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0日上午9點,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準時走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向全國人大代表做法工作報告。這是這位70歲的老人第十次站在這里,可能也是最后一次。
3月11日,他為自己的告別演出選了一根灰底紅條的領帶,正如他的性格,沉穩(wěn)而不乏熱烈,務實而求有所作為。
作為新中國第一位有專業(yè)背景的院院長,他在上任之初即被寄予厚望,被認為是推動司法改革最有力的力量,事實也正是如此——上任后的第二年,1999年,他即推出第一個《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以下簡稱“一五綱要”),2005年,推出二五綱要。
站在主席臺上,他只用了簡短的兩句話來概括過去的五年“比較圓滿地完成了中央確定由人民法院牽頭的9項改革任務,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確定的50項改革項目也基本完成”。
在談到2008年工作任務時,他說,“繼續(xù)推進人民法院改革,優(yōu)化法院內部職權配置。根據(jù)中央統(tǒng)一部署,積極穩(wěn)妥地深化各項司法改革,解決影響司法公正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
十年改革路
開頭的十年,是肖揚的十年,更是司法改革實踐的十年。
1999年,上任后的第二年,肖揚拿出了第一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五年綱要。
曾任院宣教部部長的鄭成良教授回憶說:“當時肖揚院長親自大力倡導改革,提出的口號是:促審判、抓改革、帶隊伍?!卑迅母锖头ㄔ旱闹行墓ぷ鳌獙徟胁⒘?,他對改革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綱要中概括了四點改革“勢在必行”的理由:地方保護主義產生、蔓延;法官整體素質難以適應審判工作專業(yè)化要求,難以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特權觀念等腐朽思想的侵蝕等……
“這些都是陽光下的秘密,但看到院在自己的文件中赤**的提出來,還是覺得有些觸目驚心?!币晃坏胤椒ㄔ旱姆ü俑嬖V記者。
隨后的五年,院在審判方式、審判組織形式、審判工作監(jiān)督機制等39個方面推行了改革措施。2007年,院走出了十年司法改革最重大的一步——收回死刑復核權,結束了部分死刑案件核準權下放26年的歷史。
死刑復核權收回前后,肖揚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刑事審判會議。在收回死刑復核權時,法院身上的壓力和風險也在累積——如果法院出現(xiàn)一起錯殺,將是對這位70歲老人改革決心的打擊。
在下午參加廣東團的討論時,肖揚特意向代表們詳細介紹了收回死刑復核權的重要意義——經過一年的嘗試后, 2007年,全國范圍內爆炸犯罪比上年下降25.2%,劫持犯罪下降了25%,放火案件下降了11.3%,殺人案件下降了10.3%。
“這表明,在收回死刑復核權后,公安政法機關有力地打擊犯罪,大案要案逐年下降。”肖揚說。
“十年來,肖揚走過了一條帶著理想主義色彩的改革之路,在基層法院,有人甚至說他是‘三交’院長,‘交槍、交權、交錢’。”
1999年,法院廣發(fā)英雄帖,試圖從從資深律師和學者中選拔法官,2001年起,院規(guī)定:初任法官必須以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為前提。肖揚主動交出“用人權”,為經歷過良好法學教育的“法律學人”打開了一扇大門。
“2006年,當有些部門在攬權攬財時,法卻通過了《訴訟費用繳納辦法》,大幅度下調訴訟費”,為的是“讓有理無錢的人都能打得起官司”。
目前,全國法院所收訴訟費已全部上繳財政專戶或直接繳入國庫,納入預算管理。
一位與肖揚同事的法官說,他所做的努力,就是為了讓司法的歸司法,行政的歸行政,還原法院本來面目。
值得高興的是,就在他漸行漸遠之時,司法財政改革步驟正向前邁進。日前,全國政協(xié)委員、法副院長萬鄂湘透露,法正在論證新方案,有可能實行法院系統(tǒng)的兩級財政保障,“這是下一步司法體制改革中保障體制的最重要的一步”。
加強司法改革領導機構
