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亡婦》如何又一次體現(xiàn)了朱自清散文擅寫的至性人情?
答:本文與《背影》有著特別的相似之處:以作者身邊的日常瑣事為題材,顯示了朱自清獨特的“家常體”散文的取材特征;以寫人、懷舊為視角來抒發(fā)作者深長的情義。
《背影》是對幾年前一段往事的回憶,文章表達了對父愛的崇敬,展現(xiàn)了一個令人難忘的父親的形象;給《給亡婦》是對幾年前去世的前妻的深情懷念,在追述中刻畫了一個賢妻慈母的形象。人間的親情。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人性的普通與偉大,是朱自清這一類散文的核心情感。
本文同樣顯示了朱自清一貫的樸素、自然的文體美的純粹平易的語言美。本文的獨特之處在于:通篇采用了與“亡婦”對話的形式,這使文章顯得更加親切自然?!侗秤啊放c《給亡婦》共同體現(xiàn)了朱自清懷人抒情散文的共同特點。
《笑》如何顯示了冰心對愛和美的一貫追求?又如何體現(xiàn)了20年代初期的美文小品的特點?尤其體味何為“冰心體”?
答:《笑》發(fā)表于1920年的《小說月報》,是新中國文學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的經(jīng)典之作。文章通篇渲染與烘托了天使般圣潔的微笑,以此來展示人世間溫和和純凈的愛。文章的語言猶為清新靈動,神采飛揚?;顫姸挥谧兓椭C而富于悅耳的飲韻美;白話為主,兼有歐化語和文言詞匯,搭配得當,運用自如。所有這些,構成了“冰心體”獨特的韻味。
簡析《釣臺的春晝》一文所傳達的憂思之情。
答:《釣臺的春晝》是郁達夫的游記散文,他以游蹤為線索,用寫意的筆法,寫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寫桐君山微茫的月色燈光,寫嚴子陵釣臺的孤靜荒頹。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身處于社會動蕩年代的一縷憂思,而貫穿全篇的,則是對于黑暗現(xiàn)實的憤慨之音。文中斥國民黨為“中央黨帝”,把國民黨的文化高壓政策比之為秦始皇的把戲,并以夢幻的手法,以詩入文,譏評時政。寫此文時,值“九•一八”事變和偽滿洲國建立之后,作者以鄙夷的口吻諷刺滿洲國的漢*官僚、無恥文人鄭孝子、羅振玉之輩,并題詩于壁,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思想。
《西湖的雪景》如何體現(xiàn)了鐘敬文小品散文的主要特點?
答:鐘敬文的散文總體上屬于周作人那種學者式散文的類型,平和、幽雅,意蘊深涵,但又具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段骱难┚啊非楦胸S富而深刻,情致幽雅而獨特,文筆輕松、隨意,情致所發(fā),筆墨所至。文章在一片看似悠閑的情思之中,暗含著對時代紛亂的深切憂思。
文章以靜寫動,以靜顯動,動靜相間,文思飛揚。文章還善于運用色彩的點綴和古舊詩文的穿插,情趣盎然,令人回味。
簡析何其芳的《雨前》和李廣田的《山之子》各自的思想內(nèi)涵,并簡要分析兩篇散文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不同不處。
答:《雨前》創(chuàng)作于東北淪陷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進攻華北的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時期。作為一位愛國的真正的知識分子,作者沉浸在無限的憂愁與痛苦之中。在這民族危機深重的時刻,國民黨不僅不采取抵抗,居然對外妥協(xié)投降,對內(nèi)鎮(zhèn)壓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這更使作者為民族的命運而擔憂。《雨前》正是通過對雨前的各種自然景物的描寫,將復雜沉郁的感情融入景致之中,以密云不雨的氣候映射現(xiàn)實社會,表達了作者自己的同時也是民族的、人民的種種復雜感情。在如此壓抑的氣候下,作者深深的懷念著南方家鄉(xiāng)的雨景,想逃脫這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的現(xiàn)世,充分顯示了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尚未走上革命道路時困惑時困惑于黑暗社會中的矛盾心態(tài)。這是一篇如詩如畫的小品散文,景致優(yōu)美、恬靜、情思纏綿,但在美景之中使人體味到一絲苦澀,一種難言的憂傷。用詞準確冼煉,生動傳神;寫景狀物,細膩精確,栩栩如生。
《山之子》描寫了泰山上一個普通農(nóng)民的凄慘而悲涼的故事。他是一個啞巴,以采摘泰山懸崖上的百合花為生的父親和哥哥不幸墜澗喪生,為了奉養(yǎng)老母極其家人,他只得繼承父親和哥哥的舊業(yè),整日徘徊于生與死之間。但他是剛強堅毅的,勇敢大膽而富于冒險精神,作者稱他為“山之子”,正是對他和像他一樣質(zhì)樸善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廣大窮苦人民的熱情頌贊和深深的同情。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他站在泰山峭壁頂上,以洪朗的聲音和別人聽不懂的話,說著他父親和哥哥的故事。多么悲壯而令人垂淚的描述,而這正是他-“山之子”的性格。文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全文以“我”的見聞為線索,由遠及近、由次及主地展開描寫,泰山景致的描繪,以及關于香客、百合花的描寫,關于泰山的種種傳說故事,都是為了烘托“山之子”的出現(xiàn)而設置的背景,在如此廣闊背景的襯托下,“山之子”的形象更顯高大。作者運用了大量烘托、渲染、對照的方法,結構上跌宕起伏,枝葉扶疏,而又渾然一體,整體顯現(xiàn)出濃郁蒼勁的風格。
這兩篇文章主要的不同在于:《雨前》是主觀抒情的散文,充滿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全文意識含蓄、朦朧、深沉;《山之子》則是客觀寫實的散文,敘述清晰,描寫細致真切,情感明朗激越。
《山中避雨》如何體現(xiàn)了豐子愷散文以小見大的特點,以及詩、畫、文三位一體的意境?
