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高考的作文題是《必須跨過這道坎》,有位女生在作文中揭發(fā)自己的父親因貪污公款而離家出走,獲得63分的高分(滿分為70分)。有評論認為,從倫理角度看,此文是對親情的出賣。因為,我國古代法律一直有“親親相隱”的規(guī)定,即父親犯了罪,兒子沒有向國家舉報的義務。
報道提到的原作文大意是:“考生從小生活在一個美滿、富裕的家庭中,不料,高考臨考前,父親卷起公款離家出走,一向柔弱的母親不得不賣房賣車,替父親償還債務,在‘坎’的面前,母親表現(xiàn)得非常堅強,女兒也從中汲取到了成長的力量?!弊罂从铱?,前看后看,恕筆者眼拙,“父親卷起公款離家出走”在前,作文在后,東窗已事發(fā),用得上女兒“揭發(fā)”嗎?評論有點無的放矢了。
退一步,即使沒有“卷款潛逃”的前提,就算作文內(nèi)容確有其事,女兒是“揭發(fā)”了父親,但完全出于自愿而舉報,很難說就是“出賣親情”。一些西方國家的“親親相隱”制度———父親犯了罪,兒子有知情不報的權利,但沒有規(guī)定兒子不準舉報———足以說明問題。
再者, 高考作文無論是緣于創(chuàng)造還是真實,其文采是否動人,措辭是否得當,是否合乎情理邏輯,才是給分標準。至于是否“出賣親情”,完全是個不相關的話題。就算因為高分原因,該作文得到公眾關注,反貪部門出于正常認知,又豈會真的把高考作文當成舉報信呢?
作文就是作文,不是舉報信,想借題發(fā)揮,也要尋找適當時機。高舉倫理、道德大棒,向一篇決定學子命運的作文發(fā)難,實在很不厚道。
報道提到的原作文大意是:“考生從小生活在一個美滿、富裕的家庭中,不料,高考臨考前,父親卷起公款離家出走,一向柔弱的母親不得不賣房賣車,替父親償還債務,在‘坎’的面前,母親表現(xiàn)得非常堅強,女兒也從中汲取到了成長的力量?!弊罂从铱?,前看后看,恕筆者眼拙,“父親卷起公款離家出走”在前,作文在后,東窗已事發(fā),用得上女兒“揭發(fā)”嗎?評論有點無的放矢了。
退一步,即使沒有“卷款潛逃”的前提,就算作文內(nèi)容確有其事,女兒是“揭發(fā)”了父親,但完全出于自愿而舉報,很難說就是“出賣親情”。一些西方國家的“親親相隱”制度———父親犯了罪,兒子有知情不報的權利,但沒有規(guī)定兒子不準舉報———足以說明問題。
再者, 高考作文無論是緣于創(chuàng)造還是真實,其文采是否動人,措辭是否得當,是否合乎情理邏輯,才是給分標準。至于是否“出賣親情”,完全是個不相關的話題。就算因為高分原因,該作文得到公眾關注,反貪部門出于正常認知,又豈會真的把高考作文當成舉報信呢?
作文就是作文,不是舉報信,想借題發(fā)揮,也要尋找適當時機。高舉倫理、道德大棒,向一篇決定學子命運的作文發(fā)難,實在很不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