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的定義和日語元音的特點
元音的一般定義是:聲帶振動,氣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礙而發(fā)出的音。雖然在發(fā)元音時氣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礙,但口型(包括下頜的開度、唇形的園展)及舌位(包括舌的高低、前后位置)的細微變化都會使元音的音色發(fā)生微妙的改變。
與漢語擁有眾多復合元音不同,日語的5個元音都是單元音。單元音的特點是,發(fā)音時要求發(fā)音器官的位置(包括口型和舌位)要穩(wěn)定,不能中途改變聲道的形狀。
在日語中,即使是兩個元音相連時也是界限分明的。例如,漢語“爺爺”中的“爺”,由于口型和舌位由[i]向[e]滑動,使整個音節(jié)的音色發(fā)生漸變,因而[i]與[e]之間的分界是模糊的;而日語“いえ”中則相反,由[i]到[e]不是滑動的而是瞬變的。
此外,日語元音的穩(wěn)定性還表現(xiàn)在:不論語音環(huán)境如何變化(即不管前面及后面出現(xiàn)什么音),元音自身的音色都沒有顯著的變化。例如,漢語“a”的音色在“an”“yan”“yang”的語音環(huán)境中音色是不同的,分別為前低元音、前半低元音和后低元音。日語的元音則在任何語音環(huán)境中都保持音色相對穩(wěn)定,沒有漢語這樣顯著的音色變化。
比較日語和漢語元音舌位圖可以看到,日語的原因下頜的開度都不大,舌位的變化幅度也小于漢語。因此在說日語時口的開合及舌的運動幅度都較小。這一特點與日語所要求的較高發(fā)音頻率(音節(jié)數(shù)/時間)是互為因果的。
日語中除了“促音”和“撥音”外,其他所有音節(jié)中的主音(也是尾音)都是元音。一個元音發(fā)得不正確,將會使所有與該元音組合的音節(jié)不正確。因此,元音對日語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要下工夫學好它。
日語元音的調音部位和方法
あ (a)
日語的あ無論口的橫向還是縱向開度都比漢語的“a”要小,因此發(fā)音時無需把嘴張得太大。
由于下頜的開度較小,舌位(即隆起的舌背與上顎之間形成的最狹點)的高度比漢語“a”略高并略為靠后,因此聽覺印象上色彩稍暗,不如漢語“a”那樣明亮。唇、舌部的肌肉緊張程度也比漢語略低。
發(fā)音指導 這是相對最容易發(fā)的一個音,但發(fā)音時唇、舌的肌肉要放松,不要把嘴張得太大。在語流中,要盡量保持音色的相對穩(wěn)定。
い(i)
口和下頜的縱向開度與漢語“i”大致相仿,但口的橫向開度較小。
舌位比漢語的“i”略低。發(fā)漢語的“i”時由于舌位較高,有時會感覺到舌面與硬腭之間有輕微的摩擦。日語的い則由于舌面與硬腭之間的縫隙較大,氣流是通暢的。如果發(fā)音正確,不應該感覺到摩擦。此外唇和舌面肌肉也較為松弛。
發(fā)音指導
發(fā)音器官要保持自然放松狀態(tài),不要像發(fā)漢語“i”那樣用力,也不要把嘴角往兩邊拉。
語流中、い在元音[a]或[o]之后出現(xiàn)時,舌位的高度會稍稍下降一點,是い的音色不像單獨發(fā)音時那樣清晰。這就是所謂“復元音化”的現(xiàn)象。但是い的部分在發(fā)音意識上仍然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它與前面的元音之間保持著較為清楚的分界,由[a]向[i]的滑動過程極短,音色幾乎是瞬變的。要注意與漢語的復合元音“ai”區(qū)分。
う(u)
與漢語的圓唇元音“u”相比,日語的う唇形扁平而不向前突出,是一個“展唇元音”。
傳統(tǒng)的語音教科書總是強調う的展唇特點而對其它要素講的不多。但實踐證明,單純改變唇形的園展并不能使“u”的音色有多大改變。就日語う的發(fā)音而言,唇形的影響甚至小到可以不計,而唇形以外的因素才是更重要的。