答:文章一次很偶然、很隨意的出游為起點,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話題,以生活的細節(jié)引發(fā)令人深思的問題,寫得巧妙、自然而又凝重。文章寫出了生動活潑的生活畫面,語言質(zhì)樸而從容,淡雅而有韻,再加上對《梅花三弄》和《漁光曲》的闡釋,詩意盎然,音韻跌宕,融描寫、敘述、抒情于一爐,詩、畫、文于一體。
《“失掉了悲哀”的悲哀》議論了怎么樣的話題?又是怎樣議論的?
答:梁遇春被稱為優(yōu)秀的散文文體家,他尤擅長漫談式、議論性的小品文,《“失掉了悲哀”的悲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看似漫無邊際,放談縱談,實際上緊緊圍繞著一個中心話題:“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是人生的悲哀。文章以議論為主,同時也富于變化,采用對話的形式,你來我去,有聲有色,從容灑脫,充滿邏輯的思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汽車》如何體現(xiàn)了梁實秋散文的諷刺特色?
答:本文以汽車為話題,表達了作者對世相百態(tài)的智慧的洞察,諷刺了以有無數(shù)汽車為標準而顯示不同態(tài)度的社會現(xiàn)象,并對此給予了入木三分的鞭撻。文章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儒雅與西方學者的從容機智相結合的風格,引經(jīng)用典,運用自如,諷刺而不尖刻,批判而不粗俗,且語言豐富,顯示了作者典雅而博學的一貫風格。
《橋》闡述了什么樣的思想內(nèi)涵?是怎樣闡述的?
答:文章以“橋”為題,具有獨特而豐富的內(nèi)涵,并具有特定的象征意味。文章夾敘夾議,從古到今,闡明了橋“代表著改變,象征著飛躍”這一意味深長的主題。文章特別善于運用歷史典籍和歷史知識,并由此生發(fā)開來,與現(xiàn)實相結合,解釋出特定的社會意義。
《論趣》如何體現(xiàn)了林語堂幽默小品的思想蘊涵和藝術特色?
答:林語堂30年代大力提倡幽默小品,并身體力行,積極推進這一文體的繁榮,《論趣》即是他當時創(chuàng)作的系列幽默小品之一。文章層層鋪墊,最后直指主題:“人生快事莫如趣”,并在論趣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人的性靈即自然本性的流露的重要性。盡管這種追求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有著相當?shù)木嚯x,但畢竟是一種美好境界和人生體驗。文章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旁征博引,瀟灑自在,意趣橫生。
《暴風雨之前》的象征意義何在?
答:本文是瞿秋白在30年代初期寫下的一篇充滿象征寓意的抒情散文,通篇以暴風雨之前的種種景物、動物為比喻,強烈表達了渴望暴風雨沖洗、改天換地的熾熱情感。這是一個革命者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和期待。文章雖短,但意脈流貫、氣運渾成,綿密而緊湊,筆墨凝練,充滿象征色彩和豐富的寓意。“水鳥”、“飛魚”、“蜻蜓”、“龍的蒼蠅”、“云”、“日”、“風”、“暴風雨”等等,都具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義。
《過客》深刻的思想蘊涵體現(xiàn)在哪里?
答:《過客》思想內(nèi)涵的深刻性在于,通過對過客(要)經(jīng)歷三種道路(即來路、現(xiàn)路與去路)所米那隊的不同世界的描述,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于人生諸多問題的思考。過客的來路所面對的世界是過客所主動叛離的,在他與老翁的對話中評述道:“回到那里去,就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qū)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眶外的眼淚?!蹦抢锸且粋€由即定秩序籠罩的難以動彈、缺乏誠與愛、充滿著霸道與做戲的世界。任何一個降生于、生存于其間的個體都無法回避、不得不正視這種無所不在、強大無比的即定秩序的存在,個體面對著這種無能為力的生存環(huán)境要么反對這種即定的秩序而被迫接受任其驅(qū)逐的漂泊流浪的命運,要么順從于即定秩序任其如牢籠一樣扼殺自己的生命活力,過客不能服從于即定的秩序?qū)λ陌才排c統(tǒng)轄,寧愿不停地走下去,也不愿滯留在所叛離的世界,正是在他的主動選擇和不斷的行走中,他從周圍的世界中分離、獨立開來,煥發(fā)出自己的生命力。
過客當下正在走的路的所面對的世界與他已走的來路所面對的世界不同:以往的世界缺乏真誠與關愛,過客可以憎惡的態(tài)度毫不猶豫的穿過這樣的世界、堅定地往前走;而當下過客所面對的是由老翁與小女孩組成的,對他充滿真切關愛的溫情世界,冷酷的世界難以阻止過客前行的步伐,而溫情的世界使堅定的過客猶豫再三、差點裹足不前。老翁和小女孩在與過客的整個接觸過程中,對過客充滿著善意的關懷與幫助,老翁與女孩的幫助與挽留是過客所憎惡的來路世界中難以出現(xiàn)的,著使他分外的感激。就在感激的同時,過客清醒地意識到他人的布施與自己相應而生的感激之情使自己肩負沉重、難以勉勵前行,容易使自己的行為不知不覺地賞識了自主性與獨立性。是什么力量促使他最后離開了溫情世界的挽留呢?
