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從因日語綜合能力不足,而產生日語運用能力缺陷的例子入手,對目前的日語教育進行剖析,從而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的日語教育在教育結構,教育模式,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上,都存在著問題。本文通過提出這些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力圖摸索出一條可以培養(yǎng)具備日語綜合能力人才的道路。
關鍵詞
日語教育,教育方法,綜合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全國各大專院校陸續(xù)開辦了日語系或日語專業(yè)。至1993年,根據上海外國語學院王宏教授的調查,日語教育的在校學生就有328, 600人,而當時上海的日語學習人數(shù)多,為23,770人①。而到了2005年,光上海就發(fā)放了當年度的日語等級考試名額28,000人,且供不應求,許多考生不得不奔赴外地參加考試②。由此可見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日語教育已經當之無愧地緊跟英語之后,成為第二大外語語種。然而,日語教育的現(xiàn)有狀況,卻不容樂觀。那就是現(xiàn)有日語教育忽視了日語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們可以通過幾個具體事例,來檢討這個問題。
一。日語能力運用中的缺陷
1.近幾年,在對日本國際教育協(xié)會組織的日語能力一級考試的答卷抽樣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文字”,“讀解和文法”,“聽力”的三項考試中,“文字”,“讀解和文法”,基本上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得分,但是“聽力”卻是薄弱環(huán)節(jié)。甚至某些考生雖然接了2 至3年的日語教育,卻出現(xiàn)了聽力得分只有30至40點的怪現(xiàn)象,也正是因為聽力考試無法獲得相應分數(shù)的緣故,而造成大量的考生,在日語一級考試中,無法合格。然而,日語能力一級考試明確規(guī)定,只要學習時間達到900小時以上,基本是可以通過考試的,作為已經接受2至3年日語教育的考生,從學習時間上看,應該說不存在不能通過的理由。但是,這些考生大面積的不,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2.某大學4年級學生參加某個大型日本企業(yè)的就業(yè)面試。在面試的過程中,公司對學生的表現(xiàn)基本滿意。在面試結束,學生對參加面試的公司日本籍人事職員行禮退出時,說了一句“さよなら”。這使日本人事職員大為驚訝,因為“さよなら”這個單詞,只有在雙方長時間不再見面或可能永遠不再見面時,才使用的表達語言。后,學生因為這個問題,沒有被錄取。公司的給出的理由是日語理解力不足。但是,眾所周知,“さよなら”在日語單詞中卻是再普通不過的單詞了。
3.在上海與日本四國地區(qū)經濟貿易洽談會現(xiàn)場。兩名大學日語專業(yè)的4年級學生在擔任現(xiàn)場翻譯工作。筆者在一旁對學生所翻譯的內容進行了仔細分析,以把握內容中心,大致傳達發(fā)言人的意志為合格的判斷標準。分析結果顯示,日語翻譯成中文的合格率大約在60%,不合格率為30%,令人擔心的是,有10%左右的內容,居然翻譯成了相反的意思,這是翻譯工作的大忌!更令人吃驚的是,漢語翻譯成日語的內容,合格率僅有30%左右,大部分翻譯的內容多為詞不達意。然而,根據會議的組織者介紹,這兩名學生之所以被接納為現(xiàn)場翻譯工作者,是因為由學校推薦來的。據說是班級里日語成績的佼佼者。成績優(yōu)良者尚且如此,其他學生的能力更可想而知了。
以上之種種現(xiàn)象,使我們不得不對目前的日語教育方法展開反思。經過分析發(fā)現(xiàn),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的日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不足而造成的。到目前為止,許多日語教育工作者也已經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并進行了先行研究。但是這些先行研究主要從學生主體,教育直觀性,學習主動性,語言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在此,筆者主要從教育結構,教育模式,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四個方面入手,試圖找到全方位的解決方法。
二。日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幾點問題
1. 日語教育結構的問題
目前,日語普遍的教育主導思想,還是從書面語法入手,而忽視了綜合日語能力的培養(yǎng)
工作。在許多學校的日語教學的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學校的聽力課和會話課基本是從2年級才開始安排的,并且至3年級為止(或者只在1,2年級開設聽力和會話)聽力和會話課基本還是只安排每周1次,到了4年級,基本就不再安排。然而,精讀,語法等課程卻牢牢占據了1至4年級課程的中心位置③。這種教育結構使我們禁不住想起了我國英語教育結構所走過的歷程。
