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tài)之中,貫穿于每一個社會形態(tài)的始終,決定著其他一切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面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階段和客觀趨勢。這兩對矛盾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需要經常解決的矛盾。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這三項內容構成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guī)律。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規(guī)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物質生產過程中的內部矛盾。其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產關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支配作用。這種決定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一定的生產力要求一定的生產關系和它相適應,一定的生產關系只能依據(jù)一定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才能建立起來。第二,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當一種生產力被另一種生產力代替以后,舊的生產關系也必然被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
(2)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處在經常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而生產關系同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一種生產關系一經形成,就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表現(xiàn)為相對固定的形式,它可以在一定限度內容納發(fā)展程序不同的生產力。生產力的最活躍、最革命的性質,是由生產的本質即生產的連續(xù)性決定的。人們要生活,就必須從事生產活動;人們要世世代代生活下去,就必須連續(xù)不斷地進行生產活動。由于人口不斷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所以人們不僅要進行簡單再生產,而且要進行擴大再生產。在連續(xù)不斷的生產過程中,人們就可能在生產關系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逐漸改進原有的生產工具,發(fā)明創(chuàng)造新的生產工具,提高自己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把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由此可見,生產的發(fā)展和變化,是從生產力首先是生產工具的發(fā)展和變化開始的。在生產力發(fā)展變化的一定限度內,原來的生產關系尚能容納它,因而不會引起生產關系的根本變化。但是,當超過一定限度,原來的生產關系再也容納不了時,生產力就要突破舊生產關系的束縛,使生產關系發(fā)生相應的變革,否則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因此,無論生產關系怎樣落后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它遲早要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去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
(3)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一種生產關系的消滅,另一種生產關系的產生,都是以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程度為基礎的。一種生產關系當它還能使生產力以較快的速度發(fā)展時,是不會滅亡的。在沒有具備一定程度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以前,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是建立不起來的;即使在某種情況下建立起來了,也是不鞏固的。只有生產力發(fā)展到相應的高度,才能鞏固起來,其間要經歷不少艱難和曲折。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生產關系雖然是被生產力性質決定的,但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第一,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第二,不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其適合與阻礙的程度,又依適合與否的程度而定。
對于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有正確理解。它并不是說,只要先進的生產關系一經建立,生產力就會自然而然的向前發(fā)展了。所謂先進的生產關系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只是說先進的生產關系能為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道路、掃清障礙、提供可能性,而要使生產力在事實上得到發(fā)展,還需要根據(jù)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選擇適當?shù)慕洕w制,采取正確的方式政策和各項發(fā)展生產的有效措施,否則生產力還是不能得到較快的發(fā)展。
對于不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也要辯證的理解,不能絕對化。這里所說的“不適合”,只是基本不適合,并不是沒有任何適合的部分或方面。而且只要一種社會制度沒有被*,雖然反動統(tǒng)治階級不可能通過這種社會制度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但是它能夠對現(xiàn)存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作某些局部的調整,使它在一定程序上暫時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從而推動生產力有某種程度的發(fā)展。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這個辯證關系從連續(xù)不斷的動態(tài)過程來看,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生產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情況。在一種生產關系產生和確立起來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它與生產力的性質發(fā)展要求是基本適合的,對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fā)展。雖然這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也有矛盾,人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生產關系作某些調整,但卻不會引起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而當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原來的生產關系逐漸變得陳舊,它與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由基本適合變?yōu)榛静贿m合,從而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時,就要求根本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而新的生產關系一旦產生并確立起來,就又出現(xiàn)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性質和發(fā)展要求在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開始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新的矛盾運動。
(2)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之間,這種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是一個川流不息、萬古常新的循環(huán)過程,每一次這樣的循環(huán),都把人類社會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生產發(fā)展的辯證過程總是這樣;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和確立,又推動生產力迅速發(fā)展。這種生產發(fā)展的歷史辯證法,充分體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guī)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jù)。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規(guī)律,對于無產階級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特別是對于我國正在運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以這一規(guī)律為理論依據(jù)的。
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
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于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于上層建筑而言,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叫經濟基礎。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一對矛盾,生產關系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又和上層建筑構成一對矛盾。
