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

字號:

第七章 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
    一、單項選擇題
    1.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本質是
    A.永恒不變的
    B.可隨主觀意志而任意改變的
    C.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
    D.隨著個性的改變而改變的
    【命題目的】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對人的本質具體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參考答案】C
    【解題思路】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但是人的本質不是永恒不變的,它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而不能隨主觀意志而任意改變,更不能隨著個性的改變而改變。所以C項為正確答案。本題也是最基本知識點,一般考生都能掌握。
    【舉一反三】本題可命制分析題。
    2.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主體選擇性是指主體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間中所表現(xiàn)的自主性、目的性。這個“可能性空間”
    A.是由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的生產力等既定條件決定的
    B.是由社會歷史過程中的多種隨機現(xiàn)象構成的
    C.體現(xiàn)了歷史發(fā)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D.體現(xiàn)了歷史發(fā)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命題目的】本題考查對人的主體選擇性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答案】A
    【解題思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選擇性是指社會主體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間中有意識、有目的地指向確定對象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由于社會內部的基本矛盾與外部各種因素、條件的相互作用,使一個民族的發(fā)展表現(xiàn)為由多種可能性構成的“可能性空間”,哪種可能性實現(xiàn),取決于主體的自覺選擇。但是,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主體的選擇性并不否定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兩者是內在統(tǒng)一的。這是因為:主體選擇的對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間中,可能性空間是選擇活動的前提,而這個可能性空間是由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的生產力和其他既定條件所決定的,而不是由社會歷史過程中的多種隨機現(xiàn)象構成的,更不是體現(xiàn)了歷史發(fā)展中偶然因素或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因此A項為正確答案。
    【舉一反三】此題可出多項選擇題。
    3.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一種承認歷史發(fā)展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約性的理論,它建立在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礎之上,是能動的決定論。這說明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
    A.排斥主體選擇的作用
    B.是機械論和宿命論
    C.是舊唯物主義理論
    D.與承認主體選擇的作用不矛盾
    【命題目的】本題是考查對唯物史觀關于歷史決定論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答案】D
    【解題思路】在是否承認歷史發(fā)展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必然性問題上,存在著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的對立。決定論承認歷史的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而非決定論否認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在決定論內部根據(jù)是否承認主體選擇性即主觀能動性,又分為機械決定論和辯證決定論。機械決定論(舊唯物主義)夸大歷史的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排斥主體選擇的作用”,是歷史宿命論。辯證決定論即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既承認歷史的規(guī)律性和偶然性,又承認主體選擇的作用,堅持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的統(tǒng)一。所以D項為正確答案。題中的ABC三項是等值的,是一回事。這一知識點對于大多數(shù)考生來說不一定是很清楚的。如果考生掌握了ABC三項的內在聯(lián)系,就會非常輕松地作出正確選擇,否則也是難以答對本題的。本題有一定難度,因為決定論和選擇論及其關系是比較復雜的一個知識點,考生能夠做到全面把握是不容易的。
    【舉一反三】本題可與具體材料相結合命制分析題。
    4.唯物史觀認為,人在價值關系中
    A.只能是價值主體
    B.只能是價值客體
    C.只能是價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價值主體,又可能是價值客體
    【命題目的】本題是考查人在價值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答案】D
    【解題思路】所謂人的價值關系就是主體需要與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當人能夠滿足別人需要的時候,那他就是價值的客體,相反當人要求別人滿足自己需要的時候,那他就成為了價值的主體,所以人既可能是價值主體,又可能是價值客體,人是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的統(tǒng)一體。所以D項為正確答案。本題沒有難點,只要考生懂得人的價值關系就是需要與滿足需要的關系,就能輕松作出正確選擇。
    【舉一反三】本題題干的內容可以與任何一個選項相結合命制分析題。
    5.愛因斯坦曾說,“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睂Υ擞^點理解正確的是
    A.個人價值在社會價值面前不值一提
    B.既要重視個體價值,又要重視社會價值
    C.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D.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在于主觀的感受
