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緒論和唯物論
一、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原理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拔镔|”范疇是唯物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原和統(tǒng)一性(不同的物質形態(tài)都具有客觀實在性這一共性)的抽象。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二、實踐本質的原理作為一種“新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去理解物質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承認世界的物質性,而且主張從實踐中去把握物質世界。不僅把世界理解為自然演化的結果,更是把世界理解為實踐創(chuàng)造的產物?! ?BR> 三、意識的本質和能動性原理
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在意識中體現了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tǒng)一。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主要表現在:意識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主動創(chuàng)造性;意識指導人們的行動,能動地改造世界?! ?BR> 意識能動作用的條件性。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發(fā)揮又是有條件的?! ?BR> 四、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
①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
②這一原理的基本表述:世界是統(tǒng)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是在客觀實在基礎上的統(tǒng)一。
第二部分 辯證法
兩大特征
一、聯(lián)系與系統(tǒng)整體性原理
1.聯(lián)系的特點
①聯(lián)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 ?BR> ②所謂聯(lián)系是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BR> ③聯(lián)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條件性、系統(tǒng)性。
2.系統(tǒng)的整體性原理
系統(tǒng)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狀態(tài)下所沒有的整體特性?! ?BR> ①系統(tǒng)的整體性和功能只能存在于各個組成要素的相互聯(lián)系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簡單相加?! ?BR> ②要素的性質、功能要所處的系統(tǒng)整體的影響和制約,離開整體,其性質就會發(fā)生變化?! ?BR> ③系統(tǒng)的性質更取決于這些要素的結合方式即結構性?! ?BR> 二、發(fā)展與過程論原理
1.發(fā)展觀
①發(fā)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又一個基本觀點和總特征?! ?BR> ②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發(fā)展?! ?BR> 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變化是運動的一般內容,發(fā)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變化?! ?BR> 發(fā)展是具有前進性質的運動,是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無序向有序的上升運動,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過程論是發(fā)展觀的集中體現
①一切事物都是發(fā)展的,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過程。都有其產生、發(fā)展和轉化的歷史,過去、現在和未來?! ?BR> ②把世界看做過程的集合體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是形而上學的思想特征?! ?BR> ③唯物辯證法過程論原理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則。它要求我們用歷史的觀點認識問題;它要求我們研究新情況,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三大規(guī)律
一、量變質變規(guī)律
①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漸進過程的中斷。是否超出度是區(qū)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
②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變,而且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總的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變的特征。
③承認質變是區(qū)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重要標志?! ?BR> 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原理
①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tǒng)一及其關系。即構成事物統(tǒng)一體的對立因素(矛盾雙方)之間的關系。
②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lián)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同一性要受斗爭性的制約,矛盾雙方的共存要靠斗爭來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要靠斗爭來實現。另一方面,斗爭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約,同一性規(guī)定和制約著斗爭的形式、規(guī)模和范圍?! ?BR> 2.矛盾轉化的原理
①矛盾推動事物的發(fā)展是通過矛盾的轉化而實現的。矛盾轉化是指矛盾雙方走向自己的對立面,是矛盾的解決和新舊矛盾的交替?! ?BR> ②矛盾轉化既是矛盾同一性的形式和最終確證,又是矛盾運動的最重要的表現?! ?BR> ③矛盾的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絕不是任意的?! ?BR> ④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促使事物向進步的方向轉化是主體的任務?! ?BR> ⑤否認矛盾轉化,用凝固的觀點看事物是形而上學觀點。不講條件,空談轉化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3.內因外因辯證關系原理
①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即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BR> ②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BR> ③它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方針的重要哲學基礎?! ?BR>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中的多個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自有其特點。
②由于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多種解決形式: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于盡;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創(chuàng)造出一種使矛盾雙方可以長期共存的形式;在社會領域還有對抗形式和非對抗形式的區(qū)別。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即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BR> 5.矛盾發(fā)展不平衡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
①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個矛盾體系中,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則是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不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 ?BR>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論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對立的雙方中總有一方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成為矛盾主要方面;與此相應的便是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非主要方面?! ?BR> 三、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兩種因素,這兩方面的矛盾促使事物自身發(fā)展,由肯定階段進入否定階段。