上層建筑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tài)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設和觀念上層建筑兩部分。政治上憤怒建筑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jiān)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筑又稱思想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體系。相對于政治上層建筑以“有形”實體的形式存在來說,觀念上層建筑則是非物質實體形態(tài)的“無形”存在。
政治上層建筑與觀念上層建筑之間既相互區(qū)別,又互相依賴、互相作用、互相滲透、互相轉化。首先,觀念上層建筑決定政治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是統(tǒng)治階級有意識的行動的產物,它隨觀念上層建筑的變化而變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把政治上層建筑看作是觀念上層的物質附屬物或物質設施。其次,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又會成為一種強大的、既定的現(xiàn)實力量,反過來影響觀念上層建筑。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一對內部矛盾。在這對矛盾中,經濟基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著決定作用;而上層建筑則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和上層建筑的性質。任何上層建筑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筑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某種經濟基礎一旦確立,就要求建立適合自己需要的上層建筑。一定的上層建筑,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xiàn)。所以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當著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fā)生某些局部變化時,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筑也要相應地發(fā)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fā)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筑所代替。然而,在新的上層建筑代替舊的上層建筑的過程中,上層建筑的各個部分并不是同時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或滅亡而立即變化或消滅的,而是變化或消滅得有快有慢、有早有遲。這是由上層建筑各個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決定的。國家政權、政治法律制度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最直接,相對獨立性比較小,它直接被經濟基礎決定,并直接為經濟基礎服務。因此,上層建筑的變革,總是首先是國家政權、政治法律制度的變革。而舊的上層建筑的其他部分,如道德、文藝、宗教、哲學等觀點,則離經濟基礎較遠,相對獨立性較大,它們除去受經濟基礎決定處,還直接受政治的決定和影響,因此,變化得比較慢,消滅得比較晚。特別是其中的哲學,離經濟基礎最遠,相對獨立性,它除去受經濟、政治的決定之外,還受道德、文藝、宗教等觀點的影響,它因而變化最慢,消滅得最晚。上層建筑變化的這種情況,決定了意識形態(tài)領域階級斗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1)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集中表現(xiàn)為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先進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筑就幫助它形成、鞏固和發(fā)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這一社會的經濟基礎變?yōu)楦嗦浜蟮慕洕A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筑就極力維護這種經濟基礎,妄圖使其免于滅亡,這時它就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阻礙社會的進步。由此可見,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即它是起進步作用還是起反動作用)不是由自身決定的,而是由它為之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的。
(2)因為上層建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所以在階級社會里,任何一個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和維護自己在經濟上的統(tǒng)治地位,總要建立和加強自己在上層建筑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而被統(tǒng)治階級為了*舊的經濟基礎,確立、鞏固、發(fā)展新的經濟基礎,也總是首先在上層領域進行革命。而最根本的是要*舊的國家政權,建立新的國家政權。由此可見,經濟上的解放只有通過政治上的革命才能實現(xiàn)。
(3)上層建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但這并不是說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沒有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表現(xiàn)為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新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和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表現(xiàn)為新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總有些不完善的地方,這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立刻適合經濟基礎的發(fā)展要求,需要采取適當措施逐步完善起來。這種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基本適合情況下的矛盾,是可以通過這一社會制度本身的自我調節(jié)得到解決的。另一種情形是反動的上層建筑和阻礙基本不適合情況下的矛盾。這種矛盾表現(xiàn)為,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現(xiàn)存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已經變得陳舊,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因而這種經濟基礎應該發(fā)生根本變革。但是反動的上層建筑卻極力維護它,阻礙它的根本變革。這樣就形成了經濟基礎自身的變革要求和上層建筑阻礙這種變革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不能在舊社會制度本身的范圍內得到根本解決,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動統(tǒng)治階級的革命,用新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取代舊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才能最后解決。每一種社會制度的后期都是如此。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就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這個辯證關系從連續(xù)不斷的動態(tài)過程來看,就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
在一個社會的上升時期,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是基本適合的,這時雖然二者之間也有矛盾,但這種矛盾可以在這個社會制度本身的范圍內,通過調整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的部分加以解決。當這個社會發(fā)展到沒落時期,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基本不適合了,這種矛盾不能通過這種社會制度本身得到根本解決,需要通過先進階級的革命,消滅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建立新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才能最后從根本上加以解決。而新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一旦確立或建立起來,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就達到了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開始了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新的矛盾運動。
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這種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是一個川流不息、萬古常新的循環(huán)過程,而每一次這樣的循環(huán),都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一個較高的階段。
