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形成

字號:

公園862年以前,在今俄羅斯的北部地區(qū)覆蓋著廣袤的森林,斯拉夫人——俄羅斯人的祖先就在此生息繁衍。俄羅斯民族是東斯拉夫人的一個支系。俄羅斯和蘇聯(lián)的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斯拉夫人起源于歐洲南部的多瑙河流域。
     現(xiàn)俄羅斯境內(nèi)主要分布著俄羅斯族、烏克蘭族、韃靼族等130多個民族。其中俄羅斯族人口有11900多萬,約占其總?cè)丝诘?2%。
     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源于同一祖先。它們的祖先是9至13世紀形成的古羅斯部族。公元13世紀,蒙古人征服了古羅斯地區(qū),并統(tǒng)治該地區(qū)長達240年之久。在與蒙古征服者斗爭和建立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集權(quán)國家的過程中,古羅斯人逐步分化為三個民族,俄羅斯民族逐漸形成。隨著沙皇俄國的對外擴張和領土的擴展,俄羅斯人于公元16~17世紀占據(jù)了伏爾加河下游、烏拉爾、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qū),18~19世紀又擴展到波羅的海沿岸、外高加索、中亞、哈薩克斯坦和遠東地區(qū)。在與其他民族廣泛的接觸和雜居過程中,接受了其他民族的許多優(yōu)秀文化成份和生產(chǎn)技術(shù)。在各地區(qū)的不同條件下,俄羅斯人到19世紀中葉形成若干個支系,其中主要有南方支系和北方支系。二者在語音、服飾、禮儀和建筑風格上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南北兩大支系之間還形成了一個兼有兩者特征的中部支系。另一個支系是哥薩克人,他們原是逃避封建農(nóng)奴制壓迫從俄國中央地區(qū)逃到邊疆的農(nóng)民和城鎮(zhèn)工商民,后被沙皇政府雇傭當兵,在沙皇向西伯利亞、中亞、高加索擴張過程中充當急先鋒,起了重要作用,因此長期享有各種特權(quán)。按地域分,哥薩克人又可分為頓河、庫班、烏拉爾、西伯利亞等幾個族群。十月革命后,哥薩克人的特權(quán)被取消,多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此外,還在白海沿岸形成了沿海族群,在阿爾泰地區(qū)形成了舊教派族群,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qū)形成了帶有當?shù)厣贁?shù)民族特點的若干族群。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個民族因其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狀況的因素固然展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精神風貌,但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像俄羅斯民族那樣獨特,任何一個民族的精神都不像俄羅斯民族精神那樣復雜。這是因為俄羅斯民族不僅有著橫跨歐亞大陸的幅員遼闊的疆域,而且有著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東西方文明之間的歷史和一個對俄羅斯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起著奠基作用的宗教。這種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背景決定了俄羅斯民族特有的心里意識,造就了俄羅斯民族精神的“兩面性”。
    俄國哲學家尼"別爾嘉耶夫曾說:俄羅斯“可能使人神魂顛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對其熱烈的愛,也最能激起對其強烈的恨?!?BR>    俄羅斯民族精神的這一特征是在其政治、經(jīng)濟、地理、歷史、宗教等諸多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的。
    俄羅斯是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按照19世紀俄羅斯思想家恰達耶夫的觀點,它“即不屬于歐洲,也不屬于亞洲”。說它是歐洲國家,它的版圖卻占有亞洲1/3的陸地。說它是亞洲國家,無論是它的發(fā)源地,還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歐洲。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置身于東西方文化的交界處。因此,俄羅斯民族文化從它產(chǎn)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雙重作用。俄羅斯民族文化的這一特征決定了俄羅斯精神的兩面性。