②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事物通過否定獲得了自我發(fā)展。但事物在否定階段的發(fā)展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 ?BR> ③由于事物的內在矛盾,事物的否定階段也必然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揚棄了片面性,繼承了合理性。實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 ?BR> ④事物經過兩次辯證否定,三個階段,矛盾雙方都得到充分展開,揚棄了各自的片面性。達到了新(基礎上)的肯定?! ?BR> 這一過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內容上是前進上升的?! ?BR> 四對范疇
1.現象和本質辯證關系
2.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系
3.原因和結果辯證關系
4.可能性和現實性辯證關系
第三部分 認識論
一、認識的本質、機制原理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BR> 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反映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這是一切唯物主義都承認的反映論共同原則。
②,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
③認識是反映和創(chuàng)造的辯證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不是臆造,而以反映為前提和基礎;創(chuàng)造也是反映,但是對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的反映。實踐是反映和創(chuàng)造辯證統(tǒng)一的基礎?! ?BR> 2.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信息是事物的屬性、含義的、狀態(tài)的表征,它通過事物間的相互作用和反映表現出來。反映則是信息交換和接收過程。主體在認識過程即信息處理中表現出明顯的選擇性?! ?BR> 重構是實現能動反映的內在機制。重構是指主體在思維中對客體信息的建構過程,就是主體把經過選擇、加工和變換的客體信息在大腦中重新組合為觀念的體系?! ?BR> 二、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也指導實踐。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就認識的來源和基礎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決定認識;就認識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以正確的認識和理論指導實踐;就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與認識的統(tǒng)一。
三、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滲透。
四、認識的辯證過程原理
從感性認識發(fā)展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更重要的一次飛躍。從實踐的角度看,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從認識的角度看,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過程?! ?BR> 五、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有三層含義: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就人類認識的本性來說,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從真理的發(fā)展來說,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BR> ②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包含的。任何相對真理中都包含有絕對真理的顆粒;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BR> ③反對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科學地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BR> ④堅持真理的具體性:真理是多方面規(guī)定的統(tǒng)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范圍;真理的具體的存在是主觀向客觀無止境的接近,而不是一經達到便永遠不變的靜止狀態(tài)。
六、真理標準及其確定性的原理
①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主觀同客觀的符合度。純粹主觀、純粹客觀范圍都不能解決,而只能是把主觀同客觀相聯(lián)系?! ?BR> ②實踐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凡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都具有不可*的性質;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即使當前的實踐還不能加以判定,最終也會被爾后的實踐做出裁決。
第四部分 歷史觀
一、社會基本結構原理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
①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包含著三項物質性的要素,即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前二者是物質實體,后者是物質力量(生產力)和物質性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
②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社會的全部精神現象。區(qū)分為社會意識形式(意識形態(tài)和非意識形態(tài))、社會心理以及風俗習慣。
2.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原理
①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 ?BR> ②把人類社會中的三重關系區(qū)分為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結構和機制?! ?BR> ③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 ?BR> 3.政治上層建筑的原理
①政治上層建筑即社會的政治結構,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政治法律設施(政黨、政權機關、軍隊、警察、法庭和監(jiān)獄等實體因素)、另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等規(guī)章與準則構成的系統(tǒng))?! ?BR> ②政治上層建筑的性質是“思想的物質附屬物”
政治上層建筑這兩個部分都是根據經濟基礎的要求,并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質附屬物”?! ?BR> 4.意識形態(tài)的原理
①在社會意識中,根據反映社會存在的層次,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 ?BR> ②在社會意識形式中,根據是否具有階級性,分為意識形態(tài)和非意識形態(tài)?! ?BR> 5.文化的本質和社會功能的原理
①意識形態(tài)就是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是“人化”,即人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意識形態(tài)(也包括風俗習慣)?! ?BR> ②文化的本質和社會功能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和社會功能。即反映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具有階級性的社會意識形式。作為社會意識一般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是意識形態(tài)(也即狹義文化)的一般本質?! ?BR> ③意識形態(tài)(狹義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④先進文化是指反映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未來發(fā)展方向和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文化。在當代中國,就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BR> 6.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原理。
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原理
第一個規(guī)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規(guī)律的內容和意義
其內容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及其發(fā)展變化的方向,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歸根到底取決于和服從于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BR> 第二個規(guī)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狀況規(guī)律的內容和意義
內容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fā)展變化的方向,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取決于和服務于經濟基礎的性質和要求,這一規(guī)律表明,上層建筑的性質和變化發(fā)展,上層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決于經濟基礎的狀況。