從下頜的開度看,漢語的“u”打開較大,上下門齒之間拉開大約5mm的距離;而日語的う則下頜開度極小,上下門齒是重合的,上下臼齒之間的距離很小。
對日語う的音色而言,舌位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與漢語“u”相比,う的唇和舌部肌肉較為松弛。
發(fā)音指導
要保持發(fā)音器官的自然放松狀態(tài),唇和舌的肌肉不要過于用力。不多計較唇形的圓展,只要不是有意識地用力把嘴唇往前突出就可以了。要把注意力放在舌位上:反復發(fā)漢語的“ü->u”,可以感覺到舌位的移動,找到中間偏后一點的位置,同時縮小下頜的開度使上下門齒重合,大體上就是日語う的音色了。
え(e)
唇形自然展開。嘴角既不過于向兩邊拉開,也不向內有意收攏。唇的縱向開度比あ略小一點。
下頜的開度在い與あ之間、稍靠近い的位置。
舌位上,え在前后維度上與い相差不大(稍稍靠后一點點),而與あ相比則相差很多(あ的舌位相當靠后)。在高低的維度上,え位于い與あ之間靠近い的位置。
從舌部肌肉的緊張度來看,え比漢語“ie”的后部略高。
發(fā)音指導
在發(fā)元音え時,先找準い的舌位,保持舌面中部的前后位置基本不動,試著稍稍下降舌尖及前舌面的高度,在適當?shù)奈恢镁涂梢垣@得え的音色。注意不要把前舌面的高度下降的過多。
お(o)
這是日語中的圓唇元音:發(fā)音時嘴角向內收縮成一個扁扁的橢圓形。唇的橫向開度是日語中最小的,縱向開度略大于う,但是比漢語的“u”要小一些。
雖然唇的縱向開度不大,但下頜的開度卻不?。荷舷麻T齒的間距比發(fā)漢語的“u”時還要大一些,與え差不多。
從高低維度上看,日語お的舌位比あ略高一點,與漢語“o”的高度差不多。但從前后的維度上看,お的位置相當靠后,甚至接近了小舌,是日語中舌位最靠后的一個元音。而漢語“o”的舌位在前后的維度上相對靠前,與“a”的位置差不多。
從舌部肌肉的緊張度來看,お比漢語的“o”略高。
發(fā)音指導
發(fā)お音時,先找準漢語元音中舌位最靠后的“u”,然后把舌位想后下方再降一點,同時下頜的開度再稍微打開一點,就能得到お的音色了。
待續(xù)……
元音的一般定義是:聲帶振動,氣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礙而發(fā)出的音。雖然在發(fā)元音時氣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礙,但口型(包括下頜的開度、唇形的園展)及舌位(包括舌的高低、前后位置)的細微變化都會使元音的音色發(fā)生微妙的改變。
與漢語擁有眾多復合元音不同,日語的5個元音都是單元音。單元音的特點是,發(fā)音時要求發(fā)音器官的位置(包括口型和舌位)要穩(wěn)定,不能中途改變聲道的形狀。
在日語中,即使是兩個元音相連時也是界限分明的。例如,漢語“爺爺”中的“爺”,由于口型和舌位由[i]向[e]滑動,使整個音節(jié)的音色發(fā)生漸變,因而[i]與[e]之間的分界是模糊的;而日語“いえ”中則相反,由[i]到[e]不是滑動的而是瞬變的。
此外,日語元音的穩(wěn)定性還表現(xiàn)在:不論語音環(huán)境如何變化(即不管前面及后面出現(xiàn)什么音),元音自身的音色都沒有顯著的變化。例如,漢語“a”的音色在“an”“yan”“yang”的語音環(huán)境中音色是不同的,分別為前低元音、前半低元音和后低元音。日語的元音則在任何語音環(huán)境中都保持音色相對穩(wěn)定,沒有漢語這樣顯著的音色變化。
比較日語和漢語元音舌位圖可以看到,日語的原因下頜的開度都不大,舌位的變化幅度也小于漢語。因此在說日語時口的開合及舌的運動幅度都較小。這一特點與日語所要求的較高發(fā)音頻率(音節(jié)數(shù)/時間)是互為因果的。
日語中除了“促音”和“撥音”外,其他所有音節(jié)中的主音(也是尾音)都是元音。一個元音發(fā)得不正確,將會使所有與該元音組合的音節(jié)不正確。因此,元音對日語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要下工夫學好它。
日語元音的調音部位和方法
