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國非營利組織實施項目管理的意義
提高非營利組織自身競爭力需探討的問題很多,但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國非營利組織與國外非營利組織相比,在管理上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為使我國非營利組織擁有自身核心競爭力,現(xiàn)實可行的方法還是首先縮小內部管理體制之間的差距。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其《非營利組織經營之道》一書中一再強調:非營利機構比任何機構都更需要學習運用管理之道。由于項目管理強調對運行成本的精確估算和嚴格控制,對實施過程的仔細推算和謹慎遵守、對執(zhí)行質量的詳細規(guī)定和認真評估,因此在提高管理效力、實現(xiàn)組織目標方面有著獨特的用武之地??梢哉f,實施高效的項目管理,是我國非營利組織提高自身競爭力,適應新環(huán)境變化的重要途徑。
下面,結合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歸納的當前中國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的四大主要問題,談談項目管理與解決這些問題之間的關系。
首先是“政社不分”的問題。 “政社不分”指的是我國一部分非營利組織在觀念上、組織上、職能上、活動方式上、管理體制上等各方面,都過分依賴于政府,其實依舊是作為政府的附屬機構在發(fā)揮作用。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于實現(xiàn)觀念的革命,要充分認識到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特殊性質、職能、權限和優(yōu)勢,要充分發(fā)揮作為非營利組織的自主性和自治性。
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者只有解決了觀念問題,才有可能把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包括項目管理體制運用到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中來。反過來,項目管理的引入也將使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治性。因為現(xiàn)代項目管理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強調啟動各項活動時決策的科學性,即“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而絕非簡單地“把事情做正確(Do the thing right)”。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核心使命不同,帶來的內外驅動力也不同,過分依賴于政府,就會做出偏離非營利組織宗旨的決策。例如在項目選擇上,如果非營利組織能夠按照項目管理的思想和技術進行項目的可行性調研和評估,而不是全盤接受政府委托的一切項目、或以政府的指令為導向,就避免了立項時的盲從性,有利于做出符合非營利組織的宗旨、利益和優(yōu)勢的決策。此外,由于項目運作的資金多來源于企業(yè)或境外資助,而不是政府撥款,因此比較有利于獲得組織獨立的人事任免權、財權和決策權,使組織的非政府身份逐漸加強。
我國非營利組織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經費不足”。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廣開財源,不斷擴大信息來源,努力爭取各種形式的資助;二是要自力更生,在開展公益活動的同時開展與自身業(yè)務相當且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合法經營性活動,努力作到自食其力。
從經費問題與項目管理的關系上看,經費不足制約了我國非營利組織在建立項目管理方面的投入,包括對項目管理人才的培訓。另一方面,項目管理的引入,對解決我國非營利組織經費不足的問題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化,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資金來源。非營利組織的經費不再完全來源于政府,許多非營利組織通過會員費、社會募捐、項目資金等方式獲得經費來源。通過實施項目管理,可以學會更好地申請項目,并對項目進行高效的管理,從而加大項目獲得資助的成功率。
第三個問題是“能力不足”。這里的“能力”是指組織的活動能力、管理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擴張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能力不足的基本原因是人才不足,特別是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不足。我國現(xiàn)行人事制度上的壁壘限制了優(yōu)秀人才進入非盈利組織,使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后繼堪憂。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努力建立非營利組織吸收優(yōu)秀人才的固定渠道,并積極影響、培養(yǎng)和形成新的社會擇業(yè)標準。
人才不足影響了我國非營利組織實施項目管理,特別是缺乏項目管理的專門人才,限制了我國非營利組織進行項目性活動的數(shù)量和質量。另一方面,實施項目管理有利于我國非營利組織人才的培育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因為在矩陣式組織結構中,項目經理多來自各個職能部門,并不一定必須是職能部門經理或更高層次的管理者。通過授權給普通部門員工承擔項目經理的職責,經過一個或多個項目的實踐,可使這些員工在項目策劃、計劃、成本、質量、溝通、團隊建設等各方面工作實踐中取得經驗并提高能力,使之真正成為非營利組織自己培養(yǎng)的人才和骨干力量。
第四個問題是“法制的缺陷”。這是指我國現(xiàn)行法規(guī)中的許多規(guī)定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同時,各種不同的法規(guī)制度之間以及其實施主體之間經常出現(xiàn)摩擦和不協(xié)調。盡管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靠政府決策,但非營利組織也可以通過積極活動來影響政府的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努力形成新的有利于非營利組織開展活動和積極發(fā)展的法律政策環(huán)境。
這個問題與非營利組織實施項目管理也具有互動的關系。一方面,不完善的法規(guī)制約了非營利組織實施項目管理。例如,為了控制非營利組織的規(guī)模、便于政府進行管理,現(xiàn)行法規(guī)定社會團體不可以設立地域性分支機構。這就增加了非營利組織在外地開展項目活動時進行項目管理的難度,并限制了其設計項目活動時的地域范圍選擇。另一方面,非營利組織通過高效的項目管理不斷提高項目性活動的質量和影響,可以使政府有關部門逐步認識到非營利組織的重要作用,加緊修改和制定有利于非營利組織進行項目活動的法律、法規(guī)。
通過分析項目管理與非營利組織發(fā)展“四大問題”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可以看出,實施項目管理對于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考試大咨詢工程師)
