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愛孩子,你就千萬別說這12句話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
孩子把父母作為他們的避風港,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有時候您的隨便一句話就有可能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在如今的寶貝計劃教育中,仍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
打罵孩子的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還會脫口而出:“揍死你!”有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使我們越來越氣,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他們所有的行為確實促使我們想揍他們。其實,這種挑釁的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真的揍了他們,就中了他們的計策——孩子達到了他們的報復目的。孩子會在內(nèi)心里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如果愛孩子,以下這幾句話稱職的爸爸媽媽好不要說,因為他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
父母不能說的第一句話: “這像是你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兒嗎!”
當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或者一個4歲的孩子拒絕在公共汽車上老老實實地坐著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在做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 的事兒。當然,如果孩子表現(xiàn)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體,父母會十分滿意和高興,但當你要求他“合理”時,你實際上是在沒有弄清楚為什么他會出現(xiàn)這樣“不合 理”的行為的原因之前,就說出了這樣帶有責備性質(zhì)的話。
這時,你真正關(guān)心的,其實是孩子帶給你的影響(讓你尷尬或者難堪)。真正地去關(guān)心他的感受,理解他 并給他以足夠的體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為覺得呆在這里很煩悶?或者他餓了?
父母不能說的第二句話: “你真是個沒用的孩子!”
和孩子開玩笑,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開發(fā)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諸如“你又忘記了擰緊瓶蓋,你是不是沒腦子啊!”這樣的“玩笑”,卻很可能讓孩子感到受 傷或者氣餒。盡管有些父母想,這樣嘲笑一下孩子,也許會對他將來承受更多人際關(guān)系的復雜會有幫助——他會因為有過這樣的“訓練”而變得“堅強”!
這是錯誤的。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務是愛他、支持他、幫助他、教導他,而不是應該把這種裝腔作勢的“挫折訓練”隱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覺得他很蠢 很沒用,那就請你不要那么說。
父母不能說的第三句話:“再不聽話打你了!”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xiàn)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jīng)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謬樳€不利于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zhì),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zhì)?!白崴滥恪边@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因為當他/她說這句話時,表明他/她再也拿不出什么好辦法了。
父母不能說的第四句話:“你真笨!”
其實,“笨”是人為規(guī)定的概念,是同別人比出來的結(jié)果。別人都會走路了,而你還不會走,那是你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而你還不會說,那是你笨嘴拙舌。為什么別的同學考試全對,而你總是做錯題?因為你“笨”!
有時孩子什么事情沒做好,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笨啊!”或者“你是木頭人嗎?”
每當這類瞧不起孩子的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每個人都有一個“要害區(qū)”,這個區(qū)域一旦受到表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為母親,你可能比誰都了解對于你的孩子來說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樂、體育或某一課程,如果你不了解,問一問沒什么不對。
其次,由于孩子們一時間內(nèi)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揚,因此小量而頻繁地給予一些表揚。一分鐘一百次鼓勵勝過作一百分鐘的表揚。
父母不能說的第五句話:“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
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里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tǒng)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guān)系產(chǎn)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chǎn)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
父母不能說的第六句話:“媽媽求求你了?!?BR> 怕出現(xiàn)這樣一種局面: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軟硬不吃。父母恐怕就只好說:“媽媽求你了!”這句話不能說!因為說了這句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孩子會從內(nèi)心里更加蔑視你。紀律約束的基礎(chǔ)就土崩瓦解了!其實,從本性上講孩子他們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
孩子的好行為產(chǎn)生于他們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chǔ)上。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lǐng)導和指導。
父母不能說的第七句話:“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某孩子一樣??!”
這種把孩子與別人比較的方式,直接能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孩子自己覺得像個二等公民,同時加劇他與其他人的對立情緒。也許父母是想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能 更聽話或者更努力地學習,但它除了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說他不行,他就會越覺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正 視孩子的弱點。所以,比較明智的辦法是寬容地接受孩子的長處和不足,然后鼓勵他向一個適合他的方向快樂地成長
父母不能說的第八句話:“別跑!你會摔跟頭的!”