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日語教育結構,基本和我國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中國傳統(tǒng)英語教育的結構極為相似。這種教育結構之下,所產生的后果就是,由于注重書面語和語法,忽視口語及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造成即使學習了八年英語(初,高中六年,大學兩年),大部分學生還是只能勉強閱讀英語文章,而不具備聽,說能力,更談不上寫,也就是所謂的“啞巴英語”。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英語教育開始放棄這種教育方法。在上海,從1992年首先從中小學開始基本采用英語90版教材,從原來的注重書面語和語法的教育方式,轉向了注重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更在2002年開始,采用了牛津英語教材,新教材在注重綜合英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以螺旋形教育法,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不斷鞏固原有的知識點,從而達到了語法,聽力,口語,寫作等各方面并重,全面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
然而,目前的日語教育,正是重蹈90年代之前傳統(tǒng)英語教育的覆轍。
2.教育目的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大部分日語教育工作,還是圍繞著國家日語等級考試和日語能力考試的中
心來進行安排,部分學校甚至喊出了不通過日語能力一級考試不能畢業(yè)的口號④。在這個前提之下,自然而然地就從比較容易的,通過強化訓練就能得分的“文字”, “讀解和文法”,等方面入手,而放棄了難度較高的,必須結合生活場景,社會實態(tài),語言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的“聽力”,“口語”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聽力,會話練習時間的不足,使學生綜合能力形成時間大為滯后,或還沒形成就已經走向社會,其終結果就是出現(xiàn)前文中所提到的“高分低能”的學生。
3.教育模式的分散
在日語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大多學校采用的是各個學科,由不同教師擔任教學的模式。
因此出現(xiàn)了教學分散性的問題。大部分老師因為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而且,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教學方法,以及使用單一教材的習慣。從而,造成了以每位老師為單一個體,各自為戰(zhàn)的狀態(tài)。于是,在教學過程中,造成不是老師以學生為中心,而是學生去適應每位老師的現(xiàn)象。并且隨著學生每年升上高一年級的變化,各門課程擔當老師也經常地發(fā)生變化。這樣,使學生在這種教育模式較為分散的狀態(tài)下,窮于應付。很難樹立起一個統(tǒng)一的,貫穿于4年日語教育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
4.教育方法的問題
在教育方法的問題上,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
(1)片面強調書面語法,而忽略口語
在日語環(huán)境里,根據生活場景的不同,必須交替地使用書面語法和口語。這是日語表達所持有的自身特點,而且即使表達同一內容,書面語法也和口語差別很大。然而,我國目前的日語教育主要是以精讀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也就是較為注重書面文法,即使是教科書里的應用會話,接觸到的,也不是很多。然而,在生活場景里的聽力和口語,是要求以口語為主的表達方式,口語的學習不足,必然造成學生在這方面的缺陷。這不但使學生大部分的表達方式以書面語法為主,也使他們的日語表達令人感覺到生硬,更在日常生活的許多場面中,因為對口語文法極為生疏,所以,在接觸到以這些口語組成的日常會話時,反應遲鈍,而導致聽力能力的低下。
(2)單詞的斷裂性記憶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記憶單詞的過程,主要是圍繞單篇文章或文法點為中心來進行記憶。然而,這種單詞的記憶方式,卻使單詞與單詞所使用的生活場面脫離。所以,往往在某個生活場面,學生明明記得學過這個單詞,卻無法及時地在腦海里浮現(xiàn),而錯過了即時的反應?;蛘吲e了該單詞所合適使用的生活場面。比如,前文所提到的“さよなら”,學生只記住了“さよなら”是“再見”的意思,但是由于學生沒有理解這個詞所應該使用的生活場面,而導致了面試的失敗。
(3)邏輯歸納能力的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邏輯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在前文所提到的學生在擔任現(xiàn)場翻譯時的失敗,就其原因而言,并不是學生不理解發(fā)言者所講的含義。而是缺乏瞬間的邏輯歸納能力。所以,當學生在作為現(xiàn)場翻譯工作者時,無法在保存發(fā)言人原意的同時,在短時間內進行取舍,從而造成斷章取義,終使自己所翻譯的內容出現(xiàn)偏差。