    【命題目的】本題考查對人的價值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答案】C
    【解題思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價值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它包括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兩個方面。人的社會價值就是個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對于社會的滿足,也就是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人的個人價值就是個人通過自己的活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作為人的價值的兩個方面,在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缺一不可。但是,在社會對個人的滿足與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這兩個方面關系的問題上,應將后者放在首位,因為個人的貢獻是實現(xiàn)社會進步的源泉,也是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基礎。題干中愛因斯坦這句的做人的格言的真正含義是說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題中給定的四個選項,A項和D項明顯是錯誤的;B項的觀點雖然正確,但不是題干內容的真正含義,因此正確答案為C。
    【舉一反三】人的價值問題是一個??键c,可命制各種題型。
    6.人生價值之所以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兩重性,這兩重性是指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會性
    B.人既是作為個體而存在又是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當?shù)膫€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觀念
    D.人既有社會性又有階級性
    【命題目的】本題考查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的原因。
    【參考答案】B
    【解題思路】人生價值之所以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就是由于人既是作為個體而存在又是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人作為個體存在,他具有自我價值;人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他必須具有社會價值。人作為個體存在與社會成員存在的統(tǒng)一體,決定了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多數(shù)考生對這一原理不是很熟知的,因此選擇本題會出現(xiàn)很大的盲目性。誤選A項的考生應占多數(shù)。
    【舉一反三】本題可命制不定項選擇題。
    7.人的價值中的基本關系是
    A.工具和目的的關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C.反映和創(chuàng)造的關系
    D.具體和抽象的關系
    【命題目的】本題考查考生對人的價值關系的理解。
    【參考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有一定的難點。在人的價值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就是工具(手段)和目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手段),人們之間互為目的、互為手段。對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于多數(shù)考生來說是陌生的。在這種情況下需采用排除法進行選擇。人的價值關系既不體現(xiàn)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不體現(xiàn)具體和抽象的關系,更不表現(xiàn)為反映和創(chuàng)造的關系,這樣將干擾項BCD項排除,就剩下A項,是正確答案。有些考生會由于對人的價值關系的模糊認識,而誤選B項。
    【舉一反三】本題可命制分析題。
    8.“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蔽覀凕h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思想
    A.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古代傳統(tǒng)民本思想異曲同工
    B.與西方人本主義在內容上差別巨大
    C.“以人為本”中的“人”是一般的抽象的人
    D.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價值目的
    【命題目的】本題考查對“以人為本”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解。
    【參考答案】D
    【解題思路】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來源于人自身,來源于人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社會發(fā)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價值目的?!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重“民”方面有其合理性,但這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重民”思想,是在不危及封建統(tǒng)治的前提下限度考慮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與科學發(fā)展觀的“以人為本”有著根本性質的區(qū)別,A項錯誤;西方人本主義是伴隨西方資產階級*而提出來的,是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思想,顯然與科學發(fā)展觀的以人為本也有本質的區(qū)別,B項錯誤;科學發(fā)展觀中“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活生生現(xiàn)實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不是指一般抽象的人,C也錯誤。因此,正確答案為D。
    二、不定項選擇題
    1.下列觀點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形態(tài)”理論范疇的是
    A.社會形態(tài)是一定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體
    B.社會形態(tài)就是社會
    C.社會形態(tài)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形態(tài)、政治形態(tài)和觀念形態(tài)的統(tǒng)一體
    D.社會形態(tài)就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社會共同體
    【命題目的】本題是考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形態(tài)理論,包括社會形態(tài)的含義、內容及意義的掌握。