也許父母自己認為自己的關(guān)心和提醒簡直是無微不至了,可你的這種警示其實在告訴他“我已經(jīng)遇見了你會摔跟頭的”——這會讓孩子覺得很沮喪,他越努力(想 做得更好)越會遭遇失敗(“跑了就會摔跟頭”)!其實你可以叮囑他“把鞋帶系好了再出去玩兒”,這時你談論的是他的鞋子,是裝備的準備,而不是孩子的“無 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發(fā)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會忽視你的提醒,因為他覺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
父母不能說的第九句話:“我只是逗你玩兒?!?BR> 你或許認為,跟孩子開個玩笑沒什么大不了的,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他的幽默感??墒悄阆脒^沒有,當你對孩子說:“如果你再不認真聽媽媽說的話,下回我就用膠水把你的耳朵粘起來?!蹦阆脒^嗎,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會這么做。
作為父母,你的責任是愛并且?guī)椭愕暮⒆?,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實際是侮辱的話來讓自己表現(xiàn)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話你不是認真的,好別說。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句話:“哪個乖就愛哪個?!?BR> 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這樣說,就能把孩子馴服得服服帖帖。“誰乖就愛睡”反而會向孩子灌輸“愛是有條件”的錯誤觀念。父母讓孩子覺得,只要表現(xiàn)好些、行為乖些,父母才會愛你一些。長輩這樣的心態(tài),會在不知不覺間加劇孩子們的競爭,為了爭取長輩的愛,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種方法來取悅長輩。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會認為長輩的愛不可靠,愈加自卑。
長此以往,孩子會為了討好長輩和爭取他們的愛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現(xiàn)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應以真誠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帶著面具,活在無形的壓力之下。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一句話:“我剛才是怎么跟你說的?”
這樣的問題,你當然知道答案。所以,這種帶著一點點嘲諷口氣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指責。如果你真的想因為孩子沒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責他,倒不如明白地說:“我很不高興,因為我都跟你說過三次了。但我再告訴你,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二句話:“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而哭泣,那是因為他只有六歲;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總是無法在汽車座椅里保持安靜,那是因為他只有四歲。雖然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表現(xiàn)得更成熟聽話一些,但事情是:孩子們總要經(jīng)歷那些固執(zhí),淘氣,自我中心,多動等行為的年歲,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記這個事實,因為孩子們這些“不乖”的行為總是令他們惱火??墒?,當你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你所表達的只是空洞的責備,而忽略了孩子會這樣做的原因。所以,建議家長要多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責備他的時候,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來開頭:“你看上去非常生氣?!被蛘摺拔抑滥悴桓吲d,但這樣的事情總是難免要發(fā)生的。”
孩子把父母作為他們的避風港,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有時候您的隨便一句話就有可能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在如今的寶貝計劃教育中,仍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
打罵孩子的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還會脫口而出:“揍死你!”有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使我們越來越氣,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他們所有的行為確實促使我們想揍他們。其實,這種挑釁的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真的揍了他們,就中了他們的計策——孩子達到了他們的報復目的。孩子會在內(nèi)心里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如果愛孩子,以下這幾句話稱職的爸爸媽媽好不要說,因為他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
父母不能說的第一句話: “這像是你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兒嗎!”
當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或者一個4歲的孩子拒絕在公共汽車上老老實實地坐著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在做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 的事兒。當然,如果孩子表現(xiàn)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體,父母會十分滿意和高興,但當你要求他“合理”時,你實際上是在沒有弄清楚為什么他會出現(xiàn)這樣“不合 理”的行為的原因之前,就說出了這樣帶有責備性質(zhì)的話。
這時,你真正關(guān)心的,其實是孩子帶給你的影響(讓你尷尬或者難堪)。真正地去關(guān)心他的感受,理解他 并給他以足夠的體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為覺得呆在這里很煩悶?或者他餓了?
父母不能說的第二句話: “你真是個沒用的孩子!”
和孩子開玩笑,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開發(fā)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諸如“你又忘記了擰緊瓶蓋,你是不是沒腦子啊!”這樣的“玩笑”,卻很可能讓孩子感到受 傷或者氣餒。盡管有些父母想,這樣嘲笑一下孩子,也許會對他將來承受更多人際關(guān)系的復雜會有幫助——他會因為有過這樣的“訓練”而變得“堅強”!
這是錯誤的。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務是愛他、支持他、幫助他、教導他,而不是應該把這種裝腔作勢的“挫折訓練”隱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覺得他很蠢 很沒用,那就請你不要那么說。
父母不能說的第三句話:“再不聽話打你了!”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xiàn)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jīng)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謬樳€不利于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zhì),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zhì)?!白崴滥恪边@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因為當他/她說這句話時,表明他/她再也拿不出什么好辦法了。
父母不能說的第四句話:“你真笨!”