以上,是目前我國日語教育在綜合能力培養(yǎng)上的幾點不足。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改善的方法。
三。問題的解決
1. 改變目前的教育結構
必須效仿英語教育,對目前的日語教育結構積極地思變。改變現(xiàn)在的以精讀課程為中心
的做法。可以考慮從聽力,會話起步,然后在聽,說的過程中,自然地掌握語法,同時采用英語的螺旋式教學法,讓主要語法在聽力和會話中不斷重現(xiàn),使學生融會貫通后,終升華到高水平的寫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目前的精讀課所進行的語法教育,融入到口語,聽力,泛讀,寫作等課程里,從而保證日語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2.提倡以培養(yǎng)能力為主的教學目標
放棄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轉向以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綜合能力為主的教育目的。在社會呼吁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前提下,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機構,如果還是以傳統(tǒng)的應付考試為實際教育目的,這只能說是自殺性的行為,后,將會被社會所拋棄。
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確立統(tǒng)一的教育模式
日新月異的社會進步,對日語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傳統(tǒng)固定的模式進行千篇一律的教學工作,終將使自己面臨被淘汰的尷尬境地。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中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這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
確立統(tǒng)一的日語教育模式,更要求我們,在實施教學前,必須對各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教學進度等進行統(tǒng)一的安排。在整合的過程中,圍繞培養(yǎng)日語綜合能力這個目標,把握住各課程教學大綱的編寫工作,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綜合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4.修正教育方法
(1)書面語法與口語并重
我們在重視書面語及語法的同時,必須同時注重口語的教學工作??梢裕岩恍┛谡Z表達形式進行整理(據統(tǒng)計,常用口語文型,大概有500個左右的文型)在應用會話中進行分析,講授。在會話及聽力的課堂上予以應用。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增加口語課和聽力課,使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中,理解,并熟練地掌握這些口語表達形式,這是聽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基礎。并且,學生掌握這些口語表達形式以后,會改變以往生硬的日語表達方式,而達到使用自然的日語進行表達的目的。
(2)使用場景記憶法
拋棄與生活場景割裂的單詞記憶法,而改之采用場景記憶法。所謂場景記憶法,就是把單詞按照生活所必須的場景進行分類,整理,歸類。(如超市,學校,交通,醫(yī)院,家庭等等)。
由于,學生大多沒有在日本生活的經歷,所以,在記憶之前,首先由教師對每一個場景進行分析,以此來加深學生對這個場景的了解,必要時可出示圖片或電視教材進行說明。例如,可以比較日本的電車,地鐵站與中國地鐵,輕軌有什么不同。對于這個場面,可以從指示系統(tǒng),站內和車內播音,站臺,電車運行種類(普通,急行,特急)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在介紹完場景之后,再進行單詞記憶,進一步可以把這些單詞按照各個題材,編排成文章,從而使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達到記憶的目的。后,配合以各個場景的聽力問題,使學生感覺身臨其境,從而使學生把單詞與使用場景緊緊相連。
(3)邏輯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歸納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其一,聽力練習的過程中,在聽完一段對話后,讓學生對對話的中心內容進行總結,概括。其二,在進行文章的讀解練習時,盡量讓學生總結每一段文章的段落大意,以及概括整篇文章作者所反應的中心思想。這樣,經常性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歸納能力,使學生在傾聽對話或閱讀文章時,養(yǎng)成“傾聽(閱讀)→歸納→反應”的固定習慣。
四。結語
