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這道題“爆冷”了嗎

字號:

在2007年國家司法考試,以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考察作為主觀卷的開篇,這種耳目一新的考法讓許多考生頗感不解,為什么特別追求細節(jié)的技能測試,包含著普法教育的抽象內容。一些學生因沒能給出完整答案而懊惱,更有考生戲稱此題是今年的大“冷門”。
    作為一個參加過司考的“過來人”,筆者理解考生的心情。一方面,自司考改革以來,第四卷主觀卷圍繞著案例分析、法律文書寫作、選擇觀點論述等題型做文章,對總括性較強的觀點復述考察尚屬首次,新題型難免“面生”,考生不適應也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以知識點多著稱,牢記每個法條非常困難,分值較高的民刑部分受到廣泛重視,所謂“得民刑者得天下”,而法理學等分值不高的部分常常備受冷落,因此,做不對法治理念簡答題,也就可想而知了。
    考生們由于題型變化大、復習內容多,而答不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似乎值得理解,不過,如果認為這樣的考法偏題,或者說脫離了司考的慣常軌道,爆出冷門,此想法就有失偏頗了。一直以來,司法考試非常注重法律細節(jié)的考察,對法條的細摳程度達到極至,這樣的環(huán)境下,法律的工具性訴求被放大,但這并不意味著法的價值意義在淡化缺失,04年論述題談到保護隱私,06年涉及價值位階原則,而07年關于法治理念的闡述,正是對公平正義等價值目標的具體重申。可見,司考對于法律價值的追求是一脈相承的,不僅要選拔熟讀法條的法律遵行者,更要栽培為民請命,以法律武器捍衛(wèi)公眾權利的法律思想家。
    與此同時,法律對某一案件的調整并不是孤立的,法與道德、法與社會、法與政治之間,有著密切的交互與滲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背景下,提倡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是對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響應,也是具體法律規(guī)則應當共同遵循的法律原則,有志從事法律職業(yè)的人,怎能不對法的社會依托、政治要求做深入細致的了解,怎能以考題不對自己胃口,作為疏于掌握法律原則的推脫呢。
    法治理念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準司法職業(yè)者應該積極學習它,全面提升自己的法學素養(yǎng)。不能說答對了法治理念題的考生就更高尚,但他們心中至少有一條判斷良法惡法,衡量善行劣行的標尺,幫助他們丈量處理事件更準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