過客所要走的去路面對的是一個在女孩看來充滿希望、在老翁看來充滿這句望的世界。過客沒有否認小女孩的說法,但更認同老翁的觀點,即去路所面對的是一個看似充滿希望實則充滿絕望的世界。他情形地認識到等待在他前面的是怎樣的境地,當老翁先后以各種理由善意的勸說過客回轉去或留下來休息時,過客也先后四次不同程度地陷入沉思,顯得有些動搖時,就猛然聽到前面的聲音在召喚,“那前面的聲音叫我走?!闭竭@在選擇的重要關頭不斷出現(xiàn)的“前面的聲音“,促使過客摒棄回轉去的念頭、抵制住留下來休息的動人勸誘、堅定了朝著絕望的去路走下去的抉擇。
《過客》作品的藝術美麗體現(xiàn)在那些方面?
答:①《過客》在藝術上的獨特之處在于用話劇的形式來寫散文詩。除了一些簡要的介紹,文中的主要篇幅是圍繞著過客、老翁、女孩三者之間的對話展開的,對話的節(jié)奏緊張而起伏多變,對話中不同人物的話語之間的對照體現(xiàn)出人物之間的性格差異和迥異的人生境界。如三者對前面的路的不同看法,過客與老翁對待“前面的聲音“的不同態(tài)度等。
②《過客》米人的魅力還在于它的深邃哲理,即所傳達出來的生命哲學思想。這首散文詩對布施、感激等道德情感問題的獨特議論,以及過客對來路冷酷世界的判例、對現(xiàn)路溫情世界的告別、對去路絕望世界的不畏縮的塑造等,體現(xiàn)了魯迅對個體生命意義如何獲得、如何超越等著哲學命題的追問與思考。
通過《雜感》,你體味到的魯迅雜文的思想鋒芒和藝術特點主要有那些?
答:本篇《雜感》是魯迅作于1925年5月5日的一篇雜文,收入《華蓋集》中。文章散點透視、四處出擊;批判了眼淚的無用,盛贊無淚者的偉大,闡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和悲哀,反對瞞和騙,強調(diào)直面現(xiàn)實;提倡韌性的戰(zhàn)斗精神。文章采用箴言的體式,但靈活多變,“雜“而不亂;充分運用鮮明的對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正話反說,逆性思維,有效地引導讀者去體悟與深思。
《背影》在哪些方面體現(xiàn)朱自清散文創(chuàng)作的基本風格?
答:由作品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散文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感情真摯。抒情都是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的真實流露,沒有任何斧鑿的痕跡。作于1925年的《背影》就寫出了父子之間那種醇厚、深沉的情感交流,并蘊涵著對人生社會的深切體驗,父子之情是虛的、難以表現(xiàn)的,作者抓住父親的背影、父親的行動和一些細節(jié)把這種感情表達得恰如其分、真切感人。作品開篇以詩的筆法點題,“我與父親不相間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彼片F(xiàn)又隱、留有余地。寫父親對兒子的關隘時,主要通過人物行動來體現(xiàn),父親去買橘子時,作者用白描手法,寫了一連串動作,“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去”,“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臺”,“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看著父親肥胖的背影,兒子終于落下淚來,平淡樸實的敘述,寫出了父親的認真和一腔愛子之情及兒子的心理變化。
②細致入微。朱自清的散文往往取材者小,所見者大,以點滴感受或微不足道的情景生發(fā)出深廣的思想內(nèi)蘊,而且他善于用工筆描繪出一幅中國式的潑墨協(xié)議的清新幽雅的月色荷塘畫,并由此傾訴了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心靈深處的憂傷與煩惱,追求與希望。
③情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寫景的往往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有朦朧畫意,又有幽幽詩情;而抒情的又往往是情中有景,充溢著匆匆行色,水鄉(xiāng)風光。情與景在朱自情的散文中是互通的,是不能分開的。
④此外,他的散文華美而質(zhì)樸,他善于用華美和漂亮的語言表達心緒,但又毫無造作之感,完全是自然天成,他的言語美的質(zhì)樸,美得自然?!侗秤啊凡患拥耧?、真純盡顯,風格樸實無華,口語化的語言尤其運用成功,人物語言特別是父親的幾句話,簡潔樸拙,卻生動傳情,如“事以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即道出了家境之苦,也寫出父親的心甘情愿承受家庭重負,更包含著對兒子的寬慰,慈父形象躍然紙上。
《烏篷船》作品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那些方面?請?zhí)貏e說明書信體形式的運用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烏篷船》是周作人最的散文之一。然而,這又是一篇很難一眼就看出好處的文章。它如一杯明前的西湖龍井,顏色近乎沒有,啜之微澀,過后去有余香和回味。
文章寫的很平淡,這種平淡的特點首先表現(xiàn)在作者的態(tài)度上。如開頭第一段以淡然的態(tài)度寫對故鄉(xiāng)的情分,很容易讓人想起《故鄉(xiāng)的野菜》的開頭一段。后者全文充滿了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的深情,可開頭一段卻極力說明對故鄉(xiāng)并無特別的情分。
作者接著就介紹了烏篷船的用途、種類、結構和外形。在記敘了船本身之后,轉而向收信人建議一種坐烏篷船的態(tài)度。作者的意見是,因為船速緩慢,乘客在船上:應該是游山的態(tài)度“。作者并沒有濃墨重彩地船行水上的見聞,而是隨意地敘寫。四周的景物,不過是:隨處可見的山,岸旁的烏柏”等,沒有什么描寫、形容的辭藻;行船的夜景呢,也知識:“夜間睡在艙中,聽水省櫓聲,來往船只的招呼聲,以及鄉(xiāng)間的犬吠雞鳴,也都很有意思”。泊船看戲,則只說:“在船上行動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覺得可以算是理想的行樂法?!睂嵲谑菈蛴崎e的!但這種平淡是作者有意為之的。其用意主要不在于外面的景物,而在怎樣去領略那水鄉(xiāng)的情韻,從而表現(xiàn)了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一種閑適的生活情趣。