2005年8月,在上海舉行的上海與日本四國地區(qū)經濟貿易洽談會上,日本的企業(yè)家提出這樣的擔憂。目前為止,大多數(shù)到中國投資的80%左右的日本企業(yè),主要是瞄準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也就是說是以降低成本來獲取利潤空間為主要目的。但是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發(fā)展,近五年來工資幾乎翻了一番。這種狀況如果得以持續(xù)下去,再加上人民幣匯率的上浮,在未來很短的時間里,因廉價勞動力而賺取的利潤空間將消失殆盡。那么,屆時將有許多日資企業(yè)將會撤出中國,留下為數(shù)不多的日資企業(yè),將會造成目前日語人才比較樂觀的的就業(yè)市場嚴峻起來的局勢。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對日語人才的日語綜合能力的要求將會大大提高。如果我們不提前確定以提高日語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教育計劃,那么,這幾十年來,由眾多日語教育工作者努力開創(chuàng)的日語教育這棵大樹,將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轟然倒下。
[注 釋]
①王 宏。第二次全國日語教學情況調查。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95年第5期[J]第74頁
②許可臻??技墤c學位和畢業(yè)脫鉤。上海新聞晚報2005年8月3日[N]A2版
③胡以南。中日日語教育考察。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J]第99頁
④許可臻??技墤c學位和畢業(yè)脫鉤。上海新聞晚報2005年8月3日[N]A2版
[參考文獻]
[1]王 宏。第二次全國日語教學情況調查。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J]
[2]許可臻??技墤c學位和畢業(yè)脫鉤。上海新聞晚報2005年8月3日[N]
[3]胡以南。中日日語教育考察。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J]
[4]江新興。關于大學日語教學改革的思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J]
[5]黃曉娟。談大學日語教學中學生運用能力培養(yǎng)。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4年1月[J]
[1]唐麗燕。大學專業(yè)日語改革初探。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3月[J]
[1]日本語教學通信。第42號。國際交流基金日本語國際センター[A]
本文主要從因日語綜合能力不足,而產生日語運用能力缺陷的例子入手,對目前的日語教育進行剖析,從而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的日語教育在教育結構,教育模式,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上,都存在著問題。本文通過提出這些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力圖摸索出一條可以培養(yǎng)具備日語綜合能力人才的道路。
關鍵詞
日語教育,教育方法,綜合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全國各大專院校陸續(xù)開辦了日語系或日語專業(yè)。至1993年,根據上海外國語學院王宏教授的調查,日語教育的在校學生就有328, 600人,而當時上海的日語學習人數(shù)多,為23,770人①。而到了2005年,光上海就發(fā)放了當年度的日語等級考試名額28,000人,且供不應求,許多考生不得不奔赴外地參加考試②。由此可見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日語教育已經當之無愧地緊跟英語之后,成為第二大外語語種。然而,日語教育的現(xiàn)有狀況,卻不容樂觀。那就是現(xiàn)有日語教育忽視了日語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們可以通過幾個具體事例,來檢討這個問題。
一。日語能力運用中的缺陷
1.近幾年,在對日本國際教育協(xié)會組織的日語能力一級考試的答卷抽樣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文字”,“讀解和文法”,“聽力”的三項考試中,“文字”,“讀解和文法”,基本上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得分,但是“聽力”卻是薄弱環(huán)節(jié)。甚至某些考生雖然接了2 至3年的日語教育,卻出現(xiàn)了聽力得分只有30至40點的怪現(xiàn)象,也正是因為聽力考試無法獲得相應分數(shù)的緣故,而造成大量的考生,在日語一級考試中,無法合格。然而,日語能力一級考試明確規(guī)定,只要學習時間達到900小時以上,基本是可以通過考試的,作為已經接受2至3年日語教育的考生,從學習時間上看,應該說不存在不能通過的理由。但是,這些考生大面積的不,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2.某大學4年級學生參加某個大型日本企業(yè)的就業(yè)面試。在面試的過程中,公司對學生的表現(xiàn)基本滿意。在面試結束,學生對參加面試的公司日本籍人事職員行禮退出時,說了一句“さよなら”。這使日本人事職員大為驚訝,因為“さよなら”這個單詞,只有在雙方長時間不再見面或可能永遠不再見面時,才使用的表達語言。后,學生因為這個問題,沒有被錄取。公司的給出的理由是日語理解力不足。但是,眾所周知,“さよなら”在日語單詞中卻是再普通不過的單詞了。