4、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jù)。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規(guī)律,對于無產階級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特別是對于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考試大預祝廣大考研學子如愿考上自己理想的學府!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tài)之中,貫穿于每一個社會形態(tài)的始終,決定著其他一切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面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階段和客觀趨勢。這兩對矛盾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需要經常解決的矛盾。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這三項內容構成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guī)律。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規(guī)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物質生產過程中的內部矛盾。其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產關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支配作用。這種決定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一定的生產力要求一定的生產關系和它相適應,一定的生產關系只能依據(jù)一定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才能建立起來。第二,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當一種生產力被另一種生產力代替以后,舊的生產關系也必然被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
(2)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處在經常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而生產關系同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一種生產關系一經形成,就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表現(xiàn)為相對固定的形式,它可以在一定限度內容納發(fā)展程序不同的生產力。生產力的最活躍、最革命的性質,是由生產的本質即生產的連續(xù)性決定的。人們要生活,就必須從事生產活動;人們要世世代代生活下去,就必須連續(xù)不斷地進行生產活動。由于人口不斷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所以人們不僅要進行簡單再生產,而且要進行擴大再生產。在連續(xù)不斷的生產過程中,人們就可能在生產關系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逐漸改進原有的生產工具,發(fā)明創(chuàng)造新的生產工具,提高自己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把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由此可見,生產的發(fā)展和變化,是從生產力首先是生產工具的發(fā)展和變化開始的。在生產力發(fā)展變化的一定限度內,原來的生產關系尚能容納它,因而不會引起生產關系的根本變化。但是,當超過一定限度,原來的生產關系再也容納不了時,生產力就要突破舊生產關系的束縛,使生產關系發(fā)生相應的變革,否則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因此,無論生產關系怎樣落后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它遲早要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去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
(3)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一種生產關系的消滅,另一種生產關系的產生,都是以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程度為基礎的。一種生產關系當它還能使生產力以較快的速度發(fā)展時,是不會滅亡的。在沒有具備一定程度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以前,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是建立不起來的;即使在某種情況下建立起來了,也是不鞏固的。只有生產力發(fā)展到相應的高度,才能鞏固起來,其間要經歷不少艱難和曲折。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生產關系雖然是被生產力性質決定的,但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第一,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第二,不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其適合與阻礙的程度,又依適合與否的程度而定。
對于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有正確理解。它并不是說,只要先進的生產關系一經建立,生產力就會自然而然的向前發(fā)展了。所謂先進的生產關系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只是說先進的生產關系能為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道路、掃清障礙、提供可能性,而要使生產力在事實上得到發(fā)展,還需要根據(jù)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選擇適當?shù)慕洕w制,采取正確的方式政策和各項發(fā)展生產的有效措施,否則生產力還是不能得到較快的發(fā)展。
對于不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也要辯證的理解,不能絕對化。這里所說的“不適合”,只是基本不適合,并不是沒有任何適合的部分或方面。而且只要一種社會制度沒有被*,雖然反動統(tǒng)治階級不可能通過這種社會制度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但是它能夠對現(xiàn)存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作某些局部的調整,使它在一定程序上暫時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從而推動生產力有某種程度的發(fā)展。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這個辯證關系從連續(xù)不斷的動態(tài)過程來看,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生產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情況。在一種生產關系產生和確立起來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它與生產力的性質發(fā)展要求是基本適合的,對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fā)展。雖然這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也有矛盾,人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生產關系作某些調整,但卻不會引起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而當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原來的生產關系逐漸變得陳舊,它與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由基本適合變?yōu)榛静贿m合,從而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時,就要求根本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而新的生產關系一旦產生并確立起來,就又出現(xiàn)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性質和發(fā)展要求在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開始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新的矛盾運動。
(2)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之間,這種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是一個川流不息、萬古常新的循環(huán)過程,每一次這樣的循環(huán),都把人類社會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生產發(fā)展的辯證過程總是這樣;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和確立,又推動生產力迅速發(fā)展。這種生產發(fā)展的歷史辯證法,充分體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guī)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jù)。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規(guī)律,對于無產階級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特別是對于我國正在運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以這一規(guī)律為理論依據(jù)的。
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
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于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于上層建筑而言,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叫經濟基礎。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一對矛盾,生產關系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又和上層建筑構成一對矛盾。