其實,“笨”是人為規(guī)定的概念,是同別人比出來的結(jié)果。別人都會走路了,而你還不會走,那是你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而你還不會說,那是你笨嘴拙舌。為什么別的同學考試全對,而你總是做錯題?因為你“笨”!
有時孩子什么事情沒做好,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笨啊!”或者“你是木頭人嗎?”
每當這類瞧不起孩子的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每個人都有一個“要害區(qū)”,這個區(qū)域一旦受到表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為母親,你可能比誰都了解對于你的孩子來說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樂、體育或某一課程,如果你不了解,問一問沒什么不對。
其次,由于孩子們一時間內(nèi)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揚,因此小量而頻繁地給予一些表揚。一分鐘一百次鼓勵勝過作一百分鐘的表揚。
父母不能說的第五句話:“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
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里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tǒng)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guān)系產(chǎn)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chǎn)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
父母不能說的第六句話:“媽媽求求你了?!?BR> 怕出現(xiàn)這樣一種局面: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軟硬不吃。父母恐怕就只好說:“媽媽求你了!”這句話不能說!因為說了這句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孩子會從內(nèi)心里更加蔑視你。紀律約束的基礎(chǔ)就土崩瓦解了!其實,從本性上講孩子他們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
孩子的好行為產(chǎn)生于他們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chǔ)上。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lǐng)導和指導。
父母不能說的第七句話:“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某孩子一樣??!”
這種把孩子與別人比較的方式,直接能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孩子自己覺得像個二等公民,同時加劇他與其他人的對立情緒。也許父母是想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能 更聽話或者更努力地學習,但它除了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說他不行,他就會越覺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正 視孩子的弱點。所以,比較明智的辦法是寬容地接受孩子的長處和不足,然后鼓勵他向一個適合他的方向快樂地成長
父母不能說的第八句話:“別跑!你會摔跟頭的!”
也許父母自己認為自己的關(guān)心和提醒簡直是無微不至了,可你的這種警示其實在告訴他“我已經(jīng)遇見了你會摔跟頭的”——這會讓孩子覺得很沮喪,他越努力(想 做得更好)越會遭遇失敗(“跑了就會摔跟頭”)!其實你可以叮囑他“把鞋帶系好了再出去玩兒”,這時你談論的是他的鞋子,是裝備的準備,而不是孩子的“無 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發(fā)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會忽視你的提醒,因為他覺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
父母不能說的第九句話:“我只是逗你玩兒?!?BR> 你或許認為,跟孩子開個玩笑沒什么大不了的,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他的幽默感??墒悄阆脒^沒有,當你對孩子說:“如果你再不認真聽媽媽說的話,下回我就用膠水把你的耳朵粘起來?!蹦阆脒^嗎,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會這么做。
作為父母,你的責任是愛并且?guī)椭愕暮⒆?,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實際是侮辱的話來讓自己表現(xiàn)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話你不是認真的,好別說。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句話:“哪個乖就愛哪個?!?BR> 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這樣說,就能把孩子馴服得服服帖帖。“誰乖就愛睡”反而會向孩子灌輸“愛是有條件”的錯誤觀念。父母讓孩子覺得,只要表現(xiàn)好些、行為乖些,父母才會愛你一些。長輩這樣的心態(tài),會在不知不覺間加劇孩子們的競爭,為了爭取長輩的愛,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種方法來取悅長輩。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會認為長輩的愛不可靠,愈加自卑。
長此以往,孩子會為了討好長輩和爭取他們的愛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現(xiàn)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應以真誠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帶著面具,活在無形的壓力之下。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一句話:“我剛才是怎么跟你說的?”
這樣的問題,你當然知道答案。所以,這種帶著一點點嘲諷口氣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指責。如果你真的想因為孩子沒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責他,倒不如明白地說:“我很不高興,因為我都跟你說過三次了。但我再告訴你,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二句話:“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而哭泣,那是因為他只有六歲;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總是無法在汽車座椅里保持安靜,那是因為他只有四歲。雖然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表現(xiàn)得更成熟聽話一些,但事情是:孩子們總要經(jīng)歷那些固執(zhí),淘氣,自我中心,多動等行為的年歲,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記這個事實,因為孩子們這些“不乖”的行為總是令他們惱火??墒?,當你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你所表達的只是空洞的責備,而忽略了孩子會這樣做的原因。所以,建議家長要多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責備他的時候,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來開頭:“你看上去非常生氣?!被蛘摺拔抑滥悴桓吲d,但這樣的事情總是難免要發(fā)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