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一種題型的文章,內容符合題意是寫作中最重要的一條要求,也是最基本的一條要求.如果文章不符合題意,即使中心再明確,主題再深刻,結構再完美,語言再生動,也不可能得到高分.因為評卷時對離題作文扣分是最嚴重的,所以準確全面地理解作文試題的題意至關重要.
相對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看圖作文而言,話題作文是一種更為開放的題型,考生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自主立意,自由發(fā)揮,寫法更是靈活多變.它的寫作目的是追求思維的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要求自由發(fā)揮,大膽想象,觸類旁通.
話題作文不在審題上設置障礙,審題難度降低,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審題,審題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不能馬虎的.
從平時的作文訓練看,學生拿到作文題后,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有的思維定勢,只能朝一條路走.即使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學生還是打不開思路.比如在寫"生命"這個話題時,大部分學生只能從"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很寶貴"這個角度來寫,其實這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角度非常多:1,生命的起源.2,生命的特性.3,生命的價值.4生命的輝煌.5,生命的神奇.6,敬畏生命.7,尊重生命.8,珍愛生命.9,對生命的認識.10,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生命意識等等.
怎樣才能合理,快速,有效地審題呢 話題作文的命題由四部分組成:材料語,提示語,話題語和要求語.在我們拿到作文題時,試卷上首先給出的是材料,然后是提示語,再是話題語和要求語.那首先吸引我們的就是材料,我們這時候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材料上.我們知道,任何東西都有先入為主,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印象產生了,再去改變就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同學正是由于先看了材料,被材料中的片言只語鎖定了目光,于是就對這片言只語開始有感而發(fā),大寫特寫,竟完全忘了顧及話題.我曾經做過以"做人"為話題的一個作文訓練,提供的一段材料是:
"你改變不了環(huán)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tài)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xiàn)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 心情;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xiàn)笑容."
我們好多同學就抓住了材料中的"你不能預測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這一句,大談時間的寶貴,要怎樣怎樣珍惜時間,這就偏離了話題.所以我認為,在審題時,我們要盡量避免先看材料,要把話題先印到腦子中,這樣才能明確寫作的對象,范圍和重點,而不被材料中的片言只語所限制.
那話題作文中的材料是起到什么作用呢 有的人可能會這樣理解,認為話題是從材料語中引伸或概括出來的,其實不然,話題作文的材料與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有區(qū)別的,它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話題,因為它能夠揭示話題的內涵,使話題具體化,形象化,我們在明確了話題的內容之后,借助于材料,便能準確理解命題者的意圖.
比如2003年的高考題"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光看話題,我們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很難理解,它們一個講的是"人與人,人與事物在感情上的關系",一個講的是"人對事物的認識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利用材料語了,從材料語看,"感情親疏"是對寓言中的三個人物而言的:"富人"與"兒子"感情親近,與"鄰居家老人"感情疏遠.正因為這樣,面對兩人提出的同樣建議,"富人"就有了不同看待,感情近的,他認為是聰明,感情遠的他懷疑是小偷.這樣,通過材料語的閱讀,我們就可以理解這個話題中兩之間的關系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不一定是客觀的,現(xiàn)實生活中,感情的親疏遠近往往決定著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這樣我們利用材料理解了話題.
相對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看圖作文而言,話題作文是一種更為開放的題型,考生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自主立意,自由發(fā)揮,寫法更是靈活多變.它的寫作目的是追求思維的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要求自由發(fā)揮,大膽想象,觸類旁通.
話題作文不在審題上設置障礙,審題難度降低,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審題,審題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不能馬虎的.
從平時的作文訓練看,學生拿到作文題后,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有的思維定勢,只能朝一條路走.即使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學生還是打不開思路.比如在寫"生命"這個話題時,大部分學生只能從"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很寶貴"這個角度來寫,其實這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角度非常多:1,生命的起源.2,生命的特性.3,生命的價值.4生命的輝煌.5,生命的神奇.6,敬畏生命.7,尊重生命.8,珍愛生命.9,對生命的認識.10,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生命意識等等.
怎樣才能合理,快速,有效地審題呢 話題作文的命題由四部分組成:材料語,提示語,話題語和要求語.在我們拿到作文題時,試卷上首先給出的是材料,然后是提示語,再是話題語和要求語.那首先吸引我們的就是材料,我們這時候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材料上.我們知道,任何東西都有先入為主,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印象產生了,再去改變就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同學正是由于先看了材料,被材料中的片言只語鎖定了目光,于是就對這片言只語開始有感而發(fā),大寫特寫,竟完全忘了顧及話題.我曾經做過以"做人"為話題的一個作文訓練,提供的一段材料是:
"你改變不了環(huán)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tài)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xiàn)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 心情;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xiàn)笑容."
我們好多同學就抓住了材料中的"你不能預測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這一句,大談時間的寶貴,要怎樣怎樣珍惜時間,這就偏離了話題.所以我認為,在審題時,我們要盡量避免先看材料,要把話題先印到腦子中,這樣才能明確寫作的對象,范圍和重點,而不被材料中的片言只語所限制.
那話題作文中的材料是起到什么作用呢 有的人可能會這樣理解,認為話題是從材料語中引伸或概括出來的,其實不然,話題作文的材料與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有區(qū)別的,它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話題,因為它能夠揭示話題的內涵,使話題具體化,形象化,我們在明確了話題的內容之后,借助于材料,便能準確理解命題者的意圖.
比如2003年的高考題"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光看話題,我們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很難理解,它們一個講的是"人與人,人與事物在感情上的關系",一個講的是"人對事物的認識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利用材料語了,從材料語看,"感情親疏"是對寓言中的三個人物而言的:"富人"與"兒子"感情親近,與"鄰居家老人"感情疏遠.正因為這樣,面對兩人提出的同樣建議,"富人"就有了不同看待,感情近的,他認為是聰明,感情遠的他懷疑是小偷.這樣,通過材料語的閱讀,我們就可以理解這個話題中兩之間的關系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不一定是客觀的,現(xiàn)實生活中,感情的親疏遠近往往決定著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這樣我們利用材料理解了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