3.在上海與日本四國地區(qū)經濟貿易洽談會現(xiàn)場。兩名大學日語專業(yè)的4年級學生在擔任現(xiàn)場翻譯工作。筆者在一旁對學生所翻譯的內容進行了仔細分析,以把握內容中心,大致傳達發(fā)言人的意志為合格的判斷標準。分析結果顯示,日語翻譯成中文的合格率大約在60%,不合格率為30%,令人擔心的是,有10%左右的內容,居然翻譯成了相反的意思,這是翻譯工作的大忌!更令人吃驚的是,漢語翻譯成日語的內容,合格率僅有30%左右,大部分翻譯的內容多為詞不達意。然而,根據會議的組織者介紹,這兩名學生之所以被接納為現(xiàn)場翻譯工作者,是因為由學校推薦來的。據說是班級里日語成績的佼佼者。成績優(yōu)良者尚且如此,其他學生的能力更可想而知了。
以上之種種現(xiàn)象,使我們不得不對目前的日語教育方法展開反思。經過分析發(fā)現(xiàn),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的日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不足而造成的。到目前為止,許多日語教育工作者也已經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并進行了先行研究。但是這些先行研究主要從學生主體,教育直觀性,學習主動性,語言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在此,筆者主要從教育結構,教育模式,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四個方面入手,試圖找到全方位的解決方法。
二。日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幾點問題
1. 日語教育結構的問題
目前,日語普遍的教育主導思想,還是從書面語法入手,而忽視了綜合日語能力的培養(yǎng)
工作。在許多學校的日語教學的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學校的聽力課和會話課基本是從2年級才開始安排的,并且至3年級為止(或者只在1,2年級開設聽力和會話)聽力和會話課基本還是只安排每周1次,到了4年級,基本就不再安排。然而,精讀,語法等課程卻牢牢占據了1至4年級課程的中心位置③。這種教育結構使我們禁不住想起了我國英語教育結構所走過的歷程。
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日語教育結構,基本和我國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中國傳統(tǒng)英語教育的結構極為相似。這種教育結構之下,所產生的后果就是,由于注重書面語和語法,忽視口語及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造成即使學習了八年英語(初,高中六年,大學兩年),大部分學生還是只能勉強閱讀英語文章,而不具備聽,說能力,更談不上寫,也就是所謂的“啞巴英語”。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英語教育開始放棄這種教育方法。在上海,從1992年首先從中小學開始基本采用英語90版教材,從原來的注重書面語和語法的教育方式,轉向了注重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更在2002年開始,采用了牛津英語教材,新教材在注重綜合英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以螺旋形教育法,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不斷鞏固原有的知識點,從而達到了語法,聽力,口語,寫作等各方面并重,全面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
然而,目前的日語教育,正是重蹈90年代之前傳統(tǒng)英語教育的覆轍。
2.教育目的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大部分日語教育工作,還是圍繞著國家日語等級考試和日語能力考試的中
心來進行安排,部分學校甚至喊出了不通過日語能力一級考試不能畢業(yè)的口號④。在這個前提之下,自然而然地就從比較容易的,通過強化訓練就能得分的“文字”, “讀解和文法”,等方面入手,而放棄了難度較高的,必須結合生活場景,社會實態(tài),語言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的“聽力”,“口語”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聽力,會話練習時間的不足,使學生綜合能力形成時間大為滯后,或還沒形成就已經走向社會,其終結果就是出現(xiàn)前文中所提到的“高分低能”的學生。
3.教育模式的分散
在日語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大多學校采用的是各個學科,由不同教師擔任教學的模式。