三、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基礎
1.社會和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原理
①社會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而也必須協(xié)調發(fā)展。如何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系始終是人類所面臨的永恒主題?! ?BR> ②社會和自然界具有不同的運動規(guī)律,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文明觀、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xié)調發(fā)展?! ?BR> ③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平衡?! ?BR> 2、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原理
①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 ?BR> ②真理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價值是客觀事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真理和價值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即凡是真理必有價值,凡有價值的東西應不與真理相悖。
③只有通過正確反映對象并能動地改造對象以滿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甚至是價值,才能實現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 ?BR> ④真理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是人類活動的內在矛盾。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是人類活動的內在要求?! ?BR> 四、人的價值實現和人的發(fā)展
1.價值和價值評價原理
①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是指客體對于主體的有用性,是對人與社會的積極意義?! ?BR> ②價值的客觀性表現在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實基礎;人的需要并非主觀隨意,而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所制約。
③價值評價是主體在對客體屬性、本質和規(guī)律進行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 ?BR> ④科學的價值尺度是具有客觀必然性的合理的主體需要?! ?BR> 2.價值選擇和價值實現原理
①人們的價值選擇也是多樣的,表現出價值觀上的差異。但并不是主觀任意的,價值選擇要受到功利、情感、道德、審美等主觀因素和社會歷史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所以,人的價值選擇既是多樣的,又是統(tǒng)一的。
②在特定的社會中,人們的價值選擇必然是在眾多的價值取向中保持一種主流的價值導向,以引領價值選擇的正確進行?! ?BR> 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實現價值的首要前提,為實現特定的價值目標而進行的實踐活動即價值實踐是實現價值的途徑?! ?BR> 3.人的價值原理
①人的價值是以人本身及其活動作為價值客體的一種價值關系。是作為價值客體的人對于自身、他人或社會的有用性,這種有用性是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活動為內在根據的?! ?BR> ②人的價值的二重性
人的價值具有目的性:當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占有價值的時候,人是價值主體,人的價值的這一方面稱為個人價值。人的價值又具有工具性:當人作為價值客體去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時,人的價值的這一方面稱為社會價值。
③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辯證關系
二者存在著矛盾。但本質上又是統(tǒng)一的。社會價值是人的價值的主導方面,個人價值在社會中才能實現?! ?BR> 4.以人為本與社會發(fā)展原理
①作為歷史觀,它強調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
②作為價值觀,它強調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
③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運用歷史的尺度,又要確立和運用人的尺度,以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出發(fā)點、目的和標準?! ?BR> ④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則。
一、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原理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拔镔|”范疇是唯物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原和統(tǒng)一性(不同的物質形態(tài)都具有客觀實在性這一共性)的抽象。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二、實踐本質的原理作為一種“新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去理解物質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承認世界的物質性,而且主張從實踐中去把握物質世界。不僅把世界理解為自然演化的結果,更是把世界理解為實踐創(chuàng)造的產物?! ?BR> 三、意識的本質和能動性原理
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在意識中體現了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tǒng)一。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主要表現在:意識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主動創(chuàng)造性;意識指導人們的行動,能動地改造世界?! ?BR> 意識能動作用的條件性。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發(fā)揮又是有條件的?! ?BR> 四、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
①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
②這一原理的基本表述:世界是統(tǒng)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是在客觀實在基礎上的統(tǒng)一。
第二部分 辯證法
兩大特征
一、聯(lián)系與系統(tǒng)整體性原理
1.聯(lián)系的特點
①聯(lián)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 ?BR> ②所謂聯(lián)系是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BR> ③聯(lián)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條件性、系統(tǒng)性。
2.系統(tǒng)的整體性原理
系統(tǒng)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狀態(tài)下所沒有的整體特性?! ?BR> ①系統(tǒng)的整體性和功能只能存在于各個組成要素的相互聯(lián)系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簡單相加?! ?BR> ②要素的性質、功能要所處的系統(tǒng)整體的影響和制約,離開整體,其性質就會發(fā)生變化?! ?BR> ③系統(tǒng)的性質更取決于這些要素的結合方式即結構性?! ?BR> 二、發(fā)展與過程論原理
1.發(fā)展觀
①發(fā)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又一個基本觀點和總特征?! ?BR> ②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發(fā)展?! ?BR> 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變化是運動的一般內容,發(fā)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變化?! ?BR> 發(fā)展是具有前進性質的運動,是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無序向有序的上升運動,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過程論是發(fā)展觀的集中體現
①一切事物都是發(fā)展的,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過程。都有其產生、發(fā)展和轉化的歷史,過去、現在和未來?! ?BR> ②把世界看做過程的集合體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是形而上學的思想特征?! ?BR> ③唯物辯證法過程論原理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則。它要求我們用歷史的觀點認識問題;它要求我們研究新情況,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三大規(guī)律
一、量變質變規(guī)律
①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漸進過程的中斷。是否超出度是區(qū)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
