英譯漢試題的一個常考點是省略句。省略現(xiàn)象是一個值得考生充分注意的考點,它要求考生對句子、段落、甚至文章的整體進行理解,然后才能明白省略部分的意思。比如2002年英譯漢試題的第65題:
Until these issues are resolved, a technology of behavior will continue to be rejected, and with it possibly the only way to solve our problems.
本句的后半部分是一個省略句,補全了應(yīng)該是and with it possibly the only way to solve our problems will continue to be rejected.由于省略部分(黑體)與上一句的后半部分完全一樣,它在第二句中被省略了。在閱讀此句時,考生必須看到第二句與前一句是用and連接的并列關(guān)系,同時,還必須看到它缺少謂語。這樣考生才能推斷出它的謂語與前一句完全一樣,并且被省略了。
3)英譯漢試題的用詞特征
英譯漢所考句子的用詞常常意思抽象,用法靈活。如上面題目中的詞匯conforms to,modern practice,definitions等,意思都需要仔細斟酌。近年的考題中,出現(xiàn)了大量科技方面的術(shù)語和專用名詞,更增加了理解的難度。如1998年英譯漢試題中出現(xiàn)的cosmic clouds (宇宙云),the Big Bang (宇宙大爆炸理論),groundbased detectors (陸基探測器),balloonborne instruments (球載儀器)等。
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在英譯漢試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我們平時掌握的詞匯意思常常不適用。在翻譯中,考生尤其要注意詞匯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和意思。請看2003年英譯漢第62題:
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ed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on.
句子中的主語intellectual inquiry不可譯為“智力詢問”,雖然它字面上是這個意思。要把句子意思全面準確地表達出來,考生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將句子的主要意思把握住,找出適合的意思。這里的intellectual inquiry可以翻譯成“知識探求”。只有在清楚上下文線索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到翻譯所要求的準確和完整。又比如1994年英譯漢試題的第72題:
“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
句子中school一詞,顯然不是通常大家熟悉的“學?!钡囊馑?,而是“學派”的意思。如果不結(jié)合上下文,根據(jù)詞匯的意思進行引申理解,是難以判斷其具體詞義的。而這種詞往往就是翻譯題的考點,也就是要特別給分或扣分的地方。
既然“英譯漢”被設(shè)計為閱讀理解的一部分,它自然也要求考生具備理解能力,這也符合翻譯在語境中理解句子意思的規(guī)律,更體現(xiàn)了“準確的理解是翻譯的前提”這種要求。只有讀懂文章的內(nèi)容,才能做到準確、通順地傳達意思。
4)英譯漢句子的表達習慣
英譯漢句子常常體現(xiàn)英語思維習慣,難以和漢語語序和結(jié)構(gòu)對等理解。如1994年英譯漢第71題:
Science moves forward, they say, not so much through the insights of great men of genius as because of more ordinary things like improved techniques and tools.
這是一個主從復(fù)合句。主句表達論點,從句表達原因。從句中的not so much……as……句式在漢語句子中沒有對等的結(jié)構(gòu),不能用“不比……多”這樣的結(jié)構(gòu)來翻譯。這要求考生既要有準確理解英語的能力,又要有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能力。這個結(jié)構(gòu)只能用“不是……而是”這樣的符合漢語習慣的結(jié)構(gòu)來翻譯。
“英譯漢”是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試題的第二部分“閱讀理解”中的C節(jié)。
共五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10分。它要求考生閱讀一篇四百詞左右的文章,并將其中五個劃線部分的句子翻譯成漢語,要求漢語譯文準確、完整、通順。英譯漢屬于主觀題,要求考生將答案寫在答題紙2上。
英譯漢作為閱讀理解的一部分,主要是考查考生準確理解概念或結(jié)構(gòu)比較復(fù)雜的英語材料的能力。要做好英譯漢的題目,考生既要有較強的理解英語句子的能力,又要有英譯漢的基本技能。在翻譯過程中,考生必須全面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且遵循翻譯的基本原則,根據(jù)對文章的理解,靈活處理一般性翻譯技巧和具體句型翻譯的關(guān)系、概念的直譯與意譯之間的關(guān)系等。
英譯漢試題的選材英譯漢試題所選用文章的體裁以議論文和說明文為主,多是從報刊、雜志和書籍中摘錄的片段。但涉及到的內(nèi)容和意思有相對的獨立性,且比較抽象。在近年的英譯漢試題所用文章中,這一點非常明顯。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有史以來(1990~2006年)的英譯漢試題的題材范圍:
1990年:個性形成的教育(434詞);
1991年:能源與農(nóng)業(yè)(444詞)
1992年:智力評估的科學性(406詞)
1993年:科學研究方法(443詞)
1994年:天才、技術(shù)與科學發(fā)展的關(guān)系(308詞)
1995年:標準化教育與心理評估(364詞)
1996年:科學發(fā)展的動力(331詞)
1997年:動物的權(quán)利(417詞)
1998年:宇宙起源(376詞)
1999年:史學研究方法(326詞)
2000年:科學家與政府(381詞)
2001年:計算機與未來生活展望(405詞)
2002年:行為科學發(fā)展的困難(339詞)
2003年:人類學簡介(371詞)
2004年:語言與思維(357詞)
2005年:大眾傳媒(405詞)法律教育的重要性(408詞,替換試題)
2006年:美國社會中知識分子的定位問題(413詞)
平均值:短文詞數(shù):370詞;要求翻譯的詞數(shù):160詞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英譯漢短文內(nèi)容大體上涉及當前人們普遍關(guān)注的社會生活、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科普等方面的一般常識或社會、自然科學與技術(shù)常識的題材。體裁多為議論文??茖W常識性的題材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考生就應(yīng)明確認識到,要想在英語考試中取得成功,必須在基本訓(xùn)練上狠下工夫。首先要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化素質(zhì)??忌绻煜ぴ囶}內(nèi)容,將有助于對短文的深入理解,增強信心,提高翻譯水平??忌鷳?yīng)利用各種渠道,特別是通過大量瀏覽中、英文報紙雜志,擴大相關(guān)的知識面。
