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意一訪格拉斯哥。11月某個晴朗的周末,終得一機會前往格城。格城在蘇格蘭的西南部,謂之英國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約160萬,是一重要港口。上車,不幸座于一群德國人間,于是耳朵里充斥著聽不懂的德語。好生無聊,只好靠在車窗上睡覺了。幾醒幾睡,總算熬過3個小時的路程,抵達格城。下車處正是格城的中心車站,精神
振作了許多,只是耳邊似乎還縈繞著德語,也許是聽的太久了。
出來車站,不久便行至一條步行商業(yè)街,其結(jié)構(gòu)頗似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只是王府井的那條是近年才修成,想必是借鑒西方之經(jīng)驗而已。商場雖多且大,但于我卻無太大的興趣,于是隨意走走看看。路上行人甚多,其間不乏一些華人和印度人的面孔。許多穿著軍服的人在路邊發(fā)放一些人制的小紅花別針,見許多人都取了一朵戴于胸前,幾分別致。上前去問,才知是為了紀念二戰(zhàn)期間的英國犧牲者。滿街的廣告牌中竟能找到不少中文的,不過多為餐館招牌,比起阿伯丁格城要繁華許多。聽說其繁華甚至不下倫敦,不過我在12月的Christmas假期才有機會去倫敦,所以暫時無法考證。因是工業(yè)城市,所以這里的高樓自然較多,而且風格多樣,少些蘇格蘭的風格。就城市建筑來說,看起來不太象愛丁堡和阿伯丁,更象英格蘭的曼城和伯明翰。
正瞎逛之際,手機忽然響了,是一同在阿伯丁的朋友打來,自稱此刻也在格城。一陣驚叫后,便趕緊問其正在何處。一路問了過去,雖距離不遠,但也花了約30分鐘。因許久不見,相見分外高興。于是約去咖啡店一敘,不料說著便忘了時間,抬手看表已是下午3點。想起在格城還沒照張相,于是出來去找此地最的喬治廣場(Gorge Square) ,好在還不太遠。此廣場號稱在英國屬一屬二,可比起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似乎只占一角而已。不過既來之,還是要留些相片,以便日后好向人證明來過格城。隨便擺了姿勢,照了相,朋友說有事,便先走了。
我只好孤單一人行于格城的大街小巷,不過倒有幾分悠閑。本想去的格拉斯哥大學看看,200年前經(jīng)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 “國富論”的作者)曾在此大學學習和工作。只是天色漸暗,又不識方向,才放棄了。雖才下午4點:多,卻已似北京的晚上6,7點時分,英國的冬天就是白日甚短。
天氣多變在英國是常事了,所以英國人見面愛談天氣。如哪天天氣不錯,行于路上,碰到些不相識老頭老太會笑著對你說好天氣,似乎是家里有了什么喜事一般。正擔心此事,不久果真下起雨來,而且漸大。只好沖進了一家小店躲雨,店里賣些小禮品,看來看去,挑了一套制作精致的詩歌圖片,皆為蘇格蘭詩人Robert Burns的詩,其中最的便是那首Auld Lang Syne (友誼地久天長)。后有人譜了曲,于是在每年新年零點到來之時,全歐美都會齊唱的這首不朽之作。在經(jīng)典電影——“魂斷藍橋”中,此曲被作為主旋律。等雨小些,便折回車站,下午6點坐車,離開了格城。
振作了許多,只是耳邊似乎還縈繞著德語,也許是聽的太久了。
出來車站,不久便行至一條步行商業(yè)街,其結(jié)構(gòu)頗似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只是王府井的那條是近年才修成,想必是借鑒西方之經(jīng)驗而已。商場雖多且大,但于我卻無太大的興趣,于是隨意走走看看。路上行人甚多,其間不乏一些華人和印度人的面孔。許多穿著軍服的人在路邊發(fā)放一些人制的小紅花別針,見許多人都取了一朵戴于胸前,幾分別致。上前去問,才知是為了紀念二戰(zhàn)期間的英國犧牲者。滿街的廣告牌中竟能找到不少中文的,不過多為餐館招牌,比起阿伯丁格城要繁華許多。聽說其繁華甚至不下倫敦,不過我在12月的Christmas假期才有機會去倫敦,所以暫時無法考證。因是工業(yè)城市,所以這里的高樓自然較多,而且風格多樣,少些蘇格蘭的風格。就城市建筑來說,看起來不太象愛丁堡和阿伯丁,更象英格蘭的曼城和伯明翰。
正瞎逛之際,手機忽然響了,是一同在阿伯丁的朋友打來,自稱此刻也在格城。一陣驚叫后,便趕緊問其正在何處。一路問了過去,雖距離不遠,但也花了約30分鐘。因許久不見,相見分外高興。于是約去咖啡店一敘,不料說著便忘了時間,抬手看表已是下午3點。想起在格城還沒照張相,于是出來去找此地最的喬治廣場(Gorge Square) ,好在還不太遠。此廣場號稱在英國屬一屬二,可比起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似乎只占一角而已。不過既來之,還是要留些相片,以便日后好向人證明來過格城。隨便擺了姿勢,照了相,朋友說有事,便先走了。
我只好孤單一人行于格城的大街小巷,不過倒有幾分悠閑。本想去的格拉斯哥大學看看,200年前經(jīng)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 “國富論”的作者)曾在此大學學習和工作。只是天色漸暗,又不識方向,才放棄了。雖才下午4點:多,卻已似北京的晚上6,7點時分,英國的冬天就是白日甚短。
天氣多變在英國是常事了,所以英國人見面愛談天氣。如哪天天氣不錯,行于路上,碰到些不相識老頭老太會笑著對你說好天氣,似乎是家里有了什么喜事一般。正擔心此事,不久果真下起雨來,而且漸大。只好沖進了一家小店躲雨,店里賣些小禮品,看來看去,挑了一套制作精致的詩歌圖片,皆為蘇格蘭詩人Robert Burns的詩,其中最的便是那首Auld Lang Syne (友誼地久天長)。后有人譜了曲,于是在每年新年零點到來之時,全歐美都會齊唱的這首不朽之作。在經(jīng)典電影——“魂斷藍橋”中,此曲被作為主旋律。等雨小些,便折回車站,下午6點坐車,離開了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