語言的簡潔、本色是構成本文平淡特色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口語為基本,調(diào)以文言的句式和詞匯,非常豐富有表現(xiàn)力。
平淡容易流于枯槁,《烏蓬船》卻平淡而豐腴圓潤。如寫三明瓦的形制,觀察得那么仔細,顯而易見作者是個熱愛生活、熱愛故鄉(xiāng)的人。
書信體與巧妙的描寫角度也是文章取得成功的原因。《烏蓬船》最初在1926年11月27日《語絲》第107其上發(fā)表時,虛擬了一個叫“光榮”的收信人,當該文收入《澤瀉集》時,這個收信人就改為“子榮”了,而子榮則是周作人自己的一個筆名??梢姡脮朋w寫這篇文章完全是從藝術上考慮的。讀者可以坐在第二人稱作者朋友的位置上,聽他娓娓道來,自然會倍感親切。而隨意談天的口氣正深合小品散文這種體裁的特點。
簡析周作人散文創(chuàng)作的藝術風格。
答:周作人的散文創(chuàng)作在藝術上獨具風格,他既繼承了古代公安派、名士派性靈小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特點,又吸取了外國散文“漂亮”和“縝密”的寫法,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
①他善于在旁征博引之中自然而然地傳授出豐富的知識,充分顯示了學者式散文的特點;
②他善于以散淡失的筆法寫出濃厚的生活情趣,以沖淡的筆觸書法悠悠的感情,于質(zhì)樸中流露出一種恬淡深長的詩意。
③他善于在寓莊于諧、寓諧于莊中形成幽默感,往往在輕松自如的敘述中表達了重要的思想內(nèi)涵。
④短小精悍的篇幅,簡潔老練的語言,他的小品文大多幾百字到千把子、遣詞造句恰倒好處,從不羅嗦,體現(xiàn)了一種既簡潔明快,又古樸典雅的文風。
《包身工》 作為中國現(xiàn)代報告文學成熟的代表作,它主要的風格特征是什么?
答:《包身工》作為我國報告文學成熟的代表作,為現(xiàn)代報告文學的發(fā)咱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作品突破了新聞記者的寫法,采用典型化手段,對豐富的素材進行了精心篩選、提煉和綜合,高度集中地寫出了“包身工”的生活真相。作品是作者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實地考察,搜集到許多材料之后寫成的。在眾多的材料中,作者經(jīng)過分析比較,只選寫江北幫包身工的情況,因為這類包身工最突出地體現(xiàn)了包身工制度的封建性。作者描寫的是包身工群體的非人生活,對她們進行了群像刻畫;在顯示他們悲慘的共同命運的同時,有突出了“蘆柴棒”、小福子的形象,因為她們的凄慘景遇更具代表性。作者的取舍剪裁,達到了真實性和典型性的高度統(tǒng)一。
②作品沒有運用以往的就事論事的寫法,而是深入地挖掘素材,深刻地結實了素材的重要認識價值和戰(zhàn)斗意義。作者并未追求作品的新聞價值,而是細微、深刻地描寫了包身工人形機器般的日常生活,每天都一樣的悲慘處境,她們一律死灰般的面容,藍縷的衣衫,在繁重的勞動和野蠻的粗暴的虐待下痛苦無告,甚至喪失了表情和個性,通過對他們非人生活的描寫,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惡,痛斥了這種資本主義剝削方式與封建主義管理方式相結合的產(chǎn)物的泯滅人性的本質(zhì)。這就比一般報道包身工生活情形的文章更真實、更深刻、更具批判性。此外,作者進一步結實了包身工自身麻木、愚昧的弱點,希望他們覺醒過來,團結起來共同反抗這種最殘酷野蠻的剝削制度。
③作品是精心結撰之作,使報告文學化了。首先,作品運用了文學的組織手法和結構方法,使零亂的材料有序化、條理化。作品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勞動為線索,集中地攝取了她們的居住、起床、吃飯、勞作、放工等場景鏡頭,穿插交代了她們的身世、遭遇和結局,繁而不雜、散而不亂。其次,調(diào)動多種手段,增強文學性。例如,注重細節(jié)刻畫和場景描繪,使人如臨其境;行文中恰當穿插議論、抒情,有貼切的比喻,更有尖銳的諷刺,把20世紀30年代地獄的一角,淋漓盡致地披露于世人面前。
④報告文學往往要求具備一定的政論性?!栋砉ぁ吩跀⑹?、描寫、說明事實的同時,還插入大段的抒情性議論,筆鋒犀利,愛憎分明。如開頭描寫包身工起床場面時,插敘“帶工頭”如何誘騙包身工及包工頭從包身工身上榨取財富等內(nèi)容。在描寫包身工喝粥場面后,又有三段說明性文字,分析東洋紗廠對包身工這種廉價“機器”的需求增加的原因,為增強形象性,期間還夾敘了“蘆柴棒”生病而被逼做工的例子。作品末尾幾節(jié),作者用大段議論發(fā)表感想,從船夫飼養(yǎng)墨鴉捕魚聯(lián)想到包身工身受的虐待,發(fā)出了憤怒的呼聲,無情地鞭撻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惡本質(zhì),并嚴正警告殖民主義者:“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暗示黎明必將到來。這里,融議論、抒情于一體,使結尾充滿戰(zhàn)斗性。
⑤描寫、敘述、說明、議論的交錯使用、完美結合,將生動感人的具體事實、確鑿可靠的數(shù)字材料、縝密的科學分析、不可辯駁的道理等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整個作品有理有據(jù),產(chǎn)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量。
⑥《包身工》在處理真實性和思想性、文學性等關系方面取得了成功,為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示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答:本文與《背影》有著特別的相似之處:以作者身邊的日常瑣事為題材,顯示了朱自清獨特的“家常體”散文的取材特征;以寫人、懷舊為視角來抒發(fā)作者深長的情義。
《背影》是對幾年前一段往事的回憶,文章表達了對父愛的崇敬,展現(xiàn)了一個令人難忘的父親的形象;給《給亡婦》是對幾年前去世的前妻的深情懷念,在追述中刻畫了一個賢妻慈母的形象。人間的親情。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人性的普通與偉大,是朱自清這一類散文的核心情感。
本文同樣顯示了朱自清一貫的樸素、自然的文體美的純粹平易的語言美。本文的獨特之處在于:通篇采用了與“亡婦”對話的形式,這使文章顯得更加親切自然?!侗秤啊放c《給亡婦》共同體現(xiàn)了朱自清懷人抒情散文的共同特點。
《笑》如何顯示了冰心對愛和美的一貫追求?又如何體現(xiàn)了20年代初期的美文小品的特點?尤其體味何為“冰心體”?