因此出現(xiàn)了教學分散性的問題。大部分老師因為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而且,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教學方法,以及使用單一教材的習慣。從而,造成了以每位老師為單一個體,各自為戰(zhàn)的狀態(tài)。于是,在教學過程中,造成不是老師以學生為中心,而是學生去適應每位老師的現(xiàn)象。并且隨著學生每年升上高一年級的變化,各門課程擔當老師也經常地發(fā)生變化。這樣,使學生在這種教育模式較為分散的狀態(tài)下,窮于應付。很難樹立起一個統(tǒng)一的,貫穿于4年日語教育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
4.教育方法的問題
在教育方法的問題上,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
(1)片面強調書面語法,而忽略口語
在日語環(huán)境里,根據生活場景的不同,必須交替地使用書面語法和口語。這是日語表達所持有的自身特點,而且即使表達同一內容,書面語法也和口語差別很大。然而,我國目前的日語教育主要是以精讀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也就是較為注重書面文法,即使是教科書里的應用會話,接觸到的,也不是很多。然而,在生活場景里的聽力和口語,是要求以口語為主的表達方式,口語的學習不足,必然造成學生在這方面的缺陷。這不但使學生大部分的表達方式以書面語法為主,也使他們的日語表達令人感覺到生硬,更在日常生活的許多場面中,因為對口語文法極為生疏,所以,在接觸到以這些口語組成的日常會話時,反應遲鈍,而導致聽力能力的低下。
(2)單詞的斷裂性記憶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記憶單詞的過程,主要是圍繞單篇文章或文法點為中心來進行記憶。然而,這種單詞的記憶方式,卻使單詞與單詞所使用的生活場面脫離。所以,往往在某個生活場面,學生明明記得學過這個單詞,卻無法及時地在腦海里浮現(xiàn),而錯過了即時的反應?;蛘吲e了該單詞所合適使用的生活場面。比如,前文所提到的“さよなら”,學生只記住了“さよなら”是“再見”的意思,但是由于學生沒有理解這個詞所應該使用的生活場面,而導致了面試的失敗。
(3)邏輯歸納能力的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邏輯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在前文所提到的學生在擔任現(xiàn)場翻譯時的失敗,就其原因而言,并不是學生不理解發(fā)言者所講的含義。而是缺乏瞬間的邏輯歸納能力。所以,當學生在作為現(xiàn)場翻譯工作者時,無法在保存發(fā)言人原意的同時,在短時間內進行取舍,從而造成斷章取義,終使自己所翻譯的內容出現(xiàn)偏差。
以上,是目前我國日語教育在綜合能力培養(yǎng)上的幾點不足。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改善的方法。
三。問題的解決
1. 改變目前的教育結構
必須效仿英語教育,對目前的日語教育結構積極地思變。改變現(xiàn)在的以精讀課程為中心
的做法。可以考慮從聽力,會話起步,然后在聽,說的過程中,自然地掌握語法,同時采用英語的螺旋式教學法,讓主要語法在聽力和會話中不斷重現(xiàn),使學生融會貫通后,終升華到高水平的寫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目前的精讀課所進行的語法教育,融入到口語,聽力,泛讀,寫作等課程里,從而保證日語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2.提倡以培養(yǎng)能力為主的教學目標
放棄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轉向以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綜合能力為主的教育目的。在社會呼吁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前提下,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機構,如果還是以傳統(tǒng)的應付考試為實際教育目的,這只能說是自殺性的行為,后,將會被社會所拋棄。
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確立統(tǒng)一的教育模式
日新月異的社會進步,對日語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傳統(tǒng)固定的模式進行千篇一律的教學工作,終將使自己面臨被淘汰的尷尬境地。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中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這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
確立統(tǒng)一的日語教育模式,更要求我們,在實施教學前,必須對各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教學進度等進行統(tǒng)一的安排。在整合的過程中,圍繞培養(yǎng)日語綜合能力這個目標,把握住各課程教學大綱的編寫工作,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綜合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4.修正教育方法
