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二)筆記(3)

字號:

第四章 后期元雜劇及其它
    試論《倩女離魂》的劇情結構和藝術感染力
    《倩女離魂》元代后期雜劇家鄭光祖描寫才子佳人纏綿情愛旦角戲的代表作。
    1、“離魂”是劇中的主要情節(jié),處理得比較出色和巧妙。將倩女的靈魂與軀體分開后,一方面可以細致真切地表現(xiàn)她魂魄無拘無束時的大膽與執(zhí)著,寫出其不愿受封建道德倫理束縛而追求婚姻的真性情。
    2、另一方面則可通過病體所受的折磨,反映現(xiàn)實中多情女子相戀的痛苦。自感嘆、自傷情、自懊悔,折騰得死去活來。
    3、這樣就把當時閨閣佳人渴望戀愛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禮教禁錮的現(xiàn)實壓抑感,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了出來,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試敘鐘嗣成《錄鬼薄》是中國歷第一部專為劇作家樹碑立傳的戲曲史著作(即《錄鬼薄》的貢獻)
    元代后期雜劇家鐘嗣成的《錄鬼薄》一書,記錄了元代戲曲作家152人,劇目名稱四百四十余中,保存了元代戲曲的許多第一手的珍貴歷史資料。
    一、作者將元代重要的散曲和雜劇作家分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兩大類進行介紹,按時間順序記述他們的簡歷和劇目,在為劇作家立傳的過程中,反映出元雜劇創(chuàng)作的基本歷史面貌。
    二、《錄鬼薄》是中國歷第一部專門為劇作家樹碑立傳的戲曲史著作,許多元雜劇作家由于有此書著錄,才為后人所知,真正成為“不死之鬼。”如:
    1、“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包括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王實甫、尚仲閑、高文秀等。
    2、“方今才人”,包括宮天挺、鄭光祖、雎景臣等。
    3、“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
    第五章 元代的散曲
    名詞解釋:散曲
    1、在元代,散曲一般稱為樂府或詞,有小令和套數(shù)兩種基本形式。
    2、小令是單支的曲子,又叫“葉兒”,按不同的宮調(diào)曲牌創(chuàng)作,曲調(diào)不同,字數(shù)和句式也不一樣。套數(shù)又稱套曲,由兩支以上同宮調(diào)曲牌的曲子連綴而成,曲牌間的聯(lián)系有一定的順序,曲詞須一韻到底,結尾時有“煞調(diào)”或“尾聲”。
    3、作為一種起源民間新聲的音樂文學,散曲具有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特點,“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為當時極為流行的雅俗共賞的新詩體。
    簡述關漢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風格
    就直白真率而言,關漢卿的散曲顯得更為本色。
    1、如他的套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以生動活潑的比喻,寫書會才人的品行才華,具有民間曲詞那種辛辣恣肆和詼諧滑稽的風格。
    2、但他寫得最多的是男女歡愛的題材,而且不避俚俗,寫得很真露,帶有較濃的市井情趣。
    簡述馬致遠散曲[越調(diào)?天凈沙]《秋思》的優(yōu)美意境
    馬致遠是前期散曲創(chuàng)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長將超曠情懷、人生感悟與蒼涼意境融為一體。
    1、《秋思》用意象疊加的方式構成流動的畫面意境蕭瑟蒼涼,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腸寸斷的感觸,似蘊含著無端的悲涼和無盡的思緒。
    2、景中含情,蘊藉雋永,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笔捝木爸乱r托出“斷腸人”的無盡思緒。深得唐人絕句寫景之妙,被譽為“秋思之祖”。
    以《潼關懷古》為例試敘張養(yǎng)浩散曲的藝術特色
    元代后期散曲家張養(yǎng)浩的散曲作品多寫于辭官退隱期間,對宦海風波和世態(tài)炎涼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創(chuàng)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他散曲的主要藝術特色有:
    1、把詠史懷古引入曲中,敘事抒情言志,寫對社會歷史的看法和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如《潼關懷古》中“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他的散曲創(chuàng)作較注重立意和構思,意境風格近于詩,而于聲調(diào)格律不太重視。
    3、以詩入曲,把曲作為一種新的抒情詩體來寫,具有奔放浩蕩的氣韻,是張養(yǎng)浩散曲創(chuàng)作的特點,如《潼關懷古》中一開始便寫氣勢雄渾、蒼涼沉郁?!芭d,百姓苦;亡,百姓苦”概括出千古興亡的結局。
    4、張養(yǎng)浩作為元散曲豪放派大家,以這篇懷古曲作為體現(xiàn)其豪放風格的代表作。