    俄羅斯地跨歐亞兩大洲,氣候寒冷。這種自然條件培養(yǎng)了俄羅斯民族既奔放又憂郁,既懶散又吃苦耐勞的性格特征。俄羅斯有著廣大而肥沃的土地,廣大的空間造就了俄羅斯民族豪放的性格。他們嗜酒無度,缺乏紀律;舞蹈奔放粗獷,合唱震天動地。但是俄羅斯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卻給人們留下了生活的重負與精神的壓抑。因此,俄羅斯人總是表情莊嚴,肅穆,凝重多于微笑;心情憂郁,傷感,沉重多于輕松。此外,肥沃的土地也養(yǎng)成了俄羅斯人懶散的習性。他們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無須勤勞節(jié)儉去創(chuàng)造財富。然而惡劣的氣候又使俄羅斯人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培養(yǎng)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格。
    俄羅斯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某種程度上創(chuàng)造了俄羅斯文化的民族性,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俄羅斯精神的雙重性。恰達耶夫在《俄羅斯思想文集"箴言集》中說到:“有一個事實,它凌駕在我們的歷史運動之上,它像一根紅線貫穿著我們?nèi)康臍v史…… 它是我們政治偉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們精神軟弱之真正的原因,這一事實就是地理的事實?!?BR>     地跨歐亞大陸不僅僅是俄羅斯在地理位置上的特點,更是它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特點。俄羅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不同于西方國家也不同于東方國家,卻深深地受著東西方文化影響的歷史。恰達耶夫說:“我們處在世界的兩大部分---東方和西方之間?!薄皷|方與西方兩股歷史之流在俄羅斯發(fā)生碰撞,俄羅斯處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羅斯民族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俄羅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它將巨大的東西方兩個世界結(jié)合在一起。在俄羅斯精神中,東方與西方兩種因素永遠在相互角力?!痹谝磺Ф嗄甑臍v史長河中,俄羅斯一直徘徊于東西方文化之間。它選擇著,搖擺著,在這種選擇與搖擺中形成了俄羅斯精神兼容東西方文明的實質(zhì)和存在于其中的兩面性。
    基輔羅斯建立以后,封建關(guān)系日益發(fā)展,俄羅斯人的祖先東斯拉夫人所信仰的多神教已經(jīng)不能適應新興領主階級以及大公加強統(tǒng)治的需要。因此,公元988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與拜占庭聯(lián)姻并皈依基督教,隨后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同時下令基輔市民到第涅伯河集體受洗。史稱“羅斯洗禮”?!傲_斯洗禮”使基輔羅斯成為歐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此前,盡管羅斯人生活在歐洲的土地上,由于文明起步較晚,其自身的文化并沒有納入歐洲大陸的“主體文化”,接受了西方的文明才使俄羅斯人第一次與西方建立了聯(lián)系。
     盡管基督教代表了西方的文明,然而羅斯接受的基督教是由拜占庭而來的,拜占庭文化本身就帶有東方色彩,因此羅斯接受的基督教是東方化了的基督教,即東正教。東正教為俄羅斯精神兩面性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240年蒙古人征服了俄羅斯大部分國土,并以伏爾加河為中心,建立了金帳汗國,從此開始了長達240年的蒙古統(tǒng)治時期。高度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制是蒙古人統(tǒng)治的典型特征。這一特征主要承襲了中國的政權(quán)模式。這一模式又為以后俄羅斯國家的政權(quán)體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蒙古人的征服和統(tǒng)治使剛剛接受了西方文明的俄羅斯人急轉(zhuǎn)向東,這不僅嚴重地破壞了俄羅斯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而且阻礙了同歐洲的聯(lián)系,這使得俄羅斯與西方文明之間的距離擴大了。
    雖然蒙古人統(tǒng)治羅斯長達240年之久,但始終沒有使羅斯徹底東方化。因為羅斯人仍然保留著本民族的語言---俄語,仍然保留著基督教,即東正教的信仰。
    從彼得一世起,一個“自上而下”大規(guī)模學習和趕超西方的改革開始了,彼得一世利用手中的權(quán)利強行把俄國拖向了西方。 “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人采用西歐成果”,使一個愚昧落后、因循守舊的俄羅斯一躍成為歐洲的強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彼得一世改革的繼承者,她使俄國在西方化的道路上繼續(xù)前進,同時她引進法國的啟蒙思想,使俄羅斯進一步深入接觸了西方文明的精髓。但無論是彼得一世,還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無論他們在西方化的道路上走得多遠,始終不愿將改革擴大到專制政體,不愿限制專制君主的權(quán)利。由此可見,他們接受西方文明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進一步鞏固東方化的統(tǒng)治。