答:《笑》發(fā)表于1920年的《小說月報》,是新中國文學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的經(jīng)典之作。文章通篇渲染與烘托了天使般圣潔的微笑,以此來展示人世間溫和和純凈的愛。文章的語言猶為清新靈動,神采飛揚?;顫姸挥谧兓椭C而富于悅耳的飲韻美;白話為主,兼有歐化語和文言詞匯,搭配得當,運用自如。所有這些,構成了“冰心體”獨特的韻味。
簡析《釣臺的春晝》一文所傳達的憂思之情。
答:《釣臺的春晝》是郁達夫的游記散文,他以游蹤為線索,用寫意的筆法,寫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寫桐君山微茫的月色燈光,寫嚴子陵釣臺的孤靜荒頹。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身處于社會動蕩年代的一縷憂思,而貫穿全篇的,則是對于黑暗現(xiàn)實的憤慨之音。文中斥國民黨為“中央黨帝”,把國民黨的文化高壓政策比之為秦始皇的把戲,并以夢幻的手法,以詩入文,譏評時政。寫此文時,值“九•一八”事變和偽滿洲國建立之后,作者以鄙夷的口吻諷刺滿洲國的漢*官僚、無恥文人鄭孝子、羅振玉之輩,并題詩于壁,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思想。
《西湖的雪景》如何體現(xiàn)了鐘敬文小品散文的主要特點?
答:鐘敬文的散文總體上屬于周作人那種學者式散文的類型,平和、幽雅,意蘊深涵,但又具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段骱难┚啊非楦胸S富而深刻,情致幽雅而獨特,文筆輕松、隨意,情致所發(fā),筆墨所至。文章在一片看似悠閑的情思之中,暗含著對時代紛亂的深切憂思。
文章以靜寫動,以靜顯動,動靜相間,文思飛揚。文章還善于運用色彩的點綴和古舊詩文的穿插,情趣盎然,令人回味。
簡析何其芳的《雨前》和李廣田的《山之子》各自的思想內(nèi)涵,并簡要分析兩篇散文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不同不處。
答:《雨前》創(chuàng)作于東北淪陷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進攻華北的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時期。作為一位愛國的真正的知識分子,作者沉浸在無限的憂愁與痛苦之中。在這民族危機深重的時刻,國民黨不僅不采取抵抗,居然對外妥協(xié)投降,對內(nèi)鎮(zhèn)壓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這更使作者為民族的命運而擔憂。《雨前》正是通過對雨前的各種自然景物的描寫,將復雜沉郁的感情融入景致之中,以密云不雨的氣候映射現(xiàn)實社會,表達了作者自己的同時也是民族的、人民的種種復雜感情。在如此壓抑的氣候下,作者深深的懷念著南方家鄉(xiāng)的雨景,想逃脫這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的現(xiàn)世,充分顯示了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尚未走上革命道路時困惑時困惑于黑暗社會中的矛盾心態(tài)。這是一篇如詩如畫的小品散文,景致優(yōu)美、恬靜、情思纏綿,但在美景之中使人體味到一絲苦澀,一種難言的憂傷。用詞準確冼煉,生動傳神;寫景狀物,細膩精確,栩栩如生。
《山之子》描寫了泰山上一個普通農(nóng)民的凄慘而悲涼的故事。他是一個啞巴,以采摘泰山懸崖上的百合花為生的父親和哥哥不幸墜澗喪生,為了奉養(yǎng)老母極其家人,他只得繼承父親和哥哥的舊業(yè),整日徘徊于生與死之間。但他是剛強堅毅的,勇敢大膽而富于冒險精神,作者稱他為“山之子”,正是對他和像他一樣質(zhì)樸善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廣大窮苦人民的熱情頌贊和深深的同情。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他站在泰山峭壁頂上,以洪朗的聲音和別人聽不懂的話,說著他父親和哥哥的故事。多么悲壯而令人垂淚的描述,而這正是他-“山之子”的性格。文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全文以“我”的見聞為線索,由遠及近、由次及主地展開描寫,泰山景致的描繪,以及關于香客、百合花的描寫,關于泰山的種種傳說故事,都是為了烘托“山之子”的出現(xiàn)而設置的背景,在如此廣闊背景的襯托下,“山之子”的形象更顯高大。作者運用了大量烘托、渲染、對照的方法,結構上跌宕起伏,枝葉扶疏,而又渾然一體,整體顯現(xiàn)出濃郁蒼勁的風格。
這兩篇文章主要的不同在于:《雨前》是主觀抒情的散文,充滿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全文意識含蓄、朦朧、深沉;《山之子》則是客觀寫實的散文,敘述清晰,描寫細致真切,情感明朗激越。
《山中避雨》如何體現(xiàn)了豐子愷散文以小見大的特點,以及詩、畫、文三位一體的意境?