提高非營利組織自身競爭力需探討的問題很多,但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國非營利組織與國外非營利組織相比,在管理上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為使我國非營利組織擁有自身核心競爭力,現(xiàn)實可行的方法還是首先縮小內部管理體制之間的差距。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其《非營利組織經營之道》一書中一再強調:非營利機構比任何機構都更需要學習運用管理之道。由于項目管理強調對運行成本的精確估算和嚴格控制,對實施過程的仔細推算和謹慎遵守、對執(zhí)行質量的詳細規(guī)定和認真評估,因此在提高管理效力、實現(xiàn)組織目標方面有著獨特的用武之地??梢哉f,實施高效的項目管理,是我國非營利組織提高自身競爭力,適應新環(huán)境變化的重要途徑。
下面,結合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歸納的當前中國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的四大主要問題,談談項目管理與解決這些問題之間的關系。
首先是“政社不分”的問題。 “政社不分”指的是我國一部分非營利組織在觀念上、組織上、職能上、活動方式上、管理體制上等各方面,都過分依賴于政府,其實依舊是作為政府的附屬機構在發(fā)揮作用。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于實現(xiàn)觀念的革命,要充分認識到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特殊性質、職能、權限和優(yōu)勢,要充分發(fā)揮作為非營利組織的自主性和自治性。
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者只有解決了觀念問題,才有可能把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包括項目管理體制運用到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中來。反過來,項目管理的引入也將使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治性。因為現(xiàn)代項目管理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強調啟動各項活動時決策的科學性,即“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而絕非簡單地“把事情做正確(Do the thing right)”。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核心使命不同,帶來的內外驅動力也不同,過分依賴于政府,就會做出偏離非營利組織宗旨的決策。例如在項目選擇上,如果非營利組織能夠按照項目管理的思想和技術進行項目的可行性調研和評估,而不是全盤接受政府委托的一切項目、或以政府的指令為導向,就避免了立項時的盲從性,有利于做出符合非營利組織的宗旨、利益和優(yōu)勢的決策。此外,由于項目運作的資金多來源于企業(yè)或境外資助,而不是政府撥款,因此比較有利于獲得組織獨立的人事任免權、財權和決策權,使組織的非政府身份逐漸加強。
我國非營利組織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經費不足”。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廣開財源,不斷擴大信息來源,努力爭取各種形式的資助;二是要自力更生,在開展公益活動的同時開展與自身業(yè)務相當且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合法經營性活動,努力作到自食其力。
從經費問題與項目管理的關系上看,經費不足制約了我國非營利組織在建立項目管理方面的投入,包括對項目管理人才的培訓。另一方面,項目管理的引入,對解決我國非營利組織經費不足的問題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化,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資金來源。非營利組織的經費不再完全來源于政府,許多非營利組織通過會員費、社會募捐、項目資金等方式獲得經費來源。通過實施項目管理,可以學會更好地申請項目,并對項目進行高效的管理,從而加大項目獲得資助的成功率。
第三個問題是“能力不足”。這里的“能力”是指組織的活動能力、管理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擴張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能力不足的基本原因是人才不足,特別是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不足。我國現(xiàn)行人事制度上的壁壘限制了優(yōu)秀人才進入非盈利組織,使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后繼堪憂。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努力建立非營利組織吸收優(yōu)秀人才的固定渠道,并積極影響、培養(yǎng)和形成新的社會擇業(yè)標準。
人才不足影響了我國非營利組織實施項目管理,特別是缺乏項目管理的專門人才,限制了我國非營利組織進行項目性活動的數(shù)量和質量。另一方面,實施項目管理有利于我國非營利組織人才的培育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因為在矩陣式組織結構中,項目經理多來自各個職能部門,并不一定必須是職能部門經理或更高層次的管理者。通過授權給普通部門員工承擔項目經理的職責,經過一個或多個項目的實踐,可使這些員工在項目策劃、計劃、成本、質量、溝通、團隊建設等各方面工作實踐中取得經驗并提高能力,使之真正成為非營利組織自己培養(yǎng)的人才和骨干力量。
第四個問題是“法制的缺陷”。這是指我國現(xiàn)行法規(guī)中的許多規(guī)定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同時,各種不同的法規(guī)制度之間以及其實施主體之間經常出現(xiàn)摩擦和不協(xié)調。盡管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靠政府決策,但非營利組織也可以通過積極活動來影響政府的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努力形成新的有利于非營利組織開展活動和積極發(fā)展的法律政策環(huán)境。
這個問題與非營利組織實施項目管理也具有互動的關系。一方面,不完善的法規(guī)制約了非營利組織實施項目管理。例如,為了控制非營利組織的規(guī)模、便于政府進行管理,現(xiàn)行法規(guī)定社會團體不可以設立地域性分支機構。這就增加了非營利組織在外地開展項目活動時進行項目管理的難度,并限制了其設計項目活動時的地域范圍選擇。另一方面,非營利組織通過高效的項目管理不斷提高項目性活動的質量和影響,可以使政府有關部門逐步認識到非營利組織的重要作用,加緊修改和制定有利于非營利組織進行項目活動的法律、法規(guī)。
通過分析項目管理與非營利組織發(fā)展“四大問題”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可以看出,實施項目管理對于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考試大咨詢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