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人快樂指數高拿到工資就消費(1)

字號:

在菲律賓,記者最怕每月的1日或者15日出門辦事,因為這兩天是菲律賓政府部門、企業(yè)發(fā)工資的日子,如果正巧又是周末,那馬尼拉的街道簡直是“水泄不通”。
    拿到工資就出門消費
    每月的1日和15日,一到下班時間,馬尼拉人就會在銀行自動提款機前排起長隊,取出剛打入賬戶的工資。精明的商家也專挑發(fā)工資的日子大做促銷廣告,提醒消費者趁手里有錢趕緊來買東西。有錢人開著私家車,普通人坐著吉普尼(馬尼拉特有的用美式吉普改裝的公交車)出去徹夜消費。
    由于天氣熱,在馬尼拉,無論是中產階級還是普通市民都喜歡逛有空調的大型購物中心。馬尼拉的大型購物中心有上百家,無論數量和規(guī)模都不比北京的購物中心差,其中SM購物中心(SM Megamall)每天的客流量在30萬人左右,其規(guī)模在亞洲乃至世界都名列前茅。馬尼拉人逛商場、下餐館、泡酒吧、唱卡拉OK,直到把口袋里的比索花光為止。
    菲律賓人凡事不著急
    菲律賓人生性無憂無慮,得過且過,快樂指數一直高居亞洲各國之首。他們遇事不著急、不上火,常常把“Bahala na”(音譯:巴哈拉那)掛在嘴邊。臺風來了,“巴哈拉那”;總統(tǒng)下臺了,“巴哈拉那”;孩子生病了,“巴哈拉那”……但“巴哈拉那”是什么意思,你問10個菲律賓人,可能會得到10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說“巴哈拉那”就是“沒事”,有人說是“該怎么著就怎么著”,也有人說是“上帝的意志”,還有人說“巴哈拉那”就是“走著瞧”。
    有學者認為,“巴哈拉那”是菲律賓人把天主教的普遍原理與本國國情結合起來產生的一種生活哲學,意思是世間萬物萬事最后都會自然而然地理順,用不著去煩惱。按照這樣的哲學,菲律賓人深信牛奶會有的,面包也會有的。也正因為菲律賓人花錢大手大腳,所以菲律賓規(guī)定,一個月的工資要分兩次發(fā),不然不善理財的菲律賓人錢更不夠花了。