    【參考答案】AC
    【解題思路】社會形態(tài)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特有的范疇。社會形態(tài)就是指一定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體,從內容上說是社會的經濟形態(tài)、政治形態(tài)和觀念形態(tài)的統(tǒng)一體。但是社會形態(tài)不等同于社會。社會是一個更為抽象的概念,它標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與自然存在的區(qū)別,而社會形態(tài)則標志著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特征,是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另外社會形態(tài)也不等同于每一個具體的現(xiàn)實社會共同體,因為社會形態(tài)比一般社會要具體,但比各個現(xiàn)實的社會共同體要概括,它是對許多不同的社會共同體本質的概括。比如美國、日本、德國等都可以稱為不同的社會共同體,而不是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但它們的本質特征是一致的,都屬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形態(tài)理論還揭示了社會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社會形態(tài)是歷史的,有它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所以AC項反映了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內容,為正確答案。本題有一定難度。關于社會形態(tài)的含義,一般考生都能把握,而難點在于兩點:一是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的區(qū)別;二是社會形態(tài)和現(xiàn)實的具體的社會共同體的區(qū)別。會有許多考生由于不懂得這些關系而誤選B項或D項。這就要求考生在記憶概念的時候,那些相關概念、范疇之間的關系必須搞清楚,這又是一種復習的模式和思路。
    【舉一反三】本題可命制單項選擇題或分析題。
    2.“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這一命題的根本是
    A.社會發(fā)展是“歷史合力”運動的結果
    B.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社會的發(fā)展
    C.社會發(fā)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社會發(fā)展與歷史主體的作用無關
    D.社會與自然一樣,其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
    【命題目的】本題是考查考生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性、必然性的理解。
    【參考答案】ABD
    【解題思路】題干中的命題是馬克思的一個論斷,本質含義是說社會的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而人類社會發(fā)展之所以是必然的過程,其根源在于社會發(fā)展是‘歷史合力’運動的結果,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社會的發(fā)展,還由于社會與自然一樣,其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本題有一定難度,需要考生能夠綜合運用知識,深化分析本題。否則難以作出完全正確的選擇。
    【舉一反三】本題題干的內容可直接命制分析題。
    3.馬斯洛說,自我實現(xiàn)的動力來自人性的“一種內壓力,指向人格的同一和自發(fā)的表現(xiàn)……指向探索真理的、成為有創(chuàng)造力的、成長美好的人?!弊晕覍崿F(xiàn)的評價標準是“人的潛能的充分發(fā)揮”。以下對這種說法的評價正確的有
    A.錯誤地認為人的需要及其發(fā)展僅僅來自人性的要求
    B.沒有看到人的需要主要來自人的實踐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
    C.沒有看到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才是自我實現(xiàn)的標準
    D.錯誤地認為人性的要求才是人發(fā)展的根源、人的潛力充分發(fā)揮是個人發(fā)展的評價標準
    【命題目的】本題考查對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答案】ABCD
    【解題思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質,從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層次上說,人的本質在于社會勞動;從人與人相區(qū)別的層次上說,人的本質在于社會關系。人的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它一方面把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另一方面也把不同時代的人區(qū)別開來。馬斯洛的觀點歪曲了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質,錯誤地認為人的需要及其發(fā)展僅僅來自人性的要求,錯誤地認為人性的要求才是人發(fā)展的根源、人的潛力充分發(fā)揮是個人發(fā)展的評價標準,而沒有看到人的需要主要來自人的實踐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從人的價值觀點分析馬斯洛的說法,其錯誤在于沒有看到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才是自我實現(xiàn)的標準。因此,ABCD均為正確答案。解答本題要抓住兩個主句子:一是“自我實現(xiàn)的動力來自人性的一種內壓力”,二是“自我實現(xiàn)的評價標準是人的潛能的充分發(fā)揮”。
    【舉一反三】此題題干的內容可直接命制分析題。
    4.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是
    A.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內容
    B.社會發(fā)展促使人向著全面性的方向發(fā)展
    C.社會發(fā)展豐富著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本質
    D.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具有相互促進的內在聯(lián)系
    【命題目的】本題是考查對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的理解和把握。
    【參考答案】ABCD
    【解題思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即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是一致的,它們互為前提和基礎。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內容,而社會發(fā)展促使人向著全面性的方向發(fā)展,并且社會發(fā)展豐富著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本質。所以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具有相互促進的內在聯(lián)系。題中所給定的四個選項全面反映了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所以ABCD均為正確答案。本題雖然很重要,但沒有難點。
