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階級斗爭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錯誤)
(1)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現(xiàn)象,它只是階級社會的現(xiàn)象,不是一切社會的現(xiàn)象,因而它僅僅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2)階級斗爭對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作用,突出地表現(xiàn)在社會形態(tài)的質變過程中,同時還表現(xiàn)在同一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量變過程中。
(3)在不存在階級的社會里,不存在階級斗爭,因而階級斗爭不是一切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致的。(正確)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致的。(1)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2)兩者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精神文明的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學文化兩個方面,而文化是一個包括教育和科學事業(yè)在內的內容廣闊的領域,廣義的文化與精神文明的內容基本上是互相涵蓋的;從目的和功能上看,文化和精神文明都以人為對象,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3)總之,就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目的、功能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3、反映論是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錯誤)
(1)所謂反映論就是認為客觀世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人的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2)一切唯物主義都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堅持反映論的根本原則,不能把反映論歸結為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
(3)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缺陷不在于堅持反映論,而在于不懂得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離開了辨證法談認識論。馬克思認識論把實踐和辨證法引入認識論,成為能動的認識論,而同舊唯物主義機械反映論相區(qū)別。
4、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只要是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它就不再屬于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后的中國革命,雖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各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并為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掃清道路。因此,五四運動后的中國革命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屬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5、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正確)
理由如下:(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個側面都各有其特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矛盾的普遍性是從許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來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質,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矛盾的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
6、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的總和。(錯誤)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所有事物的共同本質,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個別事物或部分事物的特殊本質,它們之間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整體和部分關系與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區(qū)別在于整體是部分的總和,它包括所有個別事物。而矛盾的普遍性只是個別事物的共性,它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和個性之中,但不是特殊性或個性的總和。一般只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它不不包括所有的個別。
7、五四運動后中國革命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只要是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它就不再屬于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后的中國革命,雖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各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并為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掃清道路。因此,五四運動后的中國革命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屬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8、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絕大多數(shù)來自農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錯誤)
(1)民主革命時期,農民黨員占絕大多數(shù),大量非無產階級思想侵入黨內,給黨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帶來嚴峻挑戰(zhàn)。
(2)決定黨的性質的主要是它的理論和綱領。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正確方向;黨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武裝全體黨員,不僅要求黨員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求黨員首先在思想上入黨,指導他們?yōu)閷崿F(xiàn)黨的綱領和任務而奮斗,因而保持了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
(1)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現(xiàn)象,它只是階級社會的現(xiàn)象,不是一切社會的現(xiàn)象,因而它僅僅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2)階級斗爭對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作用,突出地表現(xiàn)在社會形態(tài)的質變過程中,同時還表現(xiàn)在同一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量變過程中。
(3)在不存在階級的社會里,不存在階級斗爭,因而階級斗爭不是一切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致的。(正確)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致的。(1)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2)兩者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精神文明的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學文化兩個方面,而文化是一個包括教育和科學事業(yè)在內的內容廣闊的領域,廣義的文化與精神文明的內容基本上是互相涵蓋的;從目的和功能上看,文化和精神文明都以人為對象,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3)總之,就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目的、功能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3、反映論是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錯誤)
(1)所謂反映論就是認為客觀世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人的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2)一切唯物主義都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堅持反映論的根本原則,不能把反映論歸結為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
(3)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缺陷不在于堅持反映論,而在于不懂得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離開了辨證法談認識論。馬克思認識論把實踐和辨證法引入認識論,成為能動的認識論,而同舊唯物主義機械反映論相區(qū)別。
4、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只要是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它就不再屬于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后的中國革命,雖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各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并為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掃清道路。因此,五四運動后的中國革命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屬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5、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正確)
理由如下:(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個側面都各有其特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矛盾的普遍性是從許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來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質,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矛盾的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
6、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的總和。(錯誤)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所有事物的共同本質,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個別事物或部分事物的特殊本質,它們之間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整體和部分關系與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區(qū)別在于整體是部分的總和,它包括所有個別事物。而矛盾的普遍性只是個別事物的共性,它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和個性之中,但不是特殊性或個性的總和。一般只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它不不包括所有的個別。
7、五四運動后中國革命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只要是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它就不再屬于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后的中國革命,雖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各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并為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掃清道路。因此,五四運動后的中國革命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屬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8、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絕大多數(shù)來自農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錯誤)
(1)民主革命時期,農民黨員占絕大多數(shù),大量非無產階級思想侵入黨內,給黨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帶來嚴峻挑戰(zhàn)。
(2)決定黨的性質的主要是它的理論和綱領。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正確方向;黨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武裝全體黨員,不僅要求黨員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求黨員首先在思想上入黨,指導他們?yōu)閷崿F(xiàn)黨的綱領和任務而奮斗,因而保持了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