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新聞作品研究》練習題(3)

字號:

19. 《生命的支柱》是一篇( )
    A.人物通訊
    B.人物專訪
    C.人物特寫
    D.人物評論
    20. 反映在全國率先實行租賃經(jīng)營的通訊是( )
    A.《經(jīng)濟學家趕集》
    B.《沈陽市防爆器械廠破產(chǎn)倒閉》
    C.《關廣梅現(xiàn)象》
    D.《長沙火柴脫銷的原因何在》
    21. 勇于突破會議報道陳舊框框的記者是( )
    A.劉衡
    B.金鳳
    C.郭玲春
    D.郭梅尼
    22.在新聞作品研究中與求同思維對應的是( )
    A.宏觀思維
    B.求異思維
    C.立體思維
    D.發(fā)散思維
    23. “輕視生活,輕視事實,輕視感性經(jīng)驗,不從新聞作品實際出發(fā),而從條條出發(fā)”。這種錯誤傾向是( )
    A.機械輪
    B.唯理論
    C.唯心論
    D.經(jīng)驗論
    多選題: (每題2分)
    1.下列關于新聞作品研究過程中,要遵循的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的表述,正確的有( )
    A.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
    B.由個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個性
    C.由一般到個別,再由個別到一般
    D.由共性到個性,再由個性到共性
    E.由個別到一般,再由個性到共性
    2.構(gòu)成新聞作品吸引讀者的第一條件的因素是( )
    A.醒目的標題
    B.新穎的角度
    C.緊湊的結(jié)構(gòu)
    D.簡潔的語言
    E.深刻的內(nèi)涵
    3.感性認識只是新聞作品研究的低級階段,它具有( )
    A.膚淺性
    B.片面性
    C.局限性
    D.表面性
    E.不準確性
    4.新聞作品研究的任務,要求把握( )
    A.新聞作品的本質(zhì)
    B.新聞作品的全體
    C.新聞作品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D.新聞作品的結(jié)構(gòu)
    E.新聞作品的特色
    5.新聞作品應遵循的共性有( )
    A.新鮮性
    B.真實性
    C.針對性
    D.指導性
    E.準確性
    6.在新聞作品研究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階段,如果極端化,值得注意的錯誤傾向有( )
    A.形而上學
    B.唯心論
    C.先驗論
    D.經(jīng)驗論
    E.唯理論
    7. 新聞作品研究是一個完整的精神活動,是感性與理性的辨證統(tǒng)一,這種辨證統(tǒng)一體現(xiàn)在感性與理性的( )
    A.相互依賴
    B.相互協(xié)調(diào)
    C.相互滲透
    D.相互抵觸
    E.相互制衡
    8.新聞作品研究的思維特點,體現(xiàn)了新聞作品研究的整個過程,能夠說明這些特點的大體有( )
    A.簡單性與復雜性
    B.全面性與片面性
    C.感性與理性
    D.共性與個性
    E.主觀性與客觀性
    9. 為了增強新聞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吸引力,有的消息也運用白描的手法,使得消息有形象感。下列作品中有形象感的是( )
    A.《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B.《別了,“不列顛尼亞”》
    C.《日本簽字投降》
    D.《一本充滿自我批評精神的新書》
    E.《陜北有煤?!?BR>    10.新聞作品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 )
    A.描寫
    B.抒情
    C.敘述
    D.說明
    E.議論
    簡答題:
    1.(本題8分)新聞作品研究的客觀性是怎么體現(xiàn)的?
    客觀是指主觀意識之外的物質(zhì)世界。作為研究對象的新聞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存在。研究者對新聞作品的分析、判斷、聯(lián)想,必須以新聞作品為基礎,而不可離開新聞作品這個客觀條件。毫無根據(jù)地信口開河。
    2.(本題8分)新聞作品研究中的“經(jīng)驗論”傾向是如何表現(xiàn)的?