    【舉一反三】本題可命制單項選擇題或分析題。
    5.唯物史觀從個人和社會統(tǒng)一的觀點出發(fā),認為人的自我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
    A.把自己僅僅當做目的而決不作為手段
    B.實現(xiàn)不受任何制約的自由選擇
    C.在對社會奉獻中實現(xiàn)自我需要的滿足
    D.滿足社會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命題目的】本題是考查對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答案】CD
    【解題思路】人的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人的社會價值就是個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對于社會的滿足,也就是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人的自我價值就是個人通過自己的活動在對社會奉獻中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滿足社會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題中所給出的選項中,AB項明顯是錯誤的選項,排除掉,C項和D項為正確答案。本題是重要考點,但難度不大。
    【舉一反三】本題題干的內容可與任何一個選項相結合命制分析題。
    6.歷史唯心主義的抽象人性論主張
    A.人的本質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超歷史的人與人性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
    C.不受任何制約的個人意志是人性的體現(xiàn)
    D.有生命的個人存在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
    【命題目的】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歷史唯心主義在人性問題上的具體觀點。
    【參考答案】ABC
    【解題思路】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在人性問題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人的社會性。唯心主義歷史觀否認人的社會性也就進而否認人性是具體的、歷史的,把人性看作是超歷史、超階級的抽象的人性。題中所給出的四個選項中,ABC項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在人性問題上的典型觀點,所以是符合題干所要求的正確答案。D項是唯物主義歷史觀關于人的本質的典型觀點
    【舉一反三】本題可以命制分析題。
    三、分析題
    1.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庇终f:“食,色性也。”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也?!?BR>    根據(jù)材料請回答下列問題:
    (1)孟子和荀子在人的本質問題上的觀點是什么?錯在哪里?
    (2)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
    【命題目的】本題是考查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及其關系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答案】(1)孟子和荀子都把人的自然屬性說成人的本質特征,把人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人的善惡,趨利避害等說成人的根本屬性,并且從抽象人性論出發(fā)把人性說成與生俱來的永恒不變的人類共同本性。他們不懂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離開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離開社會關系考察人性,取消了人的社會本質,抹煞了人同動物的本質區(qū)別。因此,它是一種唯心史觀。
    (2)人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思維屬性。自然屬性是動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動物沒有社會屬性和思維屬性。①人的本質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二者缺一不可。②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存在的基礎,沒有人的自然屬性,就不可能有人的社會屬性。③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它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的方面。人的思維屬性也是由社會屬性派生出來的。因此,人的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根本的屬性。
    【解題思路】題干引用的是中國古代兩位思想家關于人性問題的觀點。根據(jù)題中所提出的問題,回答本題首先剖析兩位思想家在人性問題上的哲學傾向性及錯誤實質;然后針對古代思想家的局限性闡明唯物史觀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本題的難度在于對兩位思想家觀點的把握和理解方面。
    【舉一反三】本題可命制選擇題。
    2.愛因斯坦認為“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該看他取得什么”。結合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價值理論,談談對奉獻精神的理解。
    【命題目的】這道分析題主要考查考生對人的價值理論的理解和應用。
    【參考答案】(1)價值是標志客體與主體關系的范疇。能滿足主體需要的客體及主體活動,就是有價值的。
    (2)人的價值是價值關系的特殊形式。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人的社會價值是指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人的自我價值是指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3)馬克思主義認為,評價人的價值應從社會對人的待遇和人對社會的貢獻兩個方面,并以后者為主作為標準。凡是對社會發(fā)展起推動作用,對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就有價值,貢獻越大,價值就越大。