答:文章一次很偶然、很隨意的出游為起點,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話題,以生活的細節(jié)引發(fā)令人深思的問題,寫得巧妙、自然而又凝重。文章寫出了生動活潑的生活畫面,語言質(zhì)樸而從容,淡雅而有韻,再加上對《梅花三弄》和《漁光曲》的闡釋,詩意盎然,音韻跌宕,融描寫、敘述、抒情于一爐,詩、畫、文于一體。
《“失掉了悲哀”的悲哀》議論了怎么樣的話題?又是怎樣議論的?
答:梁遇春被稱為優(yōu)秀的散文文體家,他尤擅長漫談式、議論性的小品文,《“失掉了悲哀”的悲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看似漫無邊際,放談縱談,實際上緊緊圍繞著一個中心話題:“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是人生的悲哀。文章以議論為主,同時也富于變化,采用對話的形式,你來我去,有聲有色,從容灑脫,充滿邏輯的思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汽車》如何體現(xiàn)了梁實秋散文的諷刺特色?
答:本文以汽車為話題,表達了作者對世相百態(tài)的智慧的洞察,諷刺了以有無數(shù)汽車為標準而顯示不同態(tài)度的社會現(xiàn)象,并對此給予了入木三分的鞭撻。文章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儒雅與西方學者的從容機智相結合的風格,引經(jīng)用典,運用自如,諷刺而不尖刻,批判而不粗俗,且語言豐富,顯示了作者典雅而博學的一貫風格。
《橋》闡述了什么樣的思想內(nèi)涵?是怎樣闡述的?
答:文章以“橋”為題,具有獨特而豐富的內(nèi)涵,并具有特定的象征意味。文章夾敘夾議,從古到今,闡明了橋“代表著改變,象征著飛躍”這一意味深長的主題。文章特別善于運用歷史典籍和歷史知識,并由此生發(fā)開來,與現(xiàn)實相結合,解釋出特定的社會意義。
《論趣》如何體現(xiàn)了林語堂幽默小品的思想蘊涵和藝術特色?
答:林語堂30年代大力提倡幽默小品,并身體力行,積極推進這一文體的繁榮,《論趣》即是他當時創(chuàng)作的系列幽默小品之一。文章層層鋪墊,最后直指主題:“人生快事莫如趣”,并在論趣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人的性靈即自然本性的流露的重要性。盡管這種追求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有著相當?shù)木嚯x,但畢竟是一種美好境界和人生體驗。文章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旁征博引,瀟灑自在,意趣橫生。
《暴風雨之前》的象征意義何在?
答:本文是瞿秋白在30年代初期寫下的一篇充滿象征寓意的抒情散文,通篇以暴風雨之前的種種景物、動物為比喻,強烈表達了渴望暴風雨沖洗、改天換地的熾熱情感。這是一個革命者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和期待。文章雖短,但意脈流貫、氣運渾成,綿密而緊湊,筆墨凝練,充滿象征色彩和豐富的寓意。“水鳥”、“飛魚”、“蜻蜓”、“龍的蒼蠅”、“云”、“日”、“風”、“暴風雨”等等,都具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義。
《過客》深刻的思想蘊涵體現(xiàn)在哪里?
答:《過客》思想內(nèi)涵的深刻性在于,通過對過客(要)經(jīng)歷三種道路(即來路、現(xiàn)路與去路)所米那隊的不同世界的描述,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于人生諸多問題的思考。過客的來路所面對的世界是過客所主動叛離的,在他與老翁的對話中評述道:“回到那里去,就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qū)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眶外的眼淚?!蹦抢锸且粋€由即定秩序籠罩的難以動彈、缺乏誠與愛、充滿著霸道與做戲的世界。任何一個降生于、生存于其間的個體都無法回避、不得不正視這種無所不在、強大無比的即定秩序的存在,個體面對著這種無能為力的生存環(huán)境要么反對這種即定的秩序而被迫接受任其驅(qū)逐的漂泊流浪的命運,要么順從于即定秩序任其如牢籠一樣扼殺自己的生命活力,過客不能服從于即定的秩序?qū)λ陌才排c統(tǒng)轄,寧愿不停地走下去,也不愿滯留在所叛離的世界,正是在他的主動選擇和不斷的行走中,他從周圍的世界中分離、獨立開來,煥發(fā)出自己的生命力。
過客當下正在走的路的所面對的世界與他已走的來路所面對的世界不同:以往的世界缺乏真誠與關愛,過客可以憎惡的態(tài)度毫不猶豫的穿過這樣的世界、堅定地往前走;而當下過客所面對的是由老翁與小女孩組成的,對他充滿真切關愛的溫情世界,冷酷的世界難以阻止過客前行的步伐,而溫情的世界使堅定的過客猶豫再三、差點裹足不前。老翁和小女孩在與過客的整個接觸過程中,對過客充滿著善意的關懷與幫助,老翁與女孩的幫助與挽留是過客所憎惡的來路世界中難以出現(xiàn)的,著使他分外的感激。就在感激的同時,過客清醒地意識到他人的布施與自己相應而生的感激之情使自己肩負沉重、難以勉勵前行,容易使自己的行為不知不覺地賞識了自主性與獨立性。是什么力量促使他最后離開了溫情世界的挽留呢?