②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變,而且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總的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變的特征。
③承認質變是區(qū)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重要標志?! ?BR> 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原理
①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tǒng)一及其關系。即構成事物統(tǒng)一體的對立因素(矛盾雙方)之間的關系。
②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lián)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同一性要受斗爭性的制約,矛盾雙方的共存要靠斗爭來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要靠斗爭來實現。另一方面,斗爭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約,同一性規(guī)定和制約著斗爭的形式、規(guī)模和范圍?! ?BR> 2.矛盾轉化的原理
①矛盾推動事物的發(fā)展是通過矛盾的轉化而實現的。矛盾轉化是指矛盾雙方走向自己的對立面,是矛盾的解決和新舊矛盾的交替?! ?BR> ②矛盾轉化既是矛盾同一性的形式和最終確證,又是矛盾運動的最重要的表現?! ?BR> ③矛盾的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絕不是任意的?! ?BR> ④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促使事物向進步的方向轉化是主體的任務?! ?BR> ⑤否認矛盾轉化,用凝固的觀點看事物是形而上學觀點。不講條件,空談轉化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3.內因外因辯證關系原理
①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即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BR> ②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BR> ③它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方針的重要哲學基礎?! ?BR>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中的多個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自有其特點。
②由于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多種解決形式: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于盡;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創(chuàng)造出一種使矛盾雙方可以長期共存的形式;在社會領域還有對抗形式和非對抗形式的區(qū)別。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即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BR> 5.矛盾發(fā)展不平衡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
①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個矛盾體系中,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則是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不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 ?BR>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論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對立的雙方中總有一方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成為矛盾主要方面;與此相應的便是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非主要方面?! ?BR> 三、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兩種因素,這兩方面的矛盾促使事物自身發(fā)展,由肯定階段進入否定階段。
②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事物通過否定獲得了自我發(fā)展。但事物在否定階段的發(fā)展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 ?BR> ③由于事物的內在矛盾,事物的否定階段也必然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揚棄了片面性,繼承了合理性。實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 ?BR> ④事物經過兩次辯證否定,三個階段,矛盾雙方都得到充分展開,揚棄了各自的片面性。達到了新(基礎上)的肯定?! ?BR> 這一過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內容上是前進上升的?! ?BR> 四對范疇
1.現象和本質辯證關系
2.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系
3.原因和結果辯證關系
4.可能性和現實性辯證關系
第三部分 認識論
一、認識的本質、機制原理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BR> 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反映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這是一切唯物主義都承認的反映論共同原則。
②,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
③認識是反映和創(chuàng)造的辯證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不是臆造,而以反映為前提和基礎;創(chuàng)造也是反映,但是對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的反映。實踐是反映和創(chuàng)造辯證統(tǒng)一的基礎?! ?BR> 2.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信息是事物的屬性、含義的、狀態(tài)的表征,它通過事物間的相互作用和反映表現出來。反映則是信息交換和接收過程。主體在認識過程即信息處理中表現出明顯的選擇性?! ?BR> 重構是實現能動反映的內在機制。重構是指主體在思維中對客體信息的建構過程,就是主體把經過選擇、加工和變換的客體信息在大腦中重新組合為觀念的體系?! ?BR> 二、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也指導實踐。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就認識的來源和基礎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決定認識;就認識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以正確的認識和理論指導實踐;就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與認識的統(tǒng)一。
三、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滲透。
四、認識的辯證過程原理
從感性認識發(fā)展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更重要的一次飛躍。從實踐的角度看,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從認識的角度看,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過程?! ?BR> 五、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有三層含義: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就人類認識的本性來說,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從真理的發(fā)展來說,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BR> ②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包含的。任何相對真理中都包含有絕對真理的顆粒;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BR> ③反對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科學地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BR> ④堅持真理的具體性:真理是多方面規(guī)定的統(tǒng)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范圍;真理的具體的存在是主觀向客觀無止境的接近,而不是一經達到便永遠不變的靜止狀態(tài)。
六、真理標準及其確定性的原理
①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主觀同客觀的符合度。純粹主觀、純粹客觀范圍都不能解決,而只能是把主觀同客觀相聯(lián)系?! ?BR> ②實踐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凡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都具有不可*的性質;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即使當前的實踐還不能加以判定,最終也會被爾后的實踐做出裁決。