    (4)愛因斯坦就是說人的價值體現(xiàn)于奉獻。而根據(jù)人的價值原理,所謂奉獻精神應當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①奉獻應該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進行主動性行為的可能,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奉獻的主體,奉獻行為是屬于大家的,而不專屬于某個模范代表或英雄人物。②“奉獻”與“無私”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是因為,奉獻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它常常是在奉獻主體犧牲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完成的。③在很多情況下,奉獻行為的客體是開放性的,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人或事,即主體與客體之間往往不能建立起直接、明確的對應關系。因此,奉獻應是一種不計回報的行為。④“奉獻”是一種主動自愿的、不計回報的、可以犧牲自身利益的行為。奉獻沒有大小高低之分。人們在自己崗位上認真做好每件事,都是對社會的奉獻。比如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所有有益于抗“非典”的行為都應該說是奉獻。
    【解題思路】本題沒有太大難度。要求考生先闡述人的價值理論的內容,然后再根據(jù)愛因斯坦這句話的含義,說明對奉獻精神的理解。這類談體會的分析題,為考生充分發(fā)揮理解力提供了條件。這也是常命題的一種類型題。應引起考生的注意。
    【舉一反三】本題可命制選擇題。
    3.閱讀材料:
    材料1
    公元2003年的春天,當全黨和全國人民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降臨到我們的頭上,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又一次考驗和錘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這就是抗擊非典的斗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無形長城迅速筑起:領導干部臨危不懼,深入一線;共產黨員迎難而上,沖鋒在前;白衣戰(zhàn)士日夜奮戰(zhàn),視死如歸;科技人員攜手共進,并肩戰(zhàn)斗;祖國大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事實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危難之中見精神;事實給世人一個鮮明的昭示:我們的黨和國家、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危難都壓不倒的。
    ——摘自《人民日報》2003年5月15日“危難之中見精神”
    材料2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偉大民族,歷來以勤勞勇敢、不畏艱苦著稱于世。中國人民不僅從來不在侵略者面前低頭,從來不在自然災害面前退卻,而且還在同各種敵人和困難進行百折不撓的斗爭中造就了威力無比的民族精神,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更堅強。越是遇到危難,這種精神越發(fā)放射出耀眼奪目的光芒?!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疾風知勁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等,就是對危難之中見精神的寫照和贊美。
    ——資料來源同上
    材料3
    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中國共產黨,是在我們祖國和民族的危難中誕生,在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斗中成長壯大、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我們黨聚集了千千萬萬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以“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大無畏氣慨,排除萬難,一往無前,譜寫一曲又一曲驚天動地的壯歌,詮釋著危難之中見精神的深刻內涵。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不斷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xiàn)。
    ——資料來源同上
    請回答:(1)依據(jù)材料1,從認識論上分析說明危難之中見精神。
    (2)依據(jù)材料2,從價值觀上分析說明危難之中見精神。
    (3)依據(jù)材料3,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說明抗擊非典的偉大精神必將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
    【命題目的】這道分析題是考查考生對抗擊“非典”的偉大斗爭哲學意義的理解。
    【參考答案】(1)危難之中見精神,從認識論上講,就是不斷認識真理、在改造世界中掌握客觀規(guī)律??陀^世界在矛盾中存在和發(fā)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也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并進。矛盾就包含著困難險阻。無論革命戰(zhàn)爭的規(guī)律,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規(guī)律,都是經受危難的嚴峻考驗,在艱辛探索中逐漸掌握的。
    (2)危難之中見精神,從價值觀上講,是不斷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們黨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我們總是為著解決各種困難去工作、去斗爭,并在團結、依靠群眾克服各種困難中造福于人民的。
    (3)抗擊非典的偉大精神必將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物質生產在社會發(fā)展中具有決定作用,精神活動在人們改造客觀世界中具有能動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精神可以變物質,精神的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可以促進物質技術力量的發(fā)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質技術力量發(fā)揮出更大更好的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揭示的一條基本原理。把抗擊非典的偉大精神轉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強大物質力量,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堅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認真貫徹黨中央的決策,全面落實黨中央的部署。
    【解題思路】這是一道綜合性的分析題。要求考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認識論、矛盾觀、價值觀綜合分析在這次抗擊“非典”的偉大斗爭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偉大精神??忌卮鸨绢}要緊緊圍繞所給出的材料和所提問的問題,運用相關原理進行分析說明。本題有相當?shù)碾y度,比較全面地回答是不容易的。但是這種類型的題則是近幾年常出現(xiàn)的。考生一定要引起注意。
    【舉一反三】本題可以用直接命題的形式命制分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