二。近年英譯漢考題的特點
從題型改革后、特別是1996年以后的試題分析,命題組更側(cè)重考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題難度加大,趨向穩(wěn)定。
考題要求考生在理解全句、全段或全文的基礎(chǔ)上,把語法、詞匯的意思和上下文結(jié)合起來理解,表面看上去畫線的句子語法不很復(fù)雜,詞匯似乎也不陌生,但翻譯時很多考生覺得難以動筆,難度增大體現(xiàn)在:不能采用就詞論詞、就句子論句子的簡單直譯方法,而要求把詞和句子放在篇章里去理解,還可強調(diào)英語習慣用法、語感和翻譯技巧的掌握。這樣僅靠熟悉語法規(guī)則和孤立地背單詞已遠遠不夠了。這也是考生得分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英譯漢試題主要特點如下:
1)英譯漢試題的選材
反映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常識性、科學類和報刊評論文章占很大比例;從上面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英譯漢試題的選材內(nèi)容多是科普性、常識性的文章。這是由于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是公共課考試,兼顧人文和理工各科考生。文章的語言規(guī)范,邏輯嚴謹,句型結(jié)構(gòu)工整。由于材料內(nèi)容常常與當年的熱點話題和人們普遍關(guān)心的問題有關(guān),因此,閱讀中英文報紙、雜志和期刊會對考生有所幫助。
2)英譯漢試題的句型結(jié)構(gòu)
英譯漢試題的句子通常比較長,且結(jié)構(gòu)復(fù)雜,包含多個從句。比如1999年英譯漢試題的第71題:
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這個句子總共有36個單詞。它的結(jié)構(gòu)包括:while引導(dǎo)的主從復(fù)合句;主句中that引導(dǎo)的定語從句;從句中as……as的結(jié)構(gòu)。因此整個句子非常復(fù)雜,對翻譯造成了許多困難。
英譯漢試題的一個常考點是省略句。省略現(xiàn)象是一個值得考生充分注意的考點,它要求考生對句子、段落、甚至文章的整體進行理解,然后才能明白省略部分的意思。比如2002年英譯漢試題的第65題:
Until these issues are resolved, a technology of behavior will continue to be rejected, and with it possibly the only way to solve our problems.
本句的后半部分是一個省略句,補全了應(yīng)該是and with it possibly the only way to solve our problems will continue to be rejected.由于省略部分(黑體)與上一句的后半部分完全一樣,它在第二句中被省略了。在閱讀此句時,考生必須看到第二句與前一句是用and連接的并列關(guān)系,同時,還必須看到它缺少謂語。這樣考生才能推斷出它的謂語與前一句完全一樣,并且被省略了。
3)英譯漢試題的用詞特征
英譯漢所考句子的用詞常常意思抽象,用法靈活。如上面題目中的詞匯conforms to,modern practice,definitions等,意思都需要仔細斟酌。近年的考題中,出現(xiàn)了大量科技方面的術(shù)語和專用名詞,更增加了理解的難度。如1998年英譯漢試題中出現(xiàn)的cosmic clouds (宇宙云),the Big Bang (宇宙大爆炸理論),groundbased detectors (陸基探測器),balloonborne instruments (球載儀器)等。
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在英譯漢試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我們平時掌握的詞匯意思常常不適用。在翻譯中,考生尤其要注意詞匯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和意思。請看2003年英譯漢第62題:
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ed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on.
句子中的主語intellectual inquiry不可譯為“智力詢問”,雖然它字面上是這個意思。要把句子意思全面準確地表達出來,考生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將句子的主要意思把握住,找出適合的意思。這里的intellectual inquiry可以翻譯成“知識探求”。只有在清楚上下文線索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到翻譯所要求的準確和完整。又比如1994年英譯漢試題的第72題:
“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
句子中school一詞,顯然不是通常大家熟悉的“學?!钡囊馑?,而是“學派”的意思。如果不結(jié)合上下文,根據(jù)詞匯的意思進行引申理解,是難以判斷其具體詞義的。而這種詞往往就是翻譯題的考點,也就是要特別給分或扣分的地方。
既然“英譯漢”被設(shè)計為閱讀理解的一部分,它自然也要求考生具備理解能力,這也符合翻譯在語境中理解句子意思的規(guī)律,更體現(xiàn)了“準確的理解是翻譯的前提”這種要求。只有讀懂文章的內(nèi)容,才能做到準確、通順地傳達意思。
4)英譯漢句子的表達習慣
英譯漢句子常常體現(xiàn)英語思維習慣,難以和漢語語序和結(jié)構(gòu)對等理解。如1994年英譯漢第71題:
Science moves forward, they say, not so much through the insights of great men of genius as because of more ordinary things like improved techniques and tools.
這是一個主從復(fù)合句。主句表達論點,從句表達原因。從句中的not so much……as……句式在漢語句子中沒有對等的結(jié)構(gòu),不能用“不比……多”這樣的結(jié)構(gòu)來翻譯。這要求考生既要有準確理解英語的能力,又要有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能力。這個結(jié)構(gòu)只能用“不是……而是”這樣的符合漢語習慣的結(jié)構(gòu)來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