過客所要走的去路面對的是一個在女孩看來充滿希望、在老翁看來充滿這句望的世界。過客沒有否認小女孩的說法,但更認同老翁的觀點,即去路所面對的是一個看似充滿希望實則充滿絕望的世界。他情形地認識到等待在他前面的是怎樣的境地,當老翁先后以各種理由善意的勸說過客回轉去或留下來休息時,過客也先后四次不同程度地陷入沉思,顯得有些動搖時,就猛然聽到前面的聲音在召喚,“那前面的聲音叫我走?!闭竭@在選擇的重要關頭不斷出現(xiàn)的“前面的聲音“,促使過客摒棄回轉去的念頭、抵制住留下來休息的動人勸誘、堅定了朝著絕望的去路走下去的抉擇。
《過客》作品的藝術美麗體現(xiàn)在那些方面?
答:①《過客》在藝術上的獨特之處在于用話劇的形式來寫散文詩。除了一些簡要的介紹,文中的主要篇幅是圍繞著過客、老翁、女孩三者之間的對話展開的,對話的節(jié)奏緊張而起伏多變,對話中不同人物的話語之間的對照體現(xiàn)出人物之間的性格差異和迥異的人生境界。如三者對前面的路的不同看法,過客與老翁對待“前面的聲音“的不同態(tài)度等。
②《過客》米人的魅力還在于它的深邃哲理,即所傳達出來的生命哲學思想。這首散文詩對布施、感激等道德情感問題的獨特議論,以及過客對來路冷酷世界的判例、對現(xiàn)路溫情世界的告別、對去路絕望世界的不畏縮的塑造等,體現(xiàn)了魯迅對個體生命意義如何獲得、如何超越等著哲學命題的追問與思考。
通過《雜感》,你體味到的魯迅雜文的思想鋒芒和藝術特點主要有那些?
答:本篇《雜感》是魯迅作于1925年5月5日的一篇雜文,收入《華蓋集》中。文章散點透視、四處出擊;批判了眼淚的無用,盛贊無淚者的偉大,闡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和悲哀,反對瞞和騙,強調(diào)直面現(xiàn)實;提倡韌性的戰(zhàn)斗精神。文章采用箴言的體式,但靈活多變,“雜“而不亂;充分運用鮮明的對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正話反說,逆性思維,有效地引導讀者去體悟與深思。
《背影》在哪些方面體現(xiàn)朱自清散文創(chuàng)作的基本風格?
答:由作品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散文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感情真摯。抒情都是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的真實流露,沒有任何斧鑿的痕跡。作于1925年的《背影》就寫出了父子之間那種醇厚、深沉的情感交流,并蘊涵著對人生社會的深切體驗,父子之情是虛的、難以表現(xiàn)的,作者抓住父親的背影、父親的行動和一些細節(jié)把這種感情表達得恰如其分、真切感人。作品開篇以詩的筆法點題,“我與父親不相間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彼片F(xiàn)又隱、留有余地。寫父親對兒子的關隘時,主要通過人物行動來體現(xiàn),父親去買橘子時,作者用白描手法,寫了一連串動作,“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去”,“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臺”,“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看著父親肥胖的背影,兒子終于落下淚來,平淡樸實的敘述,寫出了父親的認真和一腔愛子之情及兒子的心理變化。
②細致入微。朱自清的散文往往取材者小,所見者大,以點滴感受或微不足道的情景生發(fā)出深廣的思想內(nèi)蘊,而且他善于用工筆描繪出一幅中國式的潑墨協(xié)議的清新幽雅的月色荷塘畫,并由此傾訴了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心靈深處的憂傷與煩惱,追求與希望。
③情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寫景的往往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有朦朧畫意,又有幽幽詩情;而抒情的又往往是情中有景,充溢著匆匆行色,水鄉(xiāng)風光。情與景在朱自情的散文中是互通的,是不能分開的。
④此外,他的散文華美而質(zhì)樸,他善于用華美和漂亮的語言表達心緒,但又毫無造作之感,完全是自然天成,他的言語美的質(zhì)樸,美得自然?!侗秤啊凡患拥耧?、真純盡顯,風格樸實無華,口語化的語言尤其運用成功,人物語言特別是父親的幾句話,簡潔樸拙,卻生動傳情,如“事以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即道出了家境之苦,也寫出父親的心甘情愿承受家庭重負,更包含著對兒子的寬慰,慈父形象躍然紙上。
《烏篷船》作品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那些方面?請?zhí)貏e說明書信體形式的運用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烏篷船》是周作人最的散文之一。然而,這又是一篇很難一眼就看出好處的文章。它如一杯明前的西湖龍井,顏色近乎沒有,啜之微澀,過后去有余香和回味。
文章寫的很平淡,這種平淡的特點首先表現(xiàn)在作者的態(tài)度上。如開頭第一段以淡然的態(tài)度寫對故鄉(xiāng)的情分,很容易讓人想起《故鄉(xiāng)的野菜》的開頭一段。后者全文充滿了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的深情,可開頭一段卻極力說明對故鄉(xiāng)并無特別的情分。
作者接著就介紹了烏篷船的用途、種類、結構和外形。在記敘了船本身之后,轉而向收信人建議一種坐烏篷船的態(tài)度。作者的意見是,因為船速緩慢,乘客在船上:應該是游山的態(tài)度“。作者并沒有濃墨重彩地船行水上的見聞,而是隨意地敘寫。四周的景物,不過是:隨處可見的山,岸旁的烏柏”等,沒有什么描寫、形容的辭藻;行船的夜景呢,也知識:“夜間睡在艙中,聽水省櫓聲,來往船只的招呼聲,以及鄉(xiāng)間的犬吠雞鳴,也都很有意思”。泊船看戲,則只說:“在船上行動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覺得可以算是理想的行樂法?!睂嵲谑菈蛴崎e的!但這種平淡是作者有意為之的。其用意主要不在于外面的景物,而在怎樣去領略那水鄉(xiāng)的情韻,從而表現(xiàn)了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一種閑適的生活情趣。
