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東安一中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參考答案
1、C A項中“窣”應讀作sū;B項中“寥”應讀作liáo;D項中“刈”應讀作yì,“帖”應讀作tiē。
2、D A項中“渲泄”應寫作“宣泄”;B項中“委屈求全”應寫作“委曲求全”;C項中“滄海一栗”應寫作“滄海一粟”。
3、D
4、B
5、A
6、B
7、D(解答本題,首先要注意題干的提示語“從全文看”。從全文看,首段談經(jīng)典名著值得“反復品味”,第二段說“名著需要重讀”,第三段說怎樣“重讀”。再從首段看,首句是領起句,以下列舉中外作家作品,概述其成就,目的在于表明經(jīng)典名著“值得……反復品味”??梢娬_答案是D項)
8、C(第二段“名著需要重讀”是領起句,第2句是一個并列復句,分號前從作品本身的特點出發(fā)說明“需要反復閱讀”,分號后從讀者的“需要”出發(fā),說明應當重讀。以下“從文化歷史發(fā)展階段著眼”說明應當重讀。A、B、D三項據(jù)此編擬,是正確的。原文說“……奪去了多少傳世之作鮮活的生命”,使人們對名著產(chǎn)生誤解,而C項故意刪掉了其中“鮮活”二字,語意大變。“奪去了許多經(jīng)典名著的生命”,還“重讀”什么呢?)
9、D(仔細對照第三段的相關文句可知本題前三項正確。與D項相關的原文是“培養(yǎng)自身的建設性的文化人格”,絲毫未論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該項還故意刪去“建設性”這一限制語,使語義有所改變,因而D項不正確)8、
10、 11略。
12、①詩人借助豐富想象,賦予月亮濃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繪得善解人意、可喜可親,仿佛成了詩人可以傾訴心聲的知音。
②詩人與明月之間的親密歡洽,更加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寂寞情懷,從側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憤懣和厭惡,也表現(xiàn)了詩人遺世獨立的高潔人格。
13、(1)日薄西山,氣息奄奄。(2)可憐辜負好韶光
(3)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4)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5)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14、略。
15、踏入仕途有違自己孤傲清高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卻又有助于改變困難的家庭和報答縣太爺?shù)淖R才之心。
16、畫以牡丹,落款改“庭”為“廷”,隱喻在朝廷為官則有如大紅大綠的牡丹,俗艷至極。勸蘇庭梅莫去朝廷為官,莫做俗艷的牡丹。
17、CE
參考答案
1、C A項中“窣”應讀作sū;B項中“寥”應讀作liáo;D項中“刈”應讀作yì,“帖”應讀作tiē。
2、D A項中“渲泄”應寫作“宣泄”;B項中“委屈求全”應寫作“委曲求全”;C項中“滄海一栗”應寫作“滄海一粟”。
3、D
4、B
5、A
6、B
7、D(解答本題,首先要注意題干的提示語“從全文看”。從全文看,首段談經(jīng)典名著值得“反復品味”,第二段說“名著需要重讀”,第三段說怎樣“重讀”。再從首段看,首句是領起句,以下列舉中外作家作品,概述其成就,目的在于表明經(jīng)典名著“值得……反復品味”??梢娬_答案是D項)
8、C(第二段“名著需要重讀”是領起句,第2句是一個并列復句,分號前從作品本身的特點出發(fā)說明“需要反復閱讀”,分號后從讀者的“需要”出發(fā),說明應當重讀。以下“從文化歷史發(fā)展階段著眼”說明應當重讀。A、B、D三項據(jù)此編擬,是正確的。原文說“……奪去了多少傳世之作鮮活的生命”,使人們對名著產(chǎn)生誤解,而C項故意刪掉了其中“鮮活”二字,語意大變。“奪去了許多經(jīng)典名著的生命”,還“重讀”什么呢?)
9、D(仔細對照第三段的相關文句可知本題前三項正確。與D項相關的原文是“培養(yǎng)自身的建設性的文化人格”,絲毫未論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該項還故意刪去“建設性”這一限制語,使語義有所改變,因而D項不正確)8、
10、 11略。
12、①詩人借助豐富想象,賦予月亮濃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繪得善解人意、可喜可親,仿佛成了詩人可以傾訴心聲的知音。
②詩人與明月之間的親密歡洽,更加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寂寞情懷,從側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憤懣和厭惡,也表現(xiàn)了詩人遺世獨立的高潔人格。
13、(1)日薄西山,氣息奄奄。(2)可憐辜負好韶光
(3)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4)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5)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14、略。
15、踏入仕途有違自己孤傲清高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卻又有助于改變困難的家庭和報答縣太爺?shù)淖R才之心。
16、畫以牡丹,落款改“庭”為“廷”,隱喻在朝廷為官則有如大紅大綠的牡丹,俗艷至極。勸蘇庭梅莫去朝廷為官,莫做俗艷的牡丹。
17、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