    第六章 元代的詩文
    名詞解釋:鐵崖體
    元代后期詩人楊維楨,號鐵崖。他所作宮詞、竹枝詞和古樂府在當時極為流行,世稱“鐵崖體”或“鐵體”?!拌F崖體”的主要藝術風格有:
    1、宮詞:清爽流麗,內(nèi)容主要以華艷的辭藻來形容婦女服飾、體態(tài)和戀情。
    2、香奩詩:寫得頗為奇妙,香而不艷。
    3、竹枝歌吸收了吳地民歌的語調(diào)和表現(xiàn)手法,雖也是寫男女之情,卻情致清新,語言淺近活潑。楊維楨的竹枝歌,有意使詩向民歌和民間散曲靠攏。
    4. 古樂府:嘗試一種風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別于文人之詩,又不同于當時民間俚曲的新詩體。具有瑰麗奇崛的風格。
    第七章 宋元話本與南戲
    名詞解釋
    宋元話本
    宋元流行一種民間伎藝“說話”,這種講唱文學的興盛,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戲劇的發(fā)展影響極大。話本小說就是由“說話”衍生而來的。
    1、話本小說是經(jīng)過文人編撰整理的小說話本,是“說話人”說話所依據(jù)的底本。今存的《清平山堂話本》、《古今小說》、《醒世恒言》等白話短篇小說集中。宋元話本是中國小說最早的白話小說。
    2、話本小說的題材內(nèi)容有:“煙粉類”、“靈怪類”、“傳奇類”、“公案類”,這些題材內(nèi)容具有濃郁的世俗生活氣息。
    3、宋元話本小說在體制形式、敘述方式、語文體(白話進行演講)等方面形成了很明顯的特色。
    南戲
    1、南戲又稱南曲戲文,是宋以來的民間小戲,它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大曲、諸宮調(diào)、滑稽戲等民間說唱伎藝,以及宋雜劇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雜劇”,它的故事題材和演唱藝術又受到北雜劇的影響,并逐漸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戲劇樣式。
    2、南戲的體制結構靈活自由,曲牌的運用比較隨便;表演時不拘一格,有獨唱、有對唱,還有輪唱和合唱,各類角色都能歌唱;劇本的開頭,有介紹創(chuàng)作意圖和敘述劇情梗概的開場戲,稱為“副本開場”。
    3、《張協(xié)狀元》是今存南戲劇本中最早的一種。
    試論《琵琶記》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琵琶記》是元代作家高明創(chuàng)作的南戲,它的問世標志著南戲文創(chuàng)作在藝術上的成熟,《琵琶記》又有“南曲之祖”的說法。蔡伯喈是《琵琶記》中塑造的一個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義。
    1、《琵琶記》一開場,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個“全忠全孝”之人,無意于仕進,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舉之路。由于長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在眾人眼里,他對父母不能進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贅相府,讓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
    2、為了給蔡伯喈開脫,作者精心設計了“三不從”的情節(jié)。由于面對無法抗拒父命、權勢和圣旨,他只有違心地認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義,竟是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
    3、蔡伯喈這個形象的典型意義,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還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對求取功名的懺悔。這不僅反映了讀書人身上的軟弱和動搖,也反映出士人被科舉制度扭曲了的雙重人格。劇作家對讀書應舉人的靈魂問是拷問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個時代士人的悲劇性格和復雜心態(tài)。
    詩論《琵琶記》的戲劇結構和詞采特色
    《琵琶記》是元代作家高明創(chuàng)作的南戲,它的問世標志著南戲文創(chuàng)作在藝術上的成熟,《琵琶記》又有“南曲之祖”的說法。
    1、《琵琶記》采用雙線交錯的結構手法,一條線是蔡伯喈登第、為官、入贅,在牛丞相家享榮華富貴。另一條線是趙五娘在家苦守、勸慰公婆、糟糠自饜,剪發(fā)買葬。
    2、兩條線索在劇中交錯出現(xiàn)。使劇情發(fā)展有起伏,場面安排有熱有冷,脈絡清晰而富于變化,在舞臺上濃縮了人間奢華和凄慘。強烈的貧富對比,使觀眾把同情集中到趙五娘身上,為她感嘆,為她落淚。
    3、《琵琶記》的曲詞也很出色,作者體貼人情,委曲必盡。描寫物態(tài),如在目前,能根據(jù)劇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處境,寫出不同風格的唱詞來。如牛小姐的唱詞文雅華麗,趙五娘唱詞凄婉質(zhì)樸,純是本色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