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議對垃圾短信立法 網(wǎng)友認為應保護個人信息

字號:

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協(xié)會2006年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手機用戶平均每周收到8.29條垃圾短信,其中的77.7%為非法廣告類短信。
    核心提示
    2008年中央電視臺3·15晚會爆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垃圾短信制造內(nèi)幕:擁有全國2億多用戶的姓名,手機號!掌握手機用戶的職業(yè)、住址、收入甚至消費取向!這些垃圾短信的背后竟是一個巨大的產(chǎn)業(yè)鏈,而被肆意販賣的正是手機用戶的個人隱私。 分眾傳媒旗下無線廣告媒體子公司分眾無線被指為垃圾短信的重要源頭,和利用手機機主個人資料牟利的公司。事件目前有何新進展?個人的手機號碼等信息到底是如何泄露出去的?面對洶涌而來的垃圾短信又該如何應對?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diào)查采訪。
    新進展
    “中移動關閉分眾無線端口”
    3月18日,央視今年3·15晚會總導演尹文表示,在晚會曝光了垃圾短信后,“目前,中國移動已經(jīng)關閉了分眾的所有無線端口。
    尹文透露,在3·15晚會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能夠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比如,車管所、工商注冊、物業(yè)等等。這些信息隨時都有可能被倒賣,提供給一些垃圾短信發(fā)放者。
    “每一個人甚至都能有感受,你甚至都沒有了基本的安全感,”尹文稱,就在他們剛剛開的一個策劃會上,一個同事收到一個推銷會員卡的電話,甚至都知道他同事的名字。
    尹文認為,正是由于立法上的缺失,才導致了監(jiān)管的缺位。他表示,在接下來,央視除了進一步去深入揭露垃圾短信的源頭之外,還將喚起整個社會來推動垃圾短信治理的立法。
    記者調(diào)查
    誰泄露了我的個人信息
    ●通過考試人家都知道
    小劉是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畢業(yè)生,畢業(yè)以后在朝陽區(qū)某政府機關做公務員,讀研究生期間,曾經(jīng)參加過司法考試。但可惜的是沒有考過,后來,他就進了政府機關。他覺得,“既然不做律師了,也就沒有必要再去操心考這個資格證,畢竟司法考試的難度還是很大的。”
    每天忙于機關里公務的他也確實沒有精力來做這件事了,但是,讓他感到反感的是,每年的3月份以后,新東方等各種司考培訓機構就開始頻繁地給他發(fā)短信,提供各種培訓輔導班?!吧踔?,一天能接很多條。”同時,還頻繁地給他單位和家里投遞各種培訓小冊子。
    痛恨之余,小劉很想知道是誰把自己的信息給泄露了。
    小劉回憶,當時去市司法局報名時,報名處外面確實有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向自己發(fā)放各種復習資料和培訓班的傳單。
    “甚至他們做得還很溫馨。在你領取了資料和傳單的同時,會給你一個手提袋,里面有鉛筆和橡皮等考試用具。”小劉說,但是,所有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須要留下一個聯(lián)系電話。
    之前,已經(jīng)有很多上當?shù)膸熜痔嵝研?,千萬別輕易領取這些免費的午餐。因為,一旦上當,之后,將有頻繁地培訓電話陪伴你走過復習考試的過程。
    但是讓小劉疑惑的是,甚至都沒有敢在報名處留下任何電話和其他聯(lián)系方式的他,以后也開始收到各種短信和資料了。這讓他不由得不懷疑是不是在報名考試的過程中,有人在泄露自己的個人信息。
    小劉稱,通過問身邊的同學,蹊蹺的是:有些第沒考過的同學,在第二次考過后,再也沒收到過類似的信息;反而當初一起報名的那些沒考過的同學依舊每年都能毫無例外地收到“問候和關懷”。
    “如果沒有詳細資料的泄露,那些培訓機構怎么會連誰哪年考過都知道呢?”這讓小劉懷疑是某個主持考試的部門在某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的一個原因。
    ●“我投訴舉報過但沒用”
    和凌女士、小劉這樣遭遇的人很多。周小姐之前曾經(jīng)打算買一套二手房,在某中介公司留下電話之后,其他中介公司也開始頻繁給她打電話。但是,讓她奇怪的是自己沒有去詢問過買車,也沒有參加過任何駕校的培訓,但是依然收到各種各樣的買車的信息。
    仔細回憶以后,周小姐現(xiàn)在懷疑的就是銀行和電信部門。因為,只有這兩個部門是掌握自己信息全的?!懊看无k理各種卡和業(yè)務都需要提供身份證復印件等各種信息,其實這些信息有時都是和自己辦理的業(yè)務無關,不必要的?!?BR>    老陳對這些垃圾信息提供者的神通廣大很佩服,“我老婆懷孕時,第去醫(yī)院做產(chǎn)前檢查,回來后,賣奶粉的、月嫂、做孕婦保健的等等,都電話頻繁上門了?!?BR>    也有人表示,某些號段,比如全球通139的號段就容易收到各種垃圾信息。這些人是早的手機用戶,而且,因為他們的持有者活動的范圍也比較廣,因此就成了容易被騷擾的對象。
    王林用的手機就很不幸的是這個號段。讓他氣憤的是,短信五花八門。有提供低息貸款的、賣發(fā)票的,甚至是提供槍支等嚴重違法的不良信息。
    他也給移動的投訴部門舉報過?!拔野凑找苿拥囊?,把號碼也轉發(fā)給他們公司了,但是一點用沒有,該收到還是收到?!?BR>    移動公司給王林的答復是:他們用的是群發(fā),我們也沒有辦法。“當他給公安機關投訴后,公安機關做的也只是登記下來,讓王林再去找移動公司。王林說,現(xiàn)在出去時,”我都不敢亂發(fā)自己名片了?!?BR>    律師說法
    猜測和有證據(jù)是兩回事兒
    北京未名律師事務所于永超律師表示,上述各種消費者的懷疑還僅僅是猜測而已。但證據(jù)很難收集?!耙驗?,上述政府機構,乃至電信、銀行這些單位雖然掌握著大量的個人信息,但別人知曉這種信息的渠道是多種的。沒有十足的證據(jù),很難在法律層面上維護自己的這一權利。”
    于永超律師認為,“消費者在面對醫(yī)院這些對象掌握自己的信息時,出于謹慎,可以要求醫(yī)院簽訂保密的約定。但現(xiàn)實中很難操作?!?BR>    他表示,類似房產(chǎn)公司行業(yè)的信息泄露問題,靠個人要求公司對自己的私密信息進行保密也不現(xiàn)實,“這些終還要靠行業(yè)協(xié)議。在整個行業(yè)內(nèi)形成一種替消費者保密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