語言的簡潔、本色是構成本文平淡特色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口語為基本,調(diào)以文言的句式和詞匯,非常豐富有表現(xiàn)力。
平淡容易流于枯槁,《烏蓬船》卻平淡而豐腴圓潤。如寫三明瓦的形制,觀察得那么仔細,顯而易見作者是個熱愛生活、熱愛故鄉(xiāng)的人。
書信體與巧妙的描寫角度也是文章取得成功的原因。《烏蓬船》最初在1926年11月27日《語絲》第107其上發(fā)表時,虛擬了一個叫“光榮”的收信人,當該文收入《澤瀉集》時,這個收信人就改為“子榮”了,而子榮則是周作人自己的一個筆名??梢姡脮朋w寫這篇文章完全是從藝術上考慮的。讀者可以坐在第二人稱作者朋友的位置上,聽他娓娓道來,自然會倍感親切。而隨意談天的口氣正深合小品散文這種體裁的特點。
簡析周作人散文創(chuàng)作的藝術風格。
答:周作人的散文創(chuàng)作在藝術上獨具風格,他既繼承了古代公安派、名士派性靈小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特點,又吸取了外國散文“漂亮”和“縝密”的寫法,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
①他善于在旁征博引之中自然而然地傳授出豐富的知識,充分顯示了學者式散文的特點;
②他善于以散淡失的筆法寫出濃厚的生活情趣,以沖淡的筆觸書法悠悠的感情,于質(zhì)樸中流露出一種恬淡深長的詩意。
③他善于在寓莊于諧、寓諧于莊中形成幽默感,往往在輕松自如的敘述中表達了重要的思想內(nèi)涵。
④短小精悍的篇幅,簡潔老練的語言,他的小品文大多幾百字到千把子、遣詞造句恰倒好處,從不羅嗦,體現(xiàn)了一種既簡潔明快,又古樸典雅的文風。
《包身工》 作為中國現(xiàn)代報告文學成熟的代表作,它主要的風格特征是什么?
答:《包身工》作為我國報告文學成熟的代表作,為現(xiàn)代報告文學的發(fā)咱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作品突破了新聞記者的寫法,采用典型化手段,對豐富的素材進行了精心篩選、提煉和綜合,高度集中地寫出了“包身工”的生活真相。作品是作者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實地考察,搜集到許多材料之后寫成的。在眾多的材料中,作者經(jīng)過分析比較,只選寫江北幫包身工的情況,因為這類包身工最突出地體現(xiàn)了包身工制度的封建性。作者描寫的是包身工群體的非人生活,對她們進行了群像刻畫;在顯示他們悲慘的共同命運的同時,有突出了“蘆柴棒”、小福子的形象,因為她們的凄慘景遇更具代表性。作者的取舍剪裁,達到了真實性和典型性的高度統(tǒng)一。
②作品沒有運用以往的就事論事的寫法,而是深入地挖掘素材,深刻地結實了素材的重要認識價值和戰(zhàn)斗意義。作者并未追求作品的新聞價值,而是細微、深刻地描寫了包身工人形機器般的日常生活,每天都一樣的悲慘處境,她們一律死灰般的面容,藍縷的衣衫,在繁重的勞動和野蠻的粗暴的虐待下痛苦無告,甚至喪失了表情和個性,通過對他們非人生活的描寫,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惡,痛斥了這種資本主義剝削方式與封建主義管理方式相結合的產(chǎn)物的泯滅人性的本質(zhì)。這就比一般報道包身工生活情形的文章更真實、更深刻、更具批判性。此外,作者進一步結實了包身工自身麻木、愚昧的弱點,希望他們覺醒過來,團結起來共同反抗這種最殘酷野蠻的剝削制度。
③作品是精心結撰之作,使報告文學化了。首先,作品運用了文學的組織手法和結構方法,使零亂的材料有序化、條理化。作品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勞動為線索,集中地攝取了她們的居住、起床、吃飯、勞作、放工等場景鏡頭,穿插交代了她們的身世、遭遇和結局,繁而不雜、散而不亂。其次,調(diào)動多種手段,增強文學性。例如,注重細節(jié)刻畫和場景描繪,使人如臨其境;行文中恰當穿插議論、抒情,有貼切的比喻,更有尖銳的諷刺,把20世紀30年代地獄的一角,淋漓盡致地披露于世人面前。
④報告文學往往要求具備一定的政論性?!栋砉ぁ吩跀⑹?、描寫、說明事實的同時,還插入大段的抒情性議論,筆鋒犀利,愛憎分明。如開頭描寫包身工起床場面時,插敘“帶工頭”如何誘騙包身工及包工頭從包身工身上榨取財富等內(nèi)容。在描寫包身工喝粥場面后,又有三段說明性文字,分析東洋紗廠對包身工這種廉價“機器”的需求增加的原因,為增強形象性,期間還夾敘了“蘆柴棒”生病而被逼做工的例子。作品末尾幾節(jié),作者用大段議論發(fā)表感想,從船夫飼養(yǎng)墨鴉捕魚聯(lián)想到包身工身受的虐待,發(fā)出了憤怒的呼聲,無情地鞭撻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惡本質(zhì),并嚴正警告殖民主義者:“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暗示黎明必將到來。這里,融議論、抒情于一體,使結尾充滿戰(zhàn)斗性。
⑤描寫、敘述、說明、議論的交錯使用、完美結合,將生動感人的具體事實、確鑿可靠的數(shù)字材料、縝密的科學分析、不可辯駁的道理等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整個作品有理有據(jù),產(chǎn)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量。
⑥《包身工》在處理真實性和思想性、文學性等關系方面取得了成功,為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示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