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本題型共18題,練習題提供正誤對照,不記分,)
1.企業(yè)的存貨按計劃成本核算,期初甲種原材料庫存數(shù)量為50噸,其計劃成本為200元/噸,“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借方余額為100元,本月以210元/噸購入甲種原材料50噸,則本期甲種原材料成本差異率為( )。
(A) 1%
(B) 2%
(C) 3%
(D) 4%
正確答案:c
解析:“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借方為超支差,本期甲種原材料成本差異率=[100 (210-200)*50]/(50 50)*200=3%.
2.某企業(yè)對發(fā)出的存貨采用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計價,本月初不銹鋼數(shù)量為40噸,單價為3100元/噸,本月一次購入,數(shù)量為60噸,單價為3000元/噸,則本月發(fā)出存貨的單價為( )。
(A) 3060元/噸
(B) 3040元/噸
(C) 3100元/噸
(D) 3050元/噸
正確答案:b
解析:(3100*40 3000*60)/(40 60)=3040元/噸。
3.某公司2002年8月購入B材料,并委托大地企業(yè)對其進行加工,生產(chǎn)出Y產(chǎn)品,B材料購入的價款為30000元,增值稅為5100元,發(fā)生了運輸費150元,裝卸費80元,入庫前整理費70元,入庫后保管費60元,在委托大地企業(yè)對B材料進行加工的過程中,發(fā)生了運輸費100元,裝卸費50元,并支付了加工費7500元。運費支出都取得了運輸單位開具的貨票,該公司Y產(chǎn)品的實際成本數(shù)額為( ?。┰?BR> (A) 30300
(B) 37932.5
(C) 37950
(D) 38010
正確答案:b
解析:B材料的實際成本=30000 80 70 150*(1-7%)=30289.5(元), 委托加工的Y產(chǎn)品實際成本=30289.5 100*(1-7%) 50 7500=37932.5(元) 。注意:增值稅不計入材料的成本;隨同運費支付的裝卸費、保險費等不能抵扣進項稅額;材料驗收入庫后的保管費計入期間費用。
4.光明食品加工廠為增值稅小規(guī)模納稅人,原材料采用計劃成本核算,甲材料計劃成本每噸為20元。本期購進甲材料6000噸,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上注明的價款總額為102000元。增值稅額為17340元。另發(fā)生運雜費用1400元,途中保險費用359元。原材料運抵企業(yè)后驗收入庫原材料5995噸,運輸途中合理損耗5噸。購進甲材料發(fā)生的成本差異(超支)為( ?。┰?。
(A) 1099
(B) 16241
(C) 16141
(D) 1199
正確答案:d
解析:原材料計劃成本=20×5995=119900元,原材料實際成本=102000 17340 1400 359=121099元,甲材料發(fā)生的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121099-119900=1199元。
5.下列哪種計價方法在物價持續(xù)下跌時,期末存貨的價值( )。
(A) 后進先出法
(B) 先進先出法
(C) 移動加權平均法
(D) 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
正確答案:a
解析:物價持續(xù)下跌時,采用后進先出法核算發(fā)出存貨,則發(fā)出的存貨的價值最低,因而期末存貨的價值。
6.乙企業(yè)3月1日存貨結存數(shù)量為200件,單價為4元;3月2日發(fā)出存貨150件;3月5日購進存貨200件,單價4.4元;3月7日發(fā)出存貨100件。在對存貨發(fā)出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的情況下,3月7日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為( ?。┰?BR> (A) 648
(B) 432
(C) 1080
(D) 1032
正確答案:a
解析:3月5日購進存貨后單位成本=(50×4 200×4.4)÷(50 200)=4.32元;3月7日結存存貨的成本=(250-100)×4.32=648元。
7.當物價持續(xù)上漲時,存貨計價采用后進先出法,會出現(xiàn)的情況是( ?。?。
(A) 高估企業(yè)當期利潤
(B) 低估企業(yè)當期利潤
(C) 高估期末庫存價值
(D) 低估當期銷貨成本
正確答案:b
解析:在物價持續(xù)上漲時,采用后進先出法,會高估當期銷貨成本,從而低估當期利潤。由于期末存貨以先進的存貨為準計價,所以,后進先出法會低估期末存貨價值。
8.在企業(yè)外購材料中,若材料已經(jīng)收到,而至月末結算憑證仍未到,對于該批材料,企業(yè)處理方式為( )。
(A) 不做任何處理
(B) 按該批材料市價入賬
(C) 按合同價格或計劃價格暫估計入賬
(D) 按上批同類材料價格入賬
正確答案:c
解析:到月末時,如果結算憑證仍未到,為反映庫存真實情況,應根據(jù)合同價格或計劃價格暫估入賬,待到月初,再用紅字編制相同分錄沖銷。
9.某一般納稅企業(yè),該公司2003年7月1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借方余額為160元,“原材料”科目余額8000元;本月購入原材料一批,專用發(fā)票上注明:價款30000元,增值稅5100元,運費1000元(增值稅率7%),該材料計劃成本為29800元;本月發(fā)出原材料計劃成本25000元。則該企業(yè)2003年7月末結存實際成本為( )元。
(A) 12800
(B) 13000
(C) 12363.5
(D) 13236.5
正確答案:d
解析:購入原材料的實際成本為:30000 1000*(1-7%)=30930元,材料成本差異率=[160 (30930-29800)]/(8000 29800)=3.41%,月末結存的實際成本=(8000 29800-25000)×(1 3.41%)=13236.5元。
1.企業(yè)的存貨按計劃成本核算,期初甲種原材料庫存數(shù)量為50噸,其計劃成本為200元/噸,“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借方余額為100元,本月以210元/噸購入甲種原材料50噸,則本期甲種原材料成本差異率為( )。
(A) 1%
(B) 2%
(C) 3%
(D) 4%
正確答案:c
解析:“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借方為超支差,本期甲種原材料成本差異率=[100 (210-200)*50]/(50 50)*200=3%.
