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考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考點(三)

字號:

21、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1)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前提),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
    (2)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工作日長度不變,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
    (3)相對剩余價值是以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是全社會生產率提高的結果
    (4)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它們都靠延長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來增加剩余價值的生產。
    22、超額剩余價值
    源泉:工人剩余勞動
    (1)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差額。個別企業(yè)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得到更多的剩余價值。
    (2)某個資本家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具有暫時性。因為追求剩余價值的動力和競爭的壓力,迫使每個資本家都必須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當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到先進企業(yè)水平時,超額剩余價值轉化為相對剩余價值。
    (3)追求超額剩余價值是每個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的直接動機;而各個資本家競相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使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全社會生產率的提高是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實現的
    23、資本積累
    原因:資本家的內在欲望和外在壓力。(資本積累的規(guī)模取決于剩余價值的數量和分割的比例。)
    (1)資本積累:剩余價值資本化,叫做資本積累。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客觀的必然趨勢。資本積累不僅是剝削工人的結果,而且又是擴大對工人剝削的手段。
    (2)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去擴大生產規(guī)模從而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
    24、資本有機構成
    從物質方面考察資本構成,用C和V比例關系表現,反映技術水平。
    (1)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的價值構成叫做資本有機構成。
    (2)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物質形態(tài):資本技術構成;價值形態(tài):資本價值構成。
    (3)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本有機構成有不斷提高的趨勢。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剩余價值而不斷改進技術、更新設備,使不變資本增大,可變資本相對縮小,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
    有機構成的提高導致的后果①V比重?、谙鄬^剩人口形成③資本周轉速度減緩
    ④平均利潤率下降。
    25、資本的積聚和集中
    實現資本集中的方法:兼并或組成股份公司;集中后果:個別資本迅速擴大
    (1)資本的積聚和集中是單個資本總額增大的兩條途徑和形式。
    ①資本積聚,是單個資本依靠剩余價值的資本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
    ②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中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可以采取吞并的形式(大資本吞并中小資本),組織股份公司的形式,借助于競爭和信用兩個杠桿來實現。
    (2)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區(qū)別在于:
    ①資本積聚增大社會資本總額,資本集中則不會,只改變資本家之間的分配。
    ②資本積聚的增長要受到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數額的限制,從而增長比較緩慢;
    ③資本集中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集中大量的資本。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總額。
    (3)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聯系在于:個別資本總額增大有利于積聚。
    ①資本積聚使個別資本總額增大,競爭實力增強,從而會加速資本集中的進展;
    ②資本集中使個別資本總額增大,有利于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從而增大資本的積聚。
    26、資本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08年新增考點)
    (1)在資本積累的發(fā)展進程中,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與工人階級貧困的積累內在地、本質地、必然地聯系在一起,這就是資本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
    (2)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造成社會總資本對勞動的需求相對減少,形成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還造成了勞動力供給增加,加強了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3)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貧困的積累主要表現在:
    ①工人階級的實際收入比重趨于下降,而資產階級收入比重趨于上升,兩極分化趨勢明顯;
    ②資本主義國家失業(yè)現象極為嚴重,大批失業(yè)和半失業(yè)人口大量存在;
    ③工人的實際工資有時會出現下降的情況,大量工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生活極不安定。
    27、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商業(yè)利潤的實質是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①剩余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當剩余價值被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剩余價值便取得了利潤形式。利潤形式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利潤率p‘=m/c+v,和有機構成反方向變化。
    ②利潤率:剩余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表示預付資本增殖程度。
    ③影響利潤率因素:剩余價值率、有機構成、資本周轉速度、不變資本的節(jié)省、原材料價格變動
    28、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三)
    部門內部的競爭形成超額利潤。內部競爭也形成商品的社會價值。
    (1)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剩余價值總量同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是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的。
    (2)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實際上是全社會的剩余價值在各部門的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
    (3)剩余價值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重新分配的結果,表現為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即形成平均利潤。平均利潤是指以預付資本大小按平均利潤率計算歸每個生產部門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潤。
    (4)平均利潤率水平高低取決于兩個因素:利潤率反映了預付總資本的增殖程度,資本的賺錢速度。
    ①各部門利潤率水平,②利潤率不同的各部門的資本量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29、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前提是:平均利潤形成是不同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
    (1)生產價格由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構成,隨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注:生產成本指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該范疇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真相,因為它混淆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別。
    (2)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后,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形式也發(fā)生變化,即價格以生產價格為中心而上下波動。這沒有否定價值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支配著生產價格的變動。
    (3)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并不排斥各部門中少數先進企業(yè)仍然可以獲得超額利潤。
    (4)超額利潤是超額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yè)家間關系。
    30、商業(yè)資本和商業(yè)利潤職能資本家:產業(yè)、商業(yè)、農業(yè)資本家商業(yè)利潤實質:雇傭工人所創(chuàng)剩余價值
    (1)商業(yè)資本:在流通領域中從事商品買賣,以攫取商業(yè)利潤為目的的一種獨立的資本形式。
    (2)商業(yè)資本的職能:執(zhí)行商品資本的職能,即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商品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3)商業(yè)利潤:商業(yè)資本家通過購銷差價,按照平均利潤率的要求,從產業(yè)資本家剝削來的剩余價值中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體現了商業(yè)資本家和產業(yè)資本家共同瓜分剩余價值,并剝削包括商業(yè)職工在內的雇傭工人的關系。商品資本:直接生產出來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