第四部分 歷史觀
一、社會基本結構原理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
①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包含著三項物質性的要素,即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前二者是物質實體,后者是物質力量(生產力)和物質性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
②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社會的全部精神現象。區(qū)分為社會意識形式(意識形態(tài)和非意識形態(tài))、社會心理以及風俗習慣。
2.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原理
①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 ?BR> ②把人類社會中的三重關系區(qū)分為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結構和機制?! ?BR> ③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 ?BR> 3.政治上層建筑的原理
①政治上層建筑即社會的政治結構,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政治法律設施(政黨、政權機關、軍隊、警察、法庭和監(jiān)獄等實體因素)、另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等規(guī)章與準則構成的系統(tǒng))?! ?BR> ②政治上層建筑的性質是“思想的物質附屬物”
政治上層建筑這兩個部分都是根據經濟基礎的要求,并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質附屬物”?! ?BR> 4.意識形態(tài)的原理
①在社會意識中,根據反映社會存在的層次,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 ?BR> ②在社會意識形式中,根據是否具有階級性,分為意識形態(tài)和非意識形態(tài)?! ?BR> 5.文化的本質和社會功能的原理
①意識形態(tài)就是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是“人化”,即人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意識形態(tài)(也包括風俗習慣)?! ?BR> ②文化的本質和社會功能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和社會功能。即反映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具有階級性的社會意識形式。作為社會意識一般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是意識形態(tài)(也即狹義文化)的一般本質?! ?BR> ③意識形態(tài)(狹義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④先進文化是指反映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未來發(fā)展方向和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文化。在當代中國,就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BR> 6.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原理。
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原理
第一個規(guī)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規(guī)律的內容和意義
其內容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及其發(fā)展變化的方向,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歸根到底取決于和服從于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BR> 第二個規(guī)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狀況規(guī)律的內容和意義
內容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fā)展變化的方向,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取決于和服務于經濟基礎的性質和要求,這一規(guī)律表明,上層建筑的性質和變化發(fā)展,上層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決于經濟基礎的狀況。
三、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基礎
1.社會和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原理
①社會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而也必須協(xié)調發(fā)展。如何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系始終是人類所面臨的永恒主題?! ?BR> ②社會和自然界具有不同的運動規(guī)律,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文明觀、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xié)調發(fā)展?! ?BR> ③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平衡?! ?BR> 2、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原理
①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 ?BR> ②真理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價值是客觀事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真理和價值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即凡是真理必有價值,凡有價值的東西應不與真理相悖。
③只有通過正確反映對象并能動地改造對象以滿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甚至是價值,才能實現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 ?BR> ④真理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是人類活動的內在矛盾。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是人類活動的內在要求?! ?BR> 四、人的價值實現和人的發(fā)展
1.價值和價值評價原理
①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是指客體對于主體的有用性,是對人與社會的積極意義?! ?BR> ②價值的客觀性表現在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實基礎;人的需要并非主觀隨意,而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所制約。
③價值評價是主體在對客體屬性、本質和規(guī)律進行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 ?BR> ④科學的價值尺度是具有客觀必然性的合理的主體需要?! ?BR> 2.價值選擇和價值實現原理
①人們的價值選擇也是多樣的,表現出價值觀上的差異。但并不是主觀任意的,價值選擇要受到功利、情感、道德、審美等主觀因素和社會歷史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所以,人的價值選擇既是多樣的,又是統(tǒng)一的。
②在特定的社會中,人們的價值選擇必然是在眾多的價值取向中保持一種主流的價值導向,以引領價值選擇的正確進行?! ?BR> 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實現價值的首要前提,為實現特定的價值目標而進行的實踐活動即價值實踐是實現價值的途徑?! ?BR> 3.人的價值原理
①人的價值是以人本身及其活動作為價值客體的一種價值關系。是作為價值客體的人對于自身、他人或社會的有用性,這種有用性是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活動為內在根據的?! ?BR> ②人的價值的二重性
人的價值具有目的性:當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占有價值的時候,人是價值主體,人的價值的這一方面稱為個人價值。人的價值又具有工具性:當人作為價值客體去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時,人的價值的這一方面稱為社會價值。
③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辯證關系
二者存在著矛盾。但本質上又是統(tǒng)一的。社會價值是人的價值的主導方面,個人價值在社會中才能實現?! ?BR> 4.以人為本與社會發(fā)展原理
①作為歷史觀,它強調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
②作為價值觀,它強調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
③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運用歷史的尺度,又要確立和運用人的尺度,以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出發(fā)點、目的和標準?! ?BR> ④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