然而,十年改革,遺憾也顯而易見——司法改革是一項涉及到機制設置、公檢法三家協(xié)調、人大監(jiān)督制度等多方位的全面改革,正如院去年底所做的一份內部司法改革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目前的司法改革措施大多停留在工作機制層面上,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尚未展開。”
事實上,當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時,司法體制滯后的問題就暴露出來。
“一些工作機制上的改革往往遇到滯后的司法體制的障礙和束縛而舉步維艱,難以持續(xù)。而在不改變現(xiàn)行司法體制的情況下,一些嚴重影響司法公正、妨礙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問題,如地方保護主義等,也很難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院在報告中不無遺憾地強調。
肖揚肯定明白,單憑法院的“一己之力”必然無力解決“三化”,司法改革若想繼續(xù)深入,必須有一個更高層面更有力量的司法改革領導機構來引路。
事實上,早在2003年5月份,以中央政法委書記為組長的中央司法改革領導小組就已成立,領導小組由公檢法司、相關部委的領導參加,并在政法委內設辦公室,負責具體的工作。
但是,就像2007年底院起草的那份司法改革內部報告所言:以往“改革方案大多是由公、檢、法、司等職能部門自身設計和實施,而缺乏社會各界和普通民眾的廣泛參與。這些由職能部門自身設計的改革方案不可避免地帶有部門利益的特征。具有本部門的擴權傾向,而由此產生的矛盾和爭議也多是各部門之間權力和利益的沖突”。
這導致“中央司改領導機關將很大精力放在改革措施所涉及的各部門的協(xié)調上,主要目的往往是實現(xiàn)部門權力和利益的平衡,提出讓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記者獲悉,在高院那份具有相當自我革新精神的內部報告中,提出了如下建議:“我們可以參照某些國家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強國家司法改革領導機構的組織和制度建設,除了由中央政法委、公、檢、法、司等部門參加外,還可以包括全國人大、國務院和黨的有關部門,同時廣泛吸收有關專家學者、協(xié)會團體的代表,乃至人民群眾的代表作為委員或顧問?!?BR> 有關人士透露,這一報告已于去年年底正式遞交給了中央權威司改領導機構。
3月11日,他為自己的告別演出選了一根灰底紅條的領帶,正如他的性格,沉穩(wěn)而不乏熱烈,務實而求有所作為。
作為新中國第一位有專業(yè)背景的院院長,他在上任之初即被寄予厚望,被認為是推動司法改革最有力的力量,事實也正是如此——上任后的第二年,1999年,他即推出第一個《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以下簡稱“一五綱要”),2005年,推出二五綱要。
站在主席臺上,他只用了簡短的兩句話來概括過去的五年“比較圓滿地完成了中央確定由人民法院牽頭的9項改革任務,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確定的50項改革項目也基本完成”。
在談到2008年工作任務時,他說,“繼續(xù)推進人民法院改革,優(yōu)化法院內部職權配置。根據(jù)中央統(tǒng)一部署,積極穩(wěn)妥地深化各項司法改革,解決影響司法公正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
十年改革路
開頭的十年,是肖揚的十年,更是司法改革實踐的十年。
1999年,上任后的第二年,肖揚拿出了第一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五年綱要。
曾任院宣教部部長的鄭成良教授回憶說:“當時肖揚院長親自大力倡導改革,提出的口號是:促審判、抓改革、帶隊伍?!卑迅母锖头ㄔ旱闹行墓ぷ鳌獙徟胁⒘?,他對改革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綱要中概括了四點改革“勢在必行”的理由:地方保護主義產生、蔓延;法官整體素質難以適應審判工作專業(yè)化要求,難以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特權觀念等腐朽思想的侵蝕等……
“這些都是陽光下的秘密,但看到院在自己的文件中赤**的提出來,還是覺得有些觸目驚心?!币晃坏胤椒ㄔ旱姆ü俑嬖V記者。