    1848年爆發(fā)的歐洲*,使俄國看到了資本主義的腐朽與沒落。為了*封建專制政體,又能避免資本主義的災難降臨到俄國,列寧選擇了社會主義。他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領導了震驚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從而終止了俄國資本主義的腳步,開始了社會主義的進程。
    二十世紀末期西方文化再次向俄羅斯發(fā)起沖擊,尤其是蘇聯(lián)解體、俄聯(lián)邦獨立后,以葉利欽為首的俄羅斯自由派堅決拋棄蘇聯(lián)式的社會主義,義無返顧地走上了西方式的資本主義道路。然而十幾年過去了,俄羅斯國家并沒有“西化”,相反卻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危機。普京上臺后,不能說他將葉利欽全盤西化改為東方化,但至少在他的政策中加入了東方因素。經(jīng)歷了改革、失敗、再改革的俄羅斯社會逐漸從“西化”的惡夢中清醒過來。為了“強國富民”,俄羅斯百姓甚至不惜犧牲民主、自由,要求“鐵碗”整頓秩序。因此普京首先從恢復憲法秩序、整頓聯(lián)邦體制入手,實行了兼有東西方色彩的“新政”。隨著時間的推移,普京的“新政”已初見成效。東西方的文明通過普京的“新政”,又一次達到了融合。
    3
    盡管如此,俄羅斯歷史發(fā)展的搖擺性,矛盾性,仍然加深了俄羅斯精神的雙重性。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天性自由、“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秩序”的民族,由于東方文化的強行介入,使它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quán)的封建專制國家。由于這個制度的殘酷剝削與壓迫和集體主義精神,俄羅斯人普遍表現(xiàn)出溫順、馴服的性格特征。但是,俄羅斯人又缺乏理性,經(jīng)常感情用事,極易走極端。 “決斗”便是這種性格特征的產(chǎn)物。19世紀以來有相當一批俄羅斯作家都是由于一時激動,走上了極端的道路——決斗。普希金死于決斗,萊蒙托夫、赫爾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都曾參與決斗或走到了決斗的邊緣。葉利欽時代的激進改革政策更是俄羅斯人走極端的寫照。70年前俄羅斯人曾對社會主義投入了無限的熱情,而70年后又對其全盤否定?!按輾б磺?、徹底決裂、脫胎換骨”的激進主義表現(xiàn)使俄羅斯國家再度陷入危機,使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曾有學者認為,俄羅斯人沒有耐心的力量,使俄羅斯不能經(jīng)歷醞釀過程,不能享受緩慢和自然的文化帶來的益處。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宗教民族。宗教在其社會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自從東正教被定為國教后,俄羅斯國家便開始了一個東正教化的漫長過程。東正教思想逐漸滲透到俄羅斯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乃至家庭、個人生活之中。東正教不僅與俄羅斯國家融為一體,而且與俄羅斯精神融為一體。東正教主張博愛、寬恕和忍耐;因宗教思想的影響和上文中提到的專制制度的壓迫,俄羅斯人很溫順、很善良?!皩σ磺卸几兄x”,“不以暴力抗惡”。但因缺乏理性,經(jīng)常陷入病態(tài)的獻身狂熱之中。或表現(xiàn)出英勇豪邁,或表現(xiàn)出兇狠、殘酷。東正教宣揚主張苦行主義的自我犧牲和人人得救的群體意識,因而俄羅斯人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表現(xiàn)為國家至上,為了國家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生命。東正教還主張普濟眾生和“救世”精神,因此俄羅斯人便產(chǎn)生一種超民族主義精神。他們認為,東正教是基督教的正教,繼羅馬和拜占庭之后莫斯科是東正教的保衛(wèi)者,即“第三羅馬”,因而形成了俄羅斯民族特殊的歷史使命感和救世主義理念。為俄羅斯大規(guī)模向外擴張奠定了思想基礎。15世紀末,俄羅斯民族徹底從蒙古人的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建立了一個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集權(quán)國家。自此便開始了長達4個世紀的侵略擴張,把一個位于東歐一隅僅有200多平方公里的小國擴張成為地球上領土面積最龐大的國家。
    俄羅斯民族在經(jīng)過了自身漫長而艱難地發(fā)展,與外來文化的滲透、融合、對立、沖突和宗教思想的侵潤與灌輸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即對立面的融合——“專制主義、國家至上和無政府主義、自由放縱;殘忍、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順;信守宗教儀式和追求真理;個人主義、強烈的個人意識和無個性的集體主義;民族主義、自吹自擂和普濟主義、全人類性;謙遜恭順和放肆無理;奴隸主義和造反行動”等等。當我們了解了俄羅斯的歷史與現(xiàn)實,就不難了解俄羅斯精神的“兩面性”;當我們認識了俄羅斯精神的“兩面性”,俄羅斯人給予世人的一切困惑和震驚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