2.某企業(yè)對發(fā)出的存貨采用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計價,本月初不銹鋼數(shù)量為40噸,單價為3100元/噸,本月一次購入,數(shù)量為60噸,單價為3000元/噸,則本月發(fā)出存貨的單價為( )。
(A) 3060元/噸
(B) 3040元/噸
(C) 3100元/噸
(D) 3050元/噸
正確答案:b
解析:(3100*40 3000*60)/(40 60)=3040元/噸。
3.某公司2002年8月購入B材料,并委托大地企業(yè)對其進行加工,生產(chǎn)出Y產(chǎn)品,B材料購入的價款為30000元,增值稅為5100元,發(fā)生了運輸費150元,裝卸費80元,入庫前整理費70元,入庫后保管費60元,在委托大地企業(yè)對B材料進行加工的過程中,發(fā)生了運輸費100元,裝卸費50元,并支付了加工費7500元。運費支出都取得了運輸單位開具的貨票,該公司Y產(chǎn)品的實際成本數(shù)額為( ?。┰?BR> (A) 30300
(B) 37932.5
(C) 37950
(D) 38010
正確答案:b
解析:B材料的實際成本=30000 80 70 150*(1-7%)=30289.5(元), 委托加工的Y產(chǎn)品實際成本=30289.5 100*(1-7%) 50 7500=37932.5(元) 。注意:增值稅不計入材料的成本;隨同運費支付的裝卸費、保險費等不能抵扣進項稅額;材料驗收入庫后的保管費計入期間費用。
4.光明食品加工廠為增值稅小規(guī)模納稅人,原材料采用計劃成本核算,甲材料計劃成本每噸為20元。本期購進甲材料6000噸,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上注明的價款總額為102000元。增值稅額為17340元。另發(fā)生運雜費用1400元,途中保險費用359元。原材料運抵企業(yè)后驗收入庫原材料5995噸,運輸途中合理損耗5噸。購進甲材料發(fā)生的成本差異(超支)為( ?。┰?。
(A) 1099
(B) 16241
(C) 16141
(D) 1199
正確答案:d
解析:原材料計劃成本=20×5995=119900元,原材料實際成本=102000 17340 1400 359=121099元,甲材料發(fā)生的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121099-119900=1199元。
5.下列哪種計價方法在物價持續(xù)下跌時,期末存貨的價值( )。
(A) 后進先出法
(B) 先進先出法
(C) 移動加權平均法
(D) 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
正確答案:a
解析:物價持續(xù)下跌時,采用后進先出法核算發(fā)出存貨,則發(fā)出的存貨的價值最低,因而期末存貨的價值。
6.乙企業(yè)3月1日存貨結存數(shù)量為200件,單價為4元;3月2日發(fā)出存貨150件;3月5日購進存貨200件,單價4.4元;3月7日發(fā)出存貨100件。在對存貨發(fā)出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的情況下,3月7日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為( ?。┰?BR> (A) 648
(B) 432
(C) 1080
(D) 1032
正確答案:a
解析:3月5日購進存貨后單位成本=(50×4 200×4.4)÷(50 200)=4.32元;3月7日結存存貨的成本=(250-100)×4.32=648元。
7.當物價持續(xù)上漲時,存貨計價采用后進先出法,會出現(xiàn)的情況是( ?。?。
(A) 高估企業(yè)當期利潤
(B) 低估企業(yè)當期利潤
(C) 高估期末庫存價值
(D) 低估當期銷貨成本
正確答案:b
解析:在物價持續(xù)上漲時,采用后進先出法,會高估當期銷貨成本,從而低估當期利潤。由于期末存貨以先進的存貨為準計價,所以,后進先出法會低估期末存貨價值。
8.在企業(yè)外購材料中,若材料已經(jīng)收到,而至月末結算憑證仍未到,對于該批材料,企業(yè)處理方式為( )。
(A) 不做任何處理
(B) 按該批材料市價入賬
(C) 按合同價格或計劃價格暫估計入賬
(D) 按上批同類材料價格入賬
正確答案:c
解析:到月末時,如果結算憑證仍未到,為反映庫存真實情況,應根據(jù)合同價格或計劃價格暫估入賬,待到月初,再用紅字編制相同分錄沖銷。
9.某一般納稅企業(yè),該公司2003年7月1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借方余額為160元,“原材料”科目余額8000元;本月購入原材料一批,專用發(fā)票上注明:價款30000元,增值稅5100元,運費1000元(增值稅率7%),該材料計劃成本為29800元;本月發(fā)出原材料計劃成本25000元。則該企業(yè)2003年7月末結存實際成本為( )元。
(A) 12800
(B) 13000
(C) 12363.5
(D) 13236.5
正確答案:d
解析:購入原材料的實際成本為:30000 1000*(1-7%)=30930元,材料成本差異率=[160 (30930-29800)]/(8000 29800)=3.41%,月末結存的實際成本=(8000 29800-25000)×(1 3.41%)=13236.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