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至情流動成筆下四溢的華彩,他將真我交織成理念奔騰的旋律,他將摯意揮灑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實的肩膀承擔起生命的重量……
在這個有著慘白月色的夜晚,他獨坐短松崗,一壺清酒伴著淚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趕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這里,他來不及洗去臉上的浮塵,來不及整理泛白的鬢角,他只想快快回到這里,再好好看看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見她憑欄倚窗,烏黑的長發(fā)傾瀉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樹掩映下的墳冢默默地回應(yīng)他的呼喚,他的手輕輕撫過墳頭,將清酒緩緩灑在墳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轉(zhuǎn)身。這是怎樣的悲痛!曾經(jīng)伉儷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單影只,但他沒有沉淪,他用他堅實的肩膀撐起這份悲痛,撐起他殘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撐起對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來被人傳誦的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起對亡妻的思念。
左牽黃犬,右擎蒼鷹。策馬奔騰,錦衣華服,騎匹高頭大馬,浩浩蕩蕩踏過平崗,他挽弓射箭,呼嘯聲間射透天邊云朵,霞光萬丈,那是他對豪邁忠義的褒獎和勇敢無畏的勛章。他在軍帳中端起一碗酒,二話不說干脆飲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滿酒。他的襝衽微張,全然忘了鬢角的銀絲,他口出豪言——誓將大宋一統(tǒng)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撐起報效祖國的鐵膽丹心,用肩膀承擔統(tǒng)一大宋的豪情壯志,一杯酒,映著發(fā)紅的雙頰,將忠心與道義用肩挑!他潑墨寫下: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BR>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對祖國的忠心。
他滿腔的報效祖國的熱血被群小破壞殆盡,他被一貶再貶,從京城到黃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涼的海南,他卻執(zhí)著地掛念天下蒼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蘇堤,惠州有蘇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從來卻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興修水利,解緩災(zāi)役,他如此坦蕩的胸懷,沒有裝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氣,卻將社稷與百姓放在比得失寵辱還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撐起熱愛生命,關(guān)懷百姓的愛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擔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的豪言壯志。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民計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蘇軾這樣的文人很多,但擁有如此厚實肩膀的人只有蘇軾一個。陶淵明只愿躲進精神的桃花源,卻把一片污濁留給世間,自己獨享清閑;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慨嘆的確沉重,但卻放棄了用肩膀承擔為民造福的重任;陸游和辛棄疾卻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悵滿懷,壯志未酬鬢發(fā)先白,給人的感覺是肩膀弱不禁風……只有蘇軾有如此厚實的肩膀,上關(guān)百姓國家,下系骨肉情懷。
仰望蘇軾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所用話題
肩膀
點撥
文化作文是一座山,文化作文是一條河。山可以橫看成林側(cè)成峰,河則奔流到海不停息。文化名人就好像是這座大山,文化文人就好像這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文章側(cè)重引用蘇軾的三首詩,表現(xiàn)蘇軾的三個不同時期肩負的不同使命,同時文章又能將蘇軾與眾多的歷史名人進行橫向?qū)Ρ?,突出蘇軾的肩膀厚實,寬大,能夠承擔個人和歷史的大任。
在這個有著慘白月色的夜晚,他獨坐短松崗,一壺清酒伴著淚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趕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這里,他來不及洗去臉上的浮塵,來不及整理泛白的鬢角,他只想快快回到這里,再好好看看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見她憑欄倚窗,烏黑的長發(fā)傾瀉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樹掩映下的墳冢默默地回應(yīng)他的呼喚,他的手輕輕撫過墳頭,將清酒緩緩灑在墳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轉(zhuǎn)身。這是怎樣的悲痛!曾經(jīng)伉儷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單影只,但他沒有沉淪,他用他堅實的肩膀撐起這份悲痛,撐起他殘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撐起對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來被人傳誦的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起對亡妻的思念。
左牽黃犬,右擎蒼鷹。策馬奔騰,錦衣華服,騎匹高頭大馬,浩浩蕩蕩踏過平崗,他挽弓射箭,呼嘯聲間射透天邊云朵,霞光萬丈,那是他對豪邁忠義的褒獎和勇敢無畏的勛章。他在軍帳中端起一碗酒,二話不說干脆飲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滿酒。他的襝衽微張,全然忘了鬢角的銀絲,他口出豪言——誓將大宋一統(tǒng)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撐起報效祖國的鐵膽丹心,用肩膀承擔統(tǒng)一大宋的豪情壯志,一杯酒,映著發(fā)紅的雙頰,將忠心與道義用肩挑!他潑墨寫下: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BR>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對祖國的忠心。
他滿腔的報效祖國的熱血被群小破壞殆盡,他被一貶再貶,從京城到黃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涼的海南,他卻執(zhí)著地掛念天下蒼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蘇堤,惠州有蘇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從來卻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興修水利,解緩災(zāi)役,他如此坦蕩的胸懷,沒有裝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氣,卻將社稷與百姓放在比得失寵辱還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撐起熱愛生命,關(guān)懷百姓的愛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擔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的豪言壯志。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民計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蘇軾這樣的文人很多,但擁有如此厚實肩膀的人只有蘇軾一個。陶淵明只愿躲進精神的桃花源,卻把一片污濁留給世間,自己獨享清閑;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慨嘆的確沉重,但卻放棄了用肩膀承擔為民造福的重任;陸游和辛棄疾卻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悵滿懷,壯志未酬鬢發(fā)先白,給人的感覺是肩膀弱不禁風……只有蘇軾有如此厚實的肩膀,上關(guān)百姓國家,下系骨肉情懷。
仰望蘇軾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所用話題
肩膀
點撥
文化作文是一座山,文化作文是一條河。山可以橫看成林側(cè)成峰,河則奔流到海不停息。文化名人就好像是這座大山,文化文人就好像這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文章側(cè)重引用蘇軾的三首詩,表現(xiàn)蘇軾的三個不同時期肩負的不同使命,同時文章又能將蘇軾與眾多的歷史名人進行橫向?qū)Ρ?,突出蘇軾的肩膀厚實,寬大,能夠承擔個人和歷史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