(1)書面語法與口語并重
我們在重視書面語及語法的同時,必須同時注重口語的教學工作??梢裕岩恍┛谡Z表達形式進行整理(據統(tǒng)計,常用口語文型,大概有500個左右的文型)在應用會話中進行分析,講授。在會話及聽力的課堂上予以應用。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增加口語課和聽力課,使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中,理解,并熟練地掌握這些口語表達形式,這是聽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基礎。并且,學生掌握這些口語表達形式以后,會改變以往生硬的日語表達方式,而達到使用自然的日語進行表達的目的。
(2)使用場景記憶法
拋棄與生活場景割裂的單詞記憶法,而改之采用場景記憶法。所謂場景記憶法,就是把單詞按照生活所必須的場景進行分類,整理,歸類。(如超市,學校,交通,醫(yī)院,家庭等等)。
由于,學生大多沒有在日本生活的經歷,所以,在記憶之前,首先由教師對每一個場景進行分析,以此來加深學生對這個場景的了解,必要時可出示圖片或電視教材進行說明。例如,可以比較日本的電車,地鐵站與中國地鐵,輕軌有什么不同。對于這個場面,可以從指示系統(tǒng),站內和車內播音,站臺,電車運行種類(普通,急行,特急)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在介紹完場景之后,再進行單詞記憶,進一步可以把這些單詞按照各個題材,編排成文章,從而使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達到記憶的目的。后,配合以各個場景的聽力問題,使學生感覺身臨其境,從而使學生把單詞與使用場景緊緊相連。
(3)邏輯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歸納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其一,聽力練習的過程中,在聽完一段對話后,讓學生對對話的中心內容進行總結,概括。其二,在進行文章的讀解練習時,盡量讓學生總結每一段文章的段落大意,以及概括整篇文章作者所反應的中心思想。這樣,經常性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歸納能力,使學生在傾聽對話或閱讀文章時,養(yǎng)成“傾聽(閱讀)→歸納→反應”的固定習慣。
四。結語
2005年8月,在上海舉行的上海與日本四國地區(qū)經濟貿易洽談會上,日本的企業(yè)家提出這樣的擔憂。目前為止,大多數(shù)到中國投資的80%左右的日本企業(yè),主要是瞄準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也就是說是以降低成本來獲取利潤空間為主要目的。但是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發(fā)展,近五年來工資幾乎翻了一番。這種狀況如果得以持續(xù)下去,再加上人民幣匯率的上浮,在未來很短的時間里,因廉價勞動力而賺取的利潤空間將消失殆盡。那么,屆時將有許多日資企業(yè)將會撤出中國,留下為數(shù)不多的日資企業(yè),將會造成目前日語人才比較樂觀的的就業(yè)市場嚴峻起來的局勢。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對日語人才的日語綜合能力的要求將會大大提高。如果我們不提前確定以提高日語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教育計劃,那么,這幾十年來,由眾多日語教育工作者努力開創(chuàng)的日語教育這棵大樹,將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轟然倒下。
[注 釋]
①王 宏。第二次全國日語教學情況調查。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95年第5期[J]第74頁
②許可臻??技墤c學位和畢業(yè)脫鉤。上海新聞晚報2005年8月3日[N]A2版
③胡以南。中日日語教育考察。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J]第99頁
④許可臻??技墤c學位和畢業(yè)脫鉤。上海新聞晚報2005年8月3日[N]A2版
[參考文獻]
[1]王 宏。第二次全國日語教學情況調查。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J]
[2]許可臻??技墤c學位和畢業(yè)脫鉤。上海新聞晚報2005年8月3日[N]
[3]胡以南。中日日語教育考察。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J]
[4]江新興。關于大學日語教學改革的思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J]
[5]黃曉娟。談大學日語教學中學生運用能力培養(yǎng)。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4年1月[J]
[1]唐麗燕。大學專業(yè)日語改革初探。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3月[J]
[1]日本語教學通信。第42號。國際交流基金日本語國際センター[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