隨后的五年,院在審判方式、審判組織形式、審判工作監(jiān)督機制等39個方面推行了改革措施。2007年,院走出了十年司法改革最重大的一步——收回死刑復核權,結束了部分死刑案件核準權下放26年的歷史。
死刑復核權收回前后,肖揚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刑事審判會議。在收回死刑復核權時,法院身上的壓力和風險也在累積——如果法院出現(xiàn)一起錯殺,將是對這位70歲老人改革決心的打擊。
在下午參加廣東團的討論時,肖揚特意向代表們詳細介紹了收回死刑復核權的重要意義——經過一年的嘗試后, 2007年,全國范圍內爆炸犯罪比上年下降25.2%,劫持犯罪下降了25%,放火案件下降了11.3%,殺人案件下降了10.3%。
“這表明,在收回死刑復核權后,公安政法機關有力地打擊犯罪,大案要案逐年下降。”肖揚說。
“十年來,肖揚走過了一條帶著理想主義色彩的改革之路,在基層法院,有人甚至說他是‘三交’院長,‘交槍、交權、交錢’。”
1999年,法院廣發(fā)英雄帖,試圖從從資深律師和學者中選拔法官,2001年起,院規(guī)定:初任法官必須以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為前提。肖揚主動交出“用人權”,為經歷過良好法學教育的“法律學人”打開了一扇大門。
“2006年,當有些部門在攬權攬財時,法卻通過了《訴訟費用繳納辦法》,大幅度下調訴訟費”,為的是“讓有理無錢的人都能打得起官司”。
目前,全國法院所收訴訟費已全部上繳財政專戶或直接繳入國庫,納入預算管理。
一位與肖揚同事的法官說,他所做的努力,就是為了讓司法的歸司法,行政的歸行政,還原法院本來面目。
值得高興的是,就在他漸行漸遠之時,司法財政改革步驟正向前邁進。日前,全國政協(xié)委員、法副院長萬鄂湘透露,法正在論證新方案,有可能實行法院系統(tǒng)的兩級財政保障,“這是下一步司法體制改革中保障體制的最重要的一步”。
加強司法改革領導機構
然而,十年改革,遺憾也顯而易見——司法改革是一項涉及到機制設置、公檢法三家協(xié)調、人大監(jiān)督制度等多方位的全面改革,正如院去年底所做的一份內部司法改革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目前的司法改革措施大多停留在工作機制層面上,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尚未展開。”
事實上,當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時,司法體制滯后的問題就暴露出來。
“一些工作機制上的改革往往遇到滯后的司法體制的障礙和束縛而舉步維艱,難以持續(xù)。而在不改變現(xiàn)行司法體制的情況下,一些嚴重影響司法公正、妨礙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問題,如地方保護主義等,也很難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院在報告中不無遺憾地強調。
肖揚肯定明白,單憑法院的“一己之力”必然無力解決“三化”,司法改革若想繼續(xù)深入,必須有一個更高層面更有力量的司法改革領導機構來引路。
事實上,早在2003年5月份,以中央政法委書記為組長的中央司法改革領導小組就已成立,領導小組由公檢法司、相關部委的領導參加,并在政法委內設辦公室,負責具體的工作。
但是,就像2007年底院起草的那份司法改革內部報告所言:以往“改革方案大多是由公、檢、法、司等職能部門自身設計和實施,而缺乏社會各界和普通民眾的廣泛參與。這些由職能部門自身設計的改革方案不可避免地帶有部門利益的特征。具有本部門的擴權傾向,而由此產生的矛盾和爭議也多是各部門之間權力和利益的沖突”。
這導致“中央司改領導機關將很大精力放在改革措施所涉及的各部門的協(xié)調上,主要目的往往是實現(xiàn)部門權力和利益的平衡,提出讓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記者獲悉,在高院那份具有相當自我革新精神的內部報告中,提出了如下建議:“我們可以參照某些國家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強國家司法改革領導機構的組織和制度建設,除了由中央政法委、公、檢、法、司等部門參加外,還可以包括全國人大、國務院和黨的有關部門,同時廣泛吸收有關專家學者、協(xié)會團體的代表,乃至人民群眾的代表作為委員或顧問?!?BR> 有關人士透露,這一報告已于去年年底正式遞交給了中央權威司改領導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