あ (a)
日語的あ無論口的橫向還是縱向開度都比漢語的“a”要小,因此發(fā)音時無需把嘴張得太大。
由于下頜的開度較小,舌位(即隆起的舌背與上顎之間形成的最狹點)的高度比漢語“a”略高并略為靠后,因此聽覺印象上色彩稍暗,不如漢語“a”那樣明亮。唇、舌部的肌肉緊張程度也比漢語略低。
發(fā)音指導 這是相對最容易發(fā)的一個音,但發(fā)音時唇、舌的肌肉要放松,不要把嘴張得太大。在語流中,要盡量保持音色的相對穩(wěn)定。
い(i)
口和下頜的縱向開度與漢語“i”大致相仿,但口的橫向開度較小。
舌位比漢語的“i”略低。發(fā)漢語的“i”時由于舌位較高,有時會感覺到舌面與硬腭之間有輕微的摩擦。日語的い則由于舌面與硬腭之間的縫隙較大,氣流是通暢的。如果發(fā)音正確,不應該感覺到摩擦。此外唇和舌面肌肉也較為松弛。
發(fā)音指導
發(fā)音器官要保持自然放松狀態(tài),不要像發(fā)漢語“i”那樣用力,也不要把嘴角往兩邊拉。
語流中、い在元音[a]或[o]之后出現(xiàn)時,舌位的高度會稍稍下降一點,是い的音色不像單獨發(fā)音時那樣清晰。這就是所謂“復元音化”的現(xiàn)象。但是い的部分在發(fā)音意識上仍然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它與前面的元音之間保持著較為清楚的分界,由[a]向[i]的滑動過程極短,音色幾乎是瞬變的。要注意與漢語的復合元音“ai”區(qū)分。
う(u)
與漢語的圓唇元音“u”相比,日語的う唇形扁平而不向前突出,是一個“展唇元音”。
傳統(tǒng)的語音教科書總是強調う的展唇特點而對其它要素講的不多。但實踐證明,單純改變唇形的園展并不能使“u”的音色有多大改變。就日語う的發(fā)音而言,唇形的影響甚至小到可以不計,而唇形以外的因素才是更重要的。
從下頜的開度看,漢語的“u”打開較大,上下門齒之間拉開大約5mm的距離;而日語的う則下頜開度極小,上下門齒是重合的,上下臼齒之間的距離很小。
對日語う的音色而言,舌位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與漢語“u”相比,う的唇和舌部肌肉較為松弛。
發(fā)音指導
要保持發(fā)音器官的自然放松狀態(tài),唇和舌的肌肉不要過于用力。不多計較唇形的圓展,只要不是有意識地用力把嘴唇往前突出就可以了。要把注意力放在舌位上:反復發(fā)漢語的“ü->u”,可以感覺到舌位的移動,找到中間偏后一點的位置,同時縮小下頜的開度使上下門齒重合,大體上就是日語う的音色了。
え(e)
唇形自然展開。嘴角既不過于向兩邊拉開,也不向內有意收攏。唇的縱向開度比あ略小一點。
下頜的開度在い與あ之間、稍靠近い的位置。
舌位上,え在前后維度上與い相差不大(稍稍靠后一點點),而與あ相比則相差很多(あ的舌位相當靠后)。在高低的維度上,え位于い與あ之間靠近い的位置。
從舌部肌肉的緊張度來看,え比漢語“ie”的后部略高。
發(fā)音指導
在發(fā)元音え時,先找準い的舌位,保持舌面中部的前后位置基本不動,試著稍稍下降舌尖及前舌面的高度,在適當?shù)奈恢镁涂梢垣@得え的音色。注意不要把前舌面的高度下降的過多。
お(o)
這是日語中的圓唇元音:發(fā)音時嘴角向內收縮成一個扁扁的橢圓形。唇的橫向開度是日語中最小的,縱向開度略大于う,但是比漢語的“u”要小一些。
雖然唇的縱向開度不大,但下頜的開度卻不?。荷舷麻T齒的間距比發(fā)漢語的“u”時還要大一些,與え差不多。
從高低維度上看,日語お的舌位比あ略高一點,與漢語“o”的高度差不多。但從前后的維度上看,お的位置相當靠后,甚至接近了小舌,是日語中舌位最靠后的一個元音。而漢語“o”的舌位在前后的維度上相對靠前,與“a”的位置差不多。
從舌部肌肉的緊張度來看,お比漢語的“o”略高。
發(fā)音指導
發(fā)お音時,先找準漢語元音中舌位最靠后的“u”,然后把舌位想后下方再降一點,同時下頜的開度再稍微打開一點,就能得到お的音色了。
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