    表現(xiàn):在新聞作品研究中,“經(jīng)驗論”輕視新聞寫作和研究的規(guī)律,否認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思維定式,認定“新聞無學”,“分析新聞沒有必要”,“上級說好就好,上級說壞就壞”,認為“不學新聞學,照樣懂新聞”,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經(jīng)驗當作普遍規(guī)律。如此等等,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都不能幫助讀者正確分析、評價、研究新聞作品。
    3.(本題8分)新聞作品研究的思維特點,大體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
    新聞作品研究的思維特點體現(xiàn)于整個過程,可以從感性與理性、共性與個性、客觀性與主觀性等幾個方面來說明。
    4.(本題8分)新聞作品的個性特點一般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1)從鮮明的時代特色中發(fā)現(xiàn)新聞作品的個性。
    (2)從作品中人與事的特殊性中發(fā)現(xiàn)新聞作品的個性。
    (3)從表現(xiàn)形式的求新性中發(fā)現(xiàn)新聞作品的個性。
    (4)從作品語言運用的特色中發(fā)現(xiàn)新聞作品的個性。
    5.(本題13分)試述新聞作品研究中感性與理性認識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
    新聞作品研究是一個完整的精神活動,感性與理性的辯證統(tǒng)一,首先表現(xiàn)于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一方面,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讀者對作品的認識是先有感性,然后才發(fā)展為理性。作品的本質(zhì)是通過多方面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不透過作品的現(xiàn)象,就無法把握作品的本質(zhì)。另一方面,感性認識有待于深化、發(fā)展為理性認識。對作品中的事實還停留在片斷的、分散的、表面的認識階段時,對作品的分析不可能有什么深切的感受,只有經(jīng)過認真思考,將那些片斷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來,加上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的補充、豐富,并在自己的頭腦里獲得再現(xiàn)時,才能對作品所揭示的內(nèi)涵有比較全面、深切的感受,從而達到理解與感受的統(tǒng)一,真正把握作品的本質(zhì)。其次表現(xiàn)于它們的相互滲透。一方面,感性認識中有理性認識;另一方面,理性認識中也難免有感性認識的東西。
    6.(本題13分)試述新聞作品研究中的思維特點?
    新聞作品研究的思維特點體現(xiàn)于整個過程,大體可以從感性與理性、共性與個性、主觀性與客觀性等幾個方面來說明。
    (1)感性與理性。研究新聞作品包括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感性認識階段就是對新聞作品的閱讀,從其形式到內(nèi)容的直接印象的具體感受階段。理性認識階段就是對新聞作品的分析、評判的階段。二者辯證統(tǒng)一,既互相依賴又互相滲透。
    (2)個性與共性。個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獨特而又鮮明的特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類事物共同的本質(zhì)屬性。共性和個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說是個性與共性的對立統(tǒng)一體。新聞作品也同樣如此,它既具有新聞報道真實、客觀、新穎諸共性而區(qū)別于小說、戲劇、詩歌、散文、公文等其他文章樣式。同時,每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如果新聞作品只有共性,沒有個性,那么新聞報道就會陷人千人一面、萬人一腔的僵化模式。
    (3) 主觀性與客觀性。研究新聞作品,不言而喻,它必須要有客觀條件——新聞作品,還要有主觀條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養(yǎng)。這就說明研究新聞作品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我們在新聞作品研究活動中,一定要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才能對新聞作品做出確切的評價。在新聞作品研究中應力求對新聞作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正確把握作品的時代背景、傳播意圖及其社會影響等等。我們應力求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以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
    7.(本題13分)在新聞作品研究中,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求異思維、宏觀思維和立體思維的意義?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一種勇于探索未知領域,敢于提出新見解、新問題的進取性思維方式,它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本身具有的能動性。求新,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特征。新聞工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特點就是不斷探索新情況、研究新問題,使自己不斷有新發(fā)現(xiàn)。我們在新聞作品中同樣離不開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求對新聞作品做出具有獨到見解的評析。
    立體思維是相對于平面思維而言的。對于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圖真實地反映這個事物的整體以及這個整體和周圍事物構(gòu)成的立體畫面,是立體思維常采用的思維方式。
    宏觀思維是指突破、超越所觀察的事物本身,從更大的時空范圍去展開縱向和橫向的思索。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發(fā)展的新形勢中,要求我們在研究新聞作品時具有遠見卓識,高屋建瓴地觀察問題,要從微觀上發(fā)現(xiàn)典型,又要跳出微觀,從宏觀上把握主題,升華思想,開掘深度。所謂“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求異思維是一種朝著不同方向、沿著不同途徑思考問題的手法。它常常沖破思考的習慣、范圍、激發(fā)非習慣的聯(lián)想,從而引出更多更深的信息。在新聞作品研究中恰當?shù)夭捎们螽愃季S,能為新聞作品研究注人新的活力。
    以上幾種思維方式,從不同角度拓寬思維的領域,幫助我們深化認識、深人研究,使我們的研究活動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各種思維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8.(本題13分)試述新聞作品研究中個性與共性的統(tǒng)一關系?
    分析新聞作品要從個別具體作品中探索新聞采寫的普遍規(guī)律,從而提高新聞實踐的能力。在分析過程中,離不開認識事物的一般原理:從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亦既由個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個性。由于個性之中包含著共性,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人們可以通過把握個別典型,從中找出共同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以指導一般。個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獨特而鮮明的特性。個性最突出之處就是它的特殊性、個別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類事物共同的本質(zhì)屬性。
    任何事物都可以說是個性與共性的統(tǒng)一性。新聞作品也同樣如此。如果新聞作品只有共性,沒有個性,那么新聞報道就會失去了豐富多彩、色彩斑瀾的面貌,就會陷入千篇一律、固定化、僵化、套話的模式。如果只有個性就喪失了本質(zhì)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