上層建筑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tài)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設和觀念上層建筑兩部分。政治上憤怒建筑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jiān)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筑又稱思想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體系。相對于政治上層建筑以“有形”實體的形式存在來說,觀念上層建筑則是非物質實體形態(tài)的“無形”存在。
政治上層建筑與觀念上層建筑之間既相互區(qū)別,又互相依賴、互相作用、互相滲透、互相轉化。首先,觀念上層建筑決定政治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是統(tǒng)治階級有意識的行動的產物,它隨觀念上層建筑的變化而變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把政治上層建筑看作是觀念上層的物質附屬物或物質設施。其次,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又會成為一種強大的、既定的現(xiàn)實力量,反過來影響觀念上層建筑。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一對內部矛盾。在這對矛盾中,經濟基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著決定作用;而上層建筑則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和上層建筑的性質。任何上層建筑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筑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某種經濟基礎一旦確立,就要求建立適合自己需要的上層建筑。一定的上層建筑,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xiàn)。所以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當著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fā)生某些局部變化時,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筑也要相應地發(fā)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fā)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筑所代替。然而,在新的上層建筑代替舊的上層建筑的過程中,上層建筑的各個部分并不是同時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或滅亡而立即變化或消滅的,而是變化或消滅得有快有慢、有早有遲。這是由上層建筑各個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決定的。國家政權、政治法律制度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最直接,相對獨立性比較小,它直接被經濟基礎決定,并直接為經濟基礎服務。因此,上層建筑的變革,總是首先是國家政權、政治法律制度的變革。而舊的上層建筑的其他部分,如道德、文藝、宗教、哲學等觀點,則離經濟基礎較遠,相對獨立性較大,它們除去受經濟基礎決定處,還直接受政治的決定和影響,因此,變化得比較慢,消滅得比較晚。特別是其中的哲學,離經濟基礎最遠,相對獨立性,它除去受經濟、政治的決定之外,還受道德、文藝、宗教等觀點的影響,它因而變化最慢,消滅得最晚。上層建筑變化的這種情況,決定了意識形態(tài)領域階級斗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1)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集中表現(xiàn)為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先進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筑就幫助它形成、鞏固和發(fā)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這一社會的經濟基礎變?yōu)楦嗦浜蟮慕洕A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筑就極力維護這種經濟基礎,妄圖使其免于滅亡,這時它就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阻礙社會的進步。由此可見,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即它是起進步作用還是起反動作用)不是由自身決定的,而是由它為之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的。
(2)因為上層建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所以在階級社會里,任何一個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和維護自己在經濟上的統(tǒng)治地位,總要建立和加強自己在上層建筑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而被統(tǒng)治階級為了*舊的經濟基礎,確立、鞏固、發(fā)展新的經濟基礎,也總是首先在上層領域進行革命。而最根本的是要*舊的國家政權,建立新的國家政權。由此可見,經濟上的解放只有通過政治上的革命才能實現(xiàn)。
(3)上層建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但這并不是說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沒有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表現(xiàn)為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新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和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表現(xiàn)為新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總有些不完善的地方,這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立刻適合經濟基礎的發(fā)展要求,需要采取適當措施逐步完善起來。這種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基本適合情況下的矛盾,是可以通過這一社會制度本身的自我調節(jié)得到解決的。另一種情形是反動的上層建筑和阻礙基本不適合情況下的矛盾。這種矛盾表現(xiàn)為,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現(xiàn)存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已經變得陳舊,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因而這種經濟基礎應該發(fā)生根本變革。但是反動的上層建筑卻極力維護它,阻礙它的根本變革。這樣就形成了經濟基礎自身的變革要求和上層建筑阻礙這種變革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不能在舊社會制度本身的范圍內得到根本解決,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動統(tǒng)治階級的革命,用新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取代舊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才能最后解決。每一種社會制度的后期都是如此。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就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這個辯證關系從連續(xù)不斷的動態(tài)過程來看,就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
在一個社會的上升時期,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是基本適合的,這時雖然二者之間也有矛盾,但這種矛盾可以在這個社會制度本身的范圍內,通過調整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的部分加以解決。當這個社會發(fā)展到沒落時期,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基本不適合了,這種矛盾不能通過這種社會制度本身得到根本解決,需要通過先進階級的革命,消滅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建立新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才能最后從根本上加以解決。而新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一旦確立或建立起來,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就達到了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開始了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新的矛盾運動。
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這種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是一個川流不息、萬古常新的循環(huán)過程,而每一次這樣的循環(huán),都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一個較高的階段。
4、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jù)。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規(guī)律,對于無產階級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特別是對于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考試大預祝廣大